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

第六十章徐有貞的目的

以朱祁鎮對大明京師的掌控能力,徐有貞有這樣的舉動,李賢都知道了,朱祁鎮怎麼可能不知道了。

真以爲徐有貞身邊就沒有錦衣衛暗樁嗎?

不過,朱祁鎮僅僅滿足於知道而已。

因爲有本事的人,很難願意當別人牽線木偶,不管古今,都是一樣的。對於臣子之間的一些動向,朱祁鎮從來是表現出你猜我知道不知道的樣子。

他也慢慢品味出該怎麼表現出君心難測了。

李賢說道:“陛下深謀遠慮,臣所不能及,這一件事情,臣立即下去安排。”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賑災之後的流民安置,你也要承擔起來。如果願意往東北,西北,或者夷州,費用內承運庫可以承擔一部分。”

李賢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清丈之事,乃是國家大政,既要能理清上下,讓朝廷深入瞭解地方內情,也要注意分寸,不可做讓下面的人以爲我們不近人情,這裡就要有勞首輔了。”

李賢后背微微見汗,總覺得皇帝在敲打他。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竭盡全力,辦好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如此便好了。”

李賢離開之後,徐有貞就來了。

徐有貞準備了很長時間,一進來,直接說清丈的事情。正如李賢所言,徐有貞早有準備,可以數據詳實之極,還有各個案例。

一一說明之後,說道:“總之,這一次清丈到了現在,北方各地除卻河北之外,其他各地清丈根本沒有體現出來朝廷開國近百年土地面積的增長,即便有所增長,也不過是將衛所土地併入府縣之下了。”

“其實不過是左手倒右手而已,其中弊端,在省,府,縣,乃至清丈御史所帶的人馬之中,幾乎都有,層層疊疊,讓人忍無可忍,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打開眼前幾乎有一寸厚的文書,一紙一紙的看過去。

而今朱祁鎮大風大浪,早就看慣了,依然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

徐有貞有能力,這一點朱祁鎮一點都不懷疑,也唯有如此,徐有貞調動刑部的力量,在半年之內,調查出來還是有東西的?

讓朱祁鎮都不敢相信,清丈土地出來的新黃冊,到底有幾分真?是九分,八分,七分,還是六分?

但是,這並不足以讓朱祁鎮改變初衷。

朱祁鎮知道其中有問題,剛剛對李賢僅僅是敲打一下,就能說明問題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決計是急不得的。

不管新清丈出來的黃冊有幾分真,但是老黃冊卻是一分也不能相信的,縱然是洪武年間的黃冊,當時就沒有問題了嗎?

不見得。

甚至有些問題,未必是想徇私舞弊,很多就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問題。

如何精準的測量地塊的面積,如果精準的將土地分爲上田,中田,下田,以及之間該如何折算,等等。

這些問題雖然簡單,但是遍佈全國的清丈,就要大量可以熟練操作計算的吏員,不是朱祁鎮看不起現在大明官吏。

他們壓根做不到完全無誤差。

政治容不得潔癖。

清丈問題直接關係到大明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土地的問題。

說實話,朱祁鎮對外戰爭上雖然看上去兵危戰急,但是即便打上幾場敗仗,以洪宣的底子來看,還是能夠承受的住的。

但是真要在土地問題上,大鳴大放,牽扯過多,天下皆反,卻未必不可能。

所以,清丈土地最重要的不是其中有多少問題,而是要將清丈進行下去,甚至朱祁鎮準備設一個衙門,或者說乾脆在戶部多設立一個侍郎,不管別的,就負責清丈問題。

反正國家大,每年清丈一個省,轉一圈下來,也就十幾年二十年了。

朱祁鎮說道:“徐卿,這個事情你給別人說了沒有?”

徐有貞說道:“此事關係重大,臣自然不敢對外亂說一句話。”

朱祁鎮說道:“徐卿,你也是國家大臣,輕重緩急,還是要知道,這一件事情,也就到這裡了。”

徐有貞說道:“正是因爲清丈乃國家大政,纔不能由他們如何糊弄,臣當然知道其中輕重,正,更不容不得他們欺君枉上,該怎麼處理,臣沒有一言,只是此事卻要報給陛下。”

朱祁鎮自然知道,徐有貞所言未必不上政治上向朱祁鎮靠攏的表現。

無他,徐有貞當時發表在明報的奏疏,已經旗幟鮮明的站到皇帝這邊,更是在之後很多事情上,被各方排擠了。

徐有貞固然憑藉他的手腕,牢牢控制住刑部上下。但是除卻刑部之外,他卻沒有一點影響力了。

每一個稱爲文官大佬的大官,他們的影響力都不會僅僅侷限於自己的官職的。

徐有貞自然不甘於僅僅在刑部任上,他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打破這個僵局,而他思來想去,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皇帝靠攏,做孤臣。

徐有貞而今的做法,就類似於投名狀。

畢竟他這樣做,就好像是打小報告,一下子將內閣全給得罪了,畢竟出外清丈的御史,所帶的人有戶部的,工部的,都察院的,等等,是好多衙門聯合的。

他出列各種罪行,更是牽扯到了不少人,什麼後臺都有。

這樣的情況下,就等於得罪了大部分大臣,如此一來,他只能一心一意的爲皇帝辦事了。

朱祁鎮心中也明白。

大家都是千年老狐狸,朱祁鎮決計不會相信徐有貞的絕對忠誠的,朱祁鎮對李賢對他的忠心,反而更願意相信一些。

但是朱祁鎮也清楚,那怕是千金購馬骨,朱祁鎮也要對徐有貞有所迴應。

畢竟這樣孤臣,正是朱祁鎮現在需要的。

朱祁鎮說道:“如果滿朝文武都如卿一般,朕又有什麼擔心的,你放心這一件事情,朕記在心中,將來總有清算的一日。”

這一句話也是真的。

朱祁鎮不知道也就罷了,而今既然知道了,爲了不影響清丈本身,有些罪名不好明得處置,畢竟如果真按他的罪名處置,估計會引起一陣內外朝的爭鬥。

但是政治上從來不缺少,所罰非所罪的事情。

以大明皇帝的權威,他想找一些人的毛病,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就好像很多人是因爲貪污受賄踉蹌入獄的,但是真是因爲他們貪污嗎?

有時候真不好說。

徐有貞說道:“只要陛下知道臣一片苦心,臣就是粉身碎骨也死而無憾了。”

朱祁鎮想了想,一招手,讓懷恩拿來一個匣子,連一個印章一併送來,朱祁鎮親手送到了徐有貞手中,說道:“憑藉這印章與密匣。可以將奏摺直入大內,卿有事,即可上奏。”

徐有貞深吸一口氣,暗道:“值了。”

這其實是內閣大學士權力,就是密揭,不通過任何人,直接送到皇帝案前,似乎是雍正的密摺專奏差不多。

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每天要着重看的奏疏,也有十幾二十多分。而每一個奏摺看似幾百幾千字,卻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三章 老臣心
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三章 老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