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

第七十一章大朝會

朱祁鎮與孫氏說了一陣子話,王振在身邊低聲說道:“小爺,時辰到了。”

朱祁鎮說道:“母后,孩兒去了。”

孫氏目送朱祁鎮離開。

就在太陽升起的那一瞬間,陽光照射在大地之上,並沒有多少暖意,只有清寒之意,朱祁鎮也感受到刺骨的冷意。

縱然他身穿着厚厚的棉襖,依然擋不住這冷意。

鼓樂齊鳴,各種朱祁鎮說出上名字的樂器都奏響了,這都是宮廷雅樂。節奏緩慢悠揚,但是卻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

朱祁鎮在無數侍衛的簇擁着來到的乾清宮正殿。

乾清宮正殿已經大變摸樣了。

二十四把黃旗,上面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大多都是山海經上面的各種圖案。這些奇珍異獸,在旗幟之上,隨着風吹而上下浮動。

本來,朱祁鎮應該在奉天殿之中舉行的,但是三大殿被焚燒之後,還沒有修建,只能臨時放在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沿着紫禁城的中軸線,乘車從正門進入乾清宮。

朱祁鎮一路上,發現以中軸線分開,文武官員分立兩側,見了朱祁鎮路過,紛紛下跪行禮。

朱祁鎮看見的有些熟悉的,有些不熟悉的面孔。

朱祁鎮在乾清宮門前的御座坐定之後。

大朝會就開始了。

首先來朝的,是越王。

在洪武時,藩王也有來參加大朝會,只是後來,就全面免了。越王與朱祁鈺是兩個在北京城的親王。

只是朱祁鈺還太小了。

太皇太后做主,免了朱祁鈺參加。

所以越王就是第一個。

越王在朱祁鎮的御案之前行禮,然後三呼萬歲。

朱祁鎮再撫慰幾句,說道:“叔王辛苦。”不過,在朱祁鎮看來,越王也真是辛苦了。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而今總體上來說,大明朝沒有什麼大戰,九邊一點點小摩擦,不過是小問題而已。但是各種祭祀,卻是免不了的。

皇帝不能親臨,自然要親貴代行之。

而代行最多的,就是越王了。

而越王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太好的。很多事情的確讓越王的身體,有更加不好的跡象。

朱祁鎮看越王臉色不好。私下吩咐王振,派御醫常駐越王府上。

越王之後,就是各家勳貴了。

大明後期雖然是文貴武賤,但是在大明體制建設上,卻是武在文上,所以這樣大朝會的排序之上,很明顯就是勳貴在文官之前。

爲首的自然是張輔了。

除卻張輔之外,還有成國公朱勇,定國公徐景昌。

朱祁鎮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徐景昌身上。

只是見了徐景昌卻有些失望。

因爲很簡單,徐景昌老了。

朱祁鎮知道定國公一脈想挑選人才,就要從下一輩裡面選了。只是大明勳貴從來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徐景昌估計也比不上他老爹徐增壽。

而今即便是徐增壽,這個國公雖然是他用命換來的,但是徐增壽本身也不會打仗。

至於大明還有兩個國公,一個是魏國公,一個黔國公。不過一個在南京,一個在雲南,都沒有到。

隨即下面各式勳貴。

大多都是靖難功臣。

朱祁鎮每一個人都細細觀看,其中也有一些老將,但是精神很好,一副廉頗雖老,尚能上陣的樣子。

但是更多卻是,年輕一輩。甚至還有幾個一看都沒有成年的。

卻也沒有辦法。

父輩都去了,爵位傳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自然有資格上大朝會。

朱祁鎮暗道:“青黃不接。”

之前,朱祁鎮知道大明將領有青黃不接的苗頭,但是從紙面上看來,卻是淺薄的,今日真正看了一下大明勳貴的陣容。

真打的都老了。

看上還能上陣,但是能夠打幾年?朱祁鎮心中越發憂慮。不過,總體來說大明勳貴的將領,還是能鎮得住場子的。

一些五軍都督府的軍官,雖然身上沒有爵位,但是看來還是有精氣神的。

當然了,朱祁鎮能看到的也僅僅是這些?

有時候能不能打,當面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有些人在皇帝面前,就已經戰戰兢兢,看上去十分緊張,指望他們在千軍萬馬之中,鎮定自若,卻是不能的。

有幾個表現好的武官,朱祁鎮就命王振一一記下來,回去之後,再細細翻看他們的履歷。

隨即就是文官。文官就多了。

京中各級衙門,七品官以上的,都有資格來朝見。

朱祁鎮見了前面的文官大佬,如三楊,胡濙,王驥,等等大臣之後,後面的侍郎主事都是一批一批的見了。

之前,朱祁鎮看武將的時候,還費些心思,但是看着文官,卻變成認認真真走流程了。

忽然身邊的太監喊道:“順天知府于謙。”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臣,上前行禮,三呼萬歲。

朱祁鎮頓時打起精神來,看着于謙。

于謙看上去很是嚴肅,樣子有些清瘦,三絡長鬚,帶着幾分南人長相。朱祁鎮問道:“你就是于謙。”

“回陛下。”于謙說話也是一板一眼的說道:“正是。”

朱祁鎮有些話想問于謙,但是卻知道這個時候不是說話的時候。

可以說接見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規定好的。從親王,勳貴,文官,使臣,過一遍,正好是中午,那時候是大宴儀。

即便是朱祁鎮也能耽誤太多時間。

耽誤時間長了,後面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於卿賑災有功,賞賜寶劍一把。”隨即朱祁鎮將自己配的一柄劍,解下來,遞給王振。

王振大吃一驚,卻不知道這區區于謙在皇帝這裡有這麼大的分量。雖然心中滿心不解,但是也不敢怠慢。

雙手接過長劍。

倒退的下來,雙手呈給於謙,說道:“於大人,莫辜負了陛下的好意。”

于謙也大吃一驚,微微一愣。立即雙手接過,隨即放在一邊,大禮參見,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隨即有太監喊下一位官員的名字。

于謙又雙手捧起長劍,一步步的退了下來。

而下一名官員也上來了。

一時間,這于謙這名字哄傳天下。成爲天下的焦點。

朱祁鎮與臣下的每一句對話,都有十幾個大嗓門的太監,高聲喊出來,讓在乾清宮門前廣場之上所有人都聽得見。

這于謙異軍突起之事,自然被人聽在耳朵之中。

一時間,所有人都暗地交頭接耳,探聽於謙的底細。

于謙之前雖然貴爲一省巡撫,但是在官場之上的名字,還沒有到所有人都知道的地步。以至於維持紀律的御史,頻頻出列,纔將這交頭接耳的聲勢按了下來。

于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所過之處,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於謙手中的御劍之上,各式官員見了于謙,紛紛行禮後退。

而於謙在順天府的手下,也一個個俯首帖耳,對於謙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了。

于謙將這一切看在心中,面上不動聲色,看上去安之若素,但是心中卻感動莫名。

看着手上長劍。

是很明顯的御劍,不是皇帝打造了用來賞賜人的長劍。上面的游龍浮雕隨着陽光在劍鞘之上不住的遊動。

就好像是活着一樣。劍柄之上卻有兩個字:“正心。”

這柄劍乃是朱祁鎮自用的,朱祁鎮又用不着上陣,配着劍,唯一的用處,大抵是用來自刎。所以朱祁鎮刻上正心兩字。

也是朱祁鎮說賞賜的時候,之前沒有準備,這纔將這一柄劍送出去了。

于謙卻不知道這些,他卻知道,而今全天下人都覺得於謙是得當今殊遇,想不以死報之,都不行了。

就連於謙自己也這樣想。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一章 石亨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一章 石亨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