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

第九十九章定風波二

太皇太后笑道:“有一點味道了,繼續。”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朝中的言官?”

太皇太后說道:“看你也說不出來了,我說吧。”太皇太后面色嚴肅說道:“乃是大明三百多衛所軍官,兩京十三省文武官員,宮中太監,以及我。”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孫兒萬萬沒有此心。”

太皇太后說道:“正因爲你沒有此心,這纔是問題所在。”

“你如果想做宋仁宗一般皇帝,百事不爲,只會做官家,倒也罷了。”

“既然有心做本朝的武帝,那麼朝廷之上,不能爲你所用的,都是你的敵人。”

朱祁鎮不知道太皇太后所說是真是假,只是惶恐的說道:“娘娘言重了。”

太皇太后見朱祁鎮如此驚恐,將朱祁鎮抱在懷裡,說道:“孫兒,以我本意,想讓你效仿你爺爺仁宗皇帝,對大臣如家人。整個大明朝,就是一大家子人,安安分分過日子不好嗎?不過看,你的心思,偏偏像你父皇,一心效仿太宗皇帝。”

“既然你想效仿太宗皇帝,就該知道太宗皇帝是什麼樣的人。”

“太宗皇帝就是這樣的孤家寡人。”

朱祁鎮大腦一片空白,說道:“只能是這樣嗎?”

太皇太后說道:“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朱祁鎮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回到了乾清宮之中。

他此刻才慢慢了解一些太皇太后的心境。

太皇太后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對大明朝的現狀,她不能說不明白。太皇太后最怕的是朱祁鎮的雄心壯志,反而傷了自己。

秦皇漢武,可不是那麼好做的。

別的不說,秦始皇的皇后就是千古之謎,有很多人推測,秦始皇的皇后乃是楚國公主,在秦滅楚國之後,這皇后爲什麼消失在歷史之中了?

單單看秦始皇對扶蘇,就知道秦始皇對皇后恐怕不是沒有感情的。

然後是漢武帝,最恐怖的殺母留子。

漢武帝不愛李美人嗎?

只是對他們來說,權力已經滲透到他們骨髓之中了。因權力而生,因權力而死。

即便太宗皇帝死在榆木川,身邊一個子嗣也沒有。

唯有三子,與他都沒有多少父子情分了。

這一輩子,豈不是很悽慘?

九重之上,天高風寒。反而不如當一守成之君,天下太平無事。安坐宮中即可。

只是朱祁鎮此刻的心境,已經與之前不一樣了。

這一場風波,讓朱祁鎮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看着慈寧宮的方向,淡淡的說了一句:“奶奶,你說的我都知道了。”

隨即兩所有的心思,都收攏到心中,因爲他知道,他有事情要做。比如處置王振。即便太皇太后出面,擋住了外面對內廷的彈劾。

但是王振一定要給出交代的。

朱祁鎮調整好心情,立即吩咐身邊的人,說道:“將王振叫過來。”

“是。”身邊的小太監立即說道。

不多時王振幾乎連滾帶爬的來到了朱祁鎮的身邊,說道:“奴婢拜見小爺。”

朱祁鎮並沒有責罰王振,只是將王振留在乾清宮,不管去文淵閣,還是去慈寧宮,都沒有帶王振。

但是這短短半日,王振就好像老了好幾歲一樣。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王大伴,是朕虧待你嗎?”

王振說道:“小爺待奴婢,有天高地厚之恩。”

朱祁鎮說道:“那麼你做出這等事來,到底是爲誰出頭,給朕身上潑髒水?”

王振聽了朱祁鎮這話,猛地一愣,隨即一個響頭磕在地面之上,說道:“奴婢目光短淺,黑眼睛見不得白銀子,做下此等蠢事,累及小爺,是奴婢的錯,即便小爺將老奴千刀萬剮,老奴也認了。”

“只是老奴跟隨小爺這麼長時間,對小爺忠心耿耿別無二心,這事情小爺即便是打死奴婢,奴婢也不認。”

朱祁鎮聽了王振的話,心中一嘆。

不管王振怎麼樣,但是王振這一句話,卻是對的。

那就是世間對他忠心耿耿的,也只有眼前這一條老狗了。

越是有本事的人,就越是有自己的堅持。他們的效忠就更有條件。從於謙身上看出來。

要說于謙別有用心,朱祁鎮自己都不相信。但是說于謙從頭都沒有爲王振多想,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眼睛之中,看出的是不同的五顏六色。

能以朱祁鎮的意志爲意志,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也只有王振了。

朱祁鎮說道:“好了,起來吧,哭哭啼啼算什麼樣子。你侄子王立,朕會照顧。讓他入錦衣衛,立即去九邊駐守。所得的錢財,全部歸入內庫之中,你侄子的宅子,充作寺廟,你們這些人不都是這樣嗎?也算是爲你來世祈福。”

“這一段時間,你也避避風頭,南海子那邊的菜園子,你去守着吧,讓阮安來代替當司禮監。”

“阮安是一個老實人,不會清理你的人。”

王振聽了這才鬆了一口氣,隨即又感到肉疼起來。

雖然從朱祁鎮登基以來,王振就開始受賄,而今算起來也怎麼也有幾萬兩銀子,還有一個座大宅子。

而今什麼也沒有了,連司禮監的位置都沒有了。

只能去種菜。

唯一慶幸的,這個菜園子不是南京孝陵的菜園子。孝陵的菜園子,從來不許人休息,種菜本來就是很累的活,又是挑糞,又是除草。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都是睡在菜園子裡的。

幾乎是有死無生,而且是生生累死。又臭又苦。

這邊的菜園子,因爲朱祁鎮常常過去侍弄。專門修建了一處宮殿,雖然很簡易。但是最少有住的地方。

而且看朱祁鎮的意思。並沒有徹底放棄他的意思。

這纔是最重要的地方。

王振心氣起來,又小心翼翼的說道:“小爺,你怎麼處罰奴婢,奴婢也都認了,只是我侄子,是我王家最後一點骨血了。”

“能不能----?”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既然你這麼捨不得,那就讓他吃上一刀,來宮中伺候你吧。”

王振大吃一驚,說道:“萬萬不可。”

朱祁鎮說道:“你這蠢貨,真是白費了朕的心意,你既然知道這是你唯一的侄子,就該好好培養,讓他爲你在外面存些贓款,來錢這麼容易?他豈能學好?”

“是,你在一日,能罩住他一日,一旦你不在了,他如何自立,你得罪了這麼多人,這些人還不將你侄子給吃了。”

“在錦衣衛之中,馬順能不照顧嗎?派他去九邊,不用出塞,只需接應草原上的情報即可,只要北邊有情報,他就有一分功勞。”

“從文,就不要想了,想來你侄子也考不上功名,在九邊廝混一段時間,如果有天分,就從武,將來自然有一分前程,實在沒有辦法,調入錦衣衛,也能吃一口飯。”

“朕自然能給他一分前程。”

王振聽了,有幾分老淚縱橫說道:“奴婢謝過陛下。奴婢------”

錦衣衛很多官職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朱祁鎮最壞的安排,或許給不了王立一分富貴,但卻能給王立一分幾輩子的飯碗。

朱祁鎮說道:“好了,朕自然記着大伴的情分,只是僅此一次,大伴再想要什麼,給朕說便是了。再弄出這樣的事情,就不要怪朕不講情面了。”

王振幾乎指天發誓,說道:“請小爺放心,奴婢決計不敢了,再有此事,奴婢任小爺剁碎了喂狗也毫無怨言。”

朱祁鎮說道:“你記得就好。”

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
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