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

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

也先敢這麼賴皮,是料準了大明不會與瓦刺翻臉。

朱祁鎮不知道也先是怎麼料中了。

但是朱祁鎮的確不敢這個時候與瓦刺大戰。鹽稅,河北水利,這些事情都在進行之中。絕不是輕易中斷的。

瓦刺而今帶甲數十萬,即便內部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是一個大國。朝廷在軍事上頹敗之像,這幾年雖然也竭力彌補了。

但是朱祁鎮也不相信,與瓦刺一戰,能在一年之內,速戰速決。

所以,戰不可輕開。

即便朱祁鎮想做,想來朝中大臣也不會答應的。

張輔的意見之前,已經說過了,不贊成大舉出塞。至於楊溥的心思,朱祁鎮也大抵能夠掌握。不會允許朱祁鎮再開邊事。

如此一來,即便禮部將這一件事情報上來,又有什麼辦法?

外交手段,胡濙已經將瓦刺使者阿赤都當成狗腿子訓了,但是這個回回商人出身的使臣,頗有唾面自乾的風範。

朱祁鎮難道將阿赤都叫過來再罵一遍。有用嗎?

至於在馬價上下功夫,一來朝廷丟不起這個臉面。畢竟來朝貢的不僅僅是瓦刺,奴兒干都司各部落,關西七衛。兀良哈三衛。不是瓦刺一家的事情。

而且朝貢的利益,對大明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大明朝廷不在乎那一點錢,但是瓦刺就不一樣了。

瓦刺也先寧可派人卑躬屈膝稱臣納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爲這個利益。

朝廷動了,幾乎就是動了瓦刺的命-根子。瓦刺會有什麼樣的舉動,朱祁鎮很難判斷。

朱祁鎮思來想去,長嘆一聲,心中暗道:“我不如也先。”

朱祁鎮不想承認,但是不得不承認,在軍事上面,他並不如也先自信。

說起來也先上位還在朱祁鎮之後。但是也先卻不能說是少年君主了。也先出生於永樂五年,而今正是年富力強之時。跟隨父親脫歡征戰各方就不說了。單單是他上位之後,合縱連橫之餘,也不乏領兵出戰。

所以,就也先來說,他的前半生是跟隨父親征戰,與阿魯臺打,與大明打,與阿察臺打。一路打過來的老將,他並不擔心與大明交戰。

甚至戰爭對他來說,是最熟悉的解決方案。

但是朱祁鎮卻不一樣了。

即便是朱祁鎮兩世爲人,但不過前世還是今生,都是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之中。其實縱然朱祁鎮可以舉出一個個不利於開戰的原因。

但是更多時候,這種決策更考驗一個人的信念與意志力。

縱然大明正專注於內政,但是並不意味着大明軍隊真不能打。

以張輔爲首靖難老將,以孟瑛爲首,朱祁鎮親手提拔的正統新貴,大明三百多個衛所,即便爛也不可能一下子爛完。正要打,拉出幾十萬大軍,未必不能。瓦刺實力雄厚,但是北京包圍戰之中,面對于謙重新組織的十萬京軍,也不過爾爾。

真要下定決心,瓦刺他會與朝廷死磕嗎?

但是朱祁鎮想來想去,最後在禮部的摺子上用毛筆蘸了硃砂,正楷寫道:“知道了。”

這三個字,刺目的紅,讓朱祁鎮感覺整個心被刺痛了。

朱祁鎮對身邊的太監說道:“宣,英國公,成國公,保定侯,豐城侯,在武英殿議事。”

面對朱祁鎮緊急召見。

兩公兩侯有些不知所措。

當然英國公與保定侯與朱祁鎮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對朱祁鎮還是很瞭解的,心中還是有底的。

成國公見英國公鎮定,他也鎮定下來。唯有豐城侯有些擔心。

豐城侯李賢也是靖難功臣的第二代。

他的父親乃是豐城侯李彬,永樂二十年病死交趾之後襲爵。跟隨太宗,宣宗打過仗。說起來,宣宗對他還是比較信任的。

否則他也不會坐鎮南京這麼多年。

但是這也是他擔心的問題所在,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今已經不是宣宗朝了,連太皇太后的親信也從朝廷之中退下來了。他被魏國公從南京替代回京,他前腳回京,後腳就有兩淮大案,牽連一個尚書,一個伯爵,至於大明六個鹽運司幾乎有一個是一個,都脫不了關係,牽連進去的官員不下百餘人。再加上犯私鹽論死的。

這一場大案,最少有一千多人,都排在秋後等待問斬。

李賢心中自然滿懷忐忑,擔心陛下是不是對他有意見,甚至懷疑他與這大案有關係。畢竟在大案之前,先換了他。這個舉動太值得人玩味了。

所以李賢心中滿懷忐忑。雖然竭力鎮定下來。但是額頭還有一絲絲汗水流下來。

不知道是天氣太熱,還是心中不能靜下來。

“陛下駕到。”一個太監扯着喉嚨喊道。

這聲音還沒有落,朱祁鎮就大步流星一般走了進來,四人紛紛見禮,朱祁鎮一揮手說道:“起來吧。”

朱祁鎮眼睛一掃。心中一絲憂慮,暗道:“我憑藉一羣將二代,能打贏瓦刺嗎?”他很快將這個想法按下來了。

原因很簡單,這個體制問題,是大明根基之中,決計不可輕易動的。

即便朱祁鎮心中擔心,但也只能依靠他們了。

朱祁鎮說道:“今天議一下瓦刺的事情。”朱祁鎮一揮手,將關於瓦刺使團的奏疏副本遞給了他們。

人手一份。

朱祁鎮坐在御座之上,一巴掌拍在一個迎手上面,說道:“也先,是輕朕。知道朕不會瓦刺撕破臉。但是朕卻不得不忍下來了。”

張輔立即起身行禮說道:“臣等該死。”

張輔帶頭,其餘三個人立即行禮,口中說着同樣的話。說道:“臣等該死。”

所謂主辱臣死,朱祁鎮覺的自己被侮辱了,下面大臣不管心中怎麼想的,都必須口中這樣說。

朱祁鎮說道:“平身,朕知道,這不管諸位之事,乃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只是朕覺得也是要還瓦刺顏色。”

“但是該怎麼還以顏色?”

張輔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臣以爲該曉諭各鎮大將,督促防秋巡邊。”

其實張輔說的這麼多話,其實不過是邊境的常規舉動。

這些事情,長城一線的各鎮都是要做的。

防秋,就是防止韃子在秋天南下,很多時候沿邊各鎮都會派出夜不收,在長城外面燒出一寬幾百裡黑色地帶。

讓南下韃子,沒有草料供應,自然不會南下了。至於巡邊。

並不是說,沿着長城一線巡視。

長城一線雖然是大明的駐軍一線,但是並不是大明的邊境線。最少在這個時代,還不是實質上的邊境線。

畢竟大明雖然是放空了沿邊草原,但並不意味着這一片都被別人佔據了。

這種巡邊行動,從來是在長城外一百里二百里的範圍之內,就是類似於軍事遊行。宣宗就做過這樣的事情。

但是進入正統之後,這樣的事情就少做了。

畢竟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思想中,這巡邊一事,就屬於不急之務。

朱祁鎮說道:“巡邊?令楊洪帶大同萬騎,巡視大寧一線。”

張輔聽了,說道:“陛下,如此不妥吧。”

朱祁鎮自然知道,跑到大寧遠遠超出了距離長城一二百里的安全界限。但是朱祁鎮一點也不退讓,聲音微微低沉,說道:“楊洪此將,乃是國公推薦的,乃是一員智勇雙全的老將。乃是九邊諸將之中的佼佼者。”

“怎麼?朕並沒有讓他北上征討,只是讓他們出獨石堡,巡視開平,大寧舊地而已,這就辦不到嗎?”

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
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