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

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

朱祁鎮將對土地兼併,甚至土地兼併在未來不斷加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憂心。來到了天津。

他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

天津設府之後,朝廷將順天府東部很大一部分地區。轉到到了天津府。但是可惜,這一片地方雖然大,但多是鹽鹼地,沼澤溼地。

還將三角澱輻射範圍全部劃給了天津。還有河間府靜海等數個縣劃爲天津府。

總體來說,天津府面積倒是不小,但是總體上來說,大多都不是什麼好地方。而且天津城本來是衛城。于謙覺得天津衛城太過小了。南北城牆,乃是不過二百五十步而已,還是夯土城牆。怎麼看也不是一個省城的規格。所以並沒有將直隸巡撫行轅放在天津衛城之中,而是放在天津衛城外面。

因爲天津衛城乃是東西長,南北短。南邊距離衛河又近,于謙就巡撫行轅建立在天津城北邊,已經規劃好了城區。只是朝廷的錢糧,甚至直隸本地的錢糧都投入了治水之中,故而於謙僅僅是留出了城牆的位置。並沒有修建。

即便如此這麼沒有城牆的天津城也有一副今非昔比的樣子。

先不說,直隸巡撫衙門,直隸知府衙門,以及一系列附屬的衙門,直隸布政司衙門,直隸按察司衙門,直隸都指揮司衙門。這算是地方上的。

還有天津海關衙門,並天津京倉。

海關衙門就不用說了,作爲北方海運的終點,開海之後,給天津帶來了不說人口。至於京倉衙門,卻是朱祁鎮覺得大明北方存糧太少了。

在天津建立糧倉。

而周忱的改革之後,將大明的財政體系,分爲四個部分,一是內庫,就是內承運庫,二是太倉銀庫。或者算是錢庫,存放銀錢與銅錢的地方,三是京倉。就是糧倉,存放糧食。而天津這邊的這些倉庫,也歸戶部直轄。

畢竟好幾百萬石糧食,怎麼會讓地方管。

第四,就是各種雜項庫。雖然周忱一力想消除下面上交的各種實物稅收,將朝廷賦稅要本色,也就是糧食,要麼折色,也就是錢。但是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現實情況的。比如布匹這東西,朝廷就有很大缺口,軍隊的軍裝,百官的官服。

所以除卻糧食,與錢之外的倉庫都是歸爲雜項。

但是雜項的管理就比較複雜了,比如兵部有火藥庫,工部也有木柴庫,炭庫,等等。宮中還有各類珠寶的倉庫。至於各部的小金庫等等。

這些都不歸戶部管,戶部能管的僅僅是戶部自己的雜項庫而已。

www ▪ttκΛ n ▪¢O

就這些純官方的投入,就足以建起一座城市了。

朱祁鎮一來到天津,于謙自然出城三十里迎接。

朱祁鎮下馬與于謙見禮,雙手扶起于謙說道:“先生清瘦了。”

于謙看起來精神很好,但是兩鬢卻有幾分霜雪之色了。

朱祁鎮心中難免有幾分慚愧。

持續數年的大工程,消耗的不僅僅是朝廷的人力物力,還有于謙的心血與生命。幾乎整個直隸省大部分成年男丁,都很難逃過被官府徵用的下場。

即便是有足夠的錢糧,想要將這個工程辦好,不出什麼大的紕漏,本身就是一個工作量非常大的事情。

朱祁鎮現在想想,也覺得自己太冒進了。但是也幸好有周忱。周忱一手一腳幾乎重建了朝廷的財政體系,用鹽稅將這個窟窿補上了。

否則太皇太后留下的那一筆錢用完了,朱祁鎮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更辛好有于謙。

沒有于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近乎通宵達旦的工作。每日都在一個工地與下一個工地之間巡視。

沒有于謙。這個工程根本到了不了今天即將這個地步.

朱祁鎮也慶幸,自己能遇見於謙這樣能讓人放心的大臣。

于謙說道:“爲陛下分憂,乃是臣的本分。”

朱祁鎮令于謙與自己並繮而行,以示榮寵之意。

一進天津城,朱祁鎮根本沒有停留,他首先要看到是衛河,具體的來說,乃是衛河入海這一段大堤。

朱祁鎮將帶大隊人馬留在天津城中,帶着三千騎兵與于謙與直隸當地大小官員,一併去巡視衛河河堤。

可以說三千人,一般來說朱祁鎮身邊最低護衛人馬。

所以,在北京城中,朱祁鎮身邊的人也許會少一點,但是一般也不少於一兩百護衛,至於在北京城外,三千人是最低標準了。

所謂微服私訪,根本就是扯淡。

最少朱祁鎮不會做的,因爲這對他太不負責了。想想他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了。

還沒有到衛河河堤之上,朱祁鎮就遠遠的看過去,發現綿延到視線之外的土黃色的大壩,這些河堤都是夯土結構。

雖然這樣的大堤,其實並不是多牢固的,很容易滲透漏水,或者有一些什麼動物在河堤上打洞。引發潰堤。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成本問題。

即便每年近八百萬兩的投入,所有錢加起來,足夠朝廷打上一場漠北決戰的錢,也不足以讓河北所有的堤壩都換成石堤。

而在這河堤之上,相隔數裡都有一個閘門,開出一條渠來。

于謙給朱祁鎮講解,這些支渠是用來淤田,當河水大漲,泥沙具下的時候,開渠引水,將這些包含泥沙的渾水,將這些溼地,或者是鹽鹼地,給沖洗淤積出來,可以耕種的田地,這些新開的田地,于謙已經興建了不少村落,都是安置的流民。

去年河南省,就有旱災,朱祁鎮還記得免除百餘萬石糧稅。一般大災都是有流民產生,而河北大工,更是吸納了幾乎整個北方的流民。

雖然具體人數,朱祁鎮一時間不清楚,但是整個流民的動向,朱祁鎮心裡還是有譜的。

朱祁鎮一路巡視衛河,見衛河之中,並沒有多少船隻。有的只是天津衛的船隻。

朱祁鎮聽了,說道:“何必爲朕一人,而勞動百姓如此?”

于謙說道:“臣知道陛下愛民之心,但這是朝廷體制,恕臣不能從命。”

如果是別的人,于謙還能讓一步,但是衛河入海河道,在擴寬之後,成爲一條重要的交通線了。

有大明海運的船隊,但也有很多都是海商。

海運船隊倒也罷了。畢竟是朝廷的人馬,但是這些海商,真正是亡命之途,讓于謙很是不爽。

這些海外野慣了的人,在天津城內,居然還敢一言不發拔刀相向,這也罷了,很多人火併起來,連火銃都能用上。

這讓于謙如何能忍受。

直接派兵圍剿,大殺特殺一番,才讓這些名爲海商,實際上多半在海上做沒本錢買賣的。知道這天津是於大爺的地盤,一個個老老實實的。

其實這幾年之間,凡是開海各地的地方官,無不抱怨。甚至有人上奏朝廷,請重新禁海。

就是被開海弄得,地方治安非常不好。

這些海外商人,適應的是海外無法無天,一言不合就是火併的規則。而各地方官卻是官場習性,讓他們彼此之間做有效的溝通,根本不大可能。

所以,對這些地方官來誰,最好的辦法是海禁,一了百了。

什麼你說對國家財政有幫助?抱歉,海關銀是直接解戶部,有地方一毛錢的關係嗎?就連於謙也知道,海關銀在治水經費之中,佔據了不少的份額。

但是依舊不願意天津海關就放在天津城內。最少不想他好容易在巡撫衙門睡一覺,外面一陣喧譁,隔着兩條街的地方,有人在火併。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