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出京

第二十章出京

朱祁鎮登基以來,對錦衣衛進行了多少次督促。但是而今的錦衣衛最擅長的事情,依舊是殺人,或者再加上一項,就是抄家。

很多精細的事情,做得很勉強,比如說埋暗樁。反而金英的很多手段比較細膩,最少在南疆,越南,舊港,還有馬六甲,等等地方都有一個雖然簡陋,但是能運作的情報網。朱祁鎮對海上的情報,不少都是金英的東廠報上來的。

說實話,朱祁鎮早就不在乎一條兩條人命了。

只是而今大明與瓦刺之間,是一步步走向決戰。朱祁鎮也需要準備,瓦刺也需要準備。

所以,雖然被瓦刺算計了很丟人,但是朱祁鎮也沒有失去理智,有一時之怒而壞了自己的準備良久的計劃。

所以,巴法罕如果是一普通人,朱祁鎮根本不過問一句,但是他是瓦刺副使,就要注意方式方法了。

只是朱祁鎮也沒有想到,馬順這一次玩得很細膩,說道:“陛下,臣拷問巴法罕的時候,很是小心,巴法罕身上決計沒有一次外傷。任那家的仵作也看不出端倪。”

馬順在心中補了一句,暗道:“能看出來的人,也知道這是錦衣衛的手法,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朱祁鎮說道:“不錯。”

朱祁鎮正想辦法給馬順善後了,比如給這個副使栽個髒,管牢裡幾天,反正牢中的生存環境,疾病而死,太正常了。

而且朱祁鎮覺得,他不想與也先撕破臉,也先估計也不想與他撕破臉,只要不是太過分,雙方都會有默契的。

不過,錦衣衛這一次做得倒是很到位。朱祁鎮也就放心了。

隨即朱祁鎮嚴肅起來了,說道:“紫禁城乃是朕腹心之地,居然有瓦刺的耳目,這決計不行,王大伴,這一件事情,你親自來抓,不惜一切代價,給挖地三尺,也要將這個給挖出來。”

“否則,今後宮中的事情,王大伴就不用操心了。”

王振一聽了,立即撲到在地面之上,說道:“請陛下放心。”

不管怎麼說,王振乃是太監第一人。宮中的事情,很多都是王振總掌的,出了事情,朱祁鎮豈能不找他。

朱祁鎮說道:“快去做事吧,朕從河北迴來之前,要知道結果。”

“是。”兩人齊聲答道。

這一件事情,並沒有攔住朱祁鎮的腳步,甚至加快了朱祁鎮的腳步,畢竟紫禁城之中的調查,難免雞飛狗跳的。

或者有某些人有別的心思,朱祁鎮正要出去,回來之後,再順便調整一下防衛。

只是朱祁鎮並沒有看見,王振眼中那正在燃燒的火焰。

本來是簡簡單單調查瓦刺奸細的事情,反而掀起了渲染大波。

三月初,朱祁鎮命皇后監國,朝廷事務又內閣處置,大事飛馬報行在所在。小事自行處置。

朱祁鎮雖然沒有說王振,但是王振這一段時間在皇后身前聽用,爲皇后解答奏摺的問題。

而後,朱祁鎮帶了萬餘京軍,都是軍中精銳,威遠伯方瑾與郭登,毛銳等護衛聖駕南下。

可以說,朱祁鎮將徵南軍中的精銳將領都帶上了,這也是對這些將領的安危,表示皇帝對他們的信任。

兀良哈之戰,他們一根毛都沒有撈上。反而看着成國公他們加官進爵,難免有下跌眼紅。

略加安撫而已。

朱祁鎮順着盧溝新河東去。

這一條堤壩已經用了幾年了,已經染上了一些歲月的痕跡。朱祁鎮召見他當初見過的老人們,只是當年的老人卻有不少已經不在了。

不過,聽他們說,這幾年雖然屢有蝗旱,但是靠着盧溝河反而都有收成,日子不比從前,但是還過得去。

問起今年的收成,說雖然都旱,但是比往年已經有好轉了,最少去年冬天下雪了,今年還下了幾場雨。

雖然這雨水很小,就好像是貓尿一般,但是也讓莊稼沾沾溼氣。今年的收成應該比往年好。

朱祁鎮又親自巡視了麥田。

農曆三月的麥子,都開始拔節了。

看着綠油油的麥子,竄了上來,朱祁鎮也開心了不少。

雖然這一片麥子如果放在後世,定然認爲,這麥子長大太難看了,又疏又黃又小。畢竟沒有化肥的情況之下,田間肥力不足,即便是種得密集了,也長不上來,所以這麥子間距就比現在大了不少。

這幾年來,朱祁鎮一直堅持春耕。

當然了,朱祁鎮僅僅做做樣子,真正下地的時候少,但是太監們種地的時候,朱祁鎮在一邊看着。

朱祁鎮最少要確保自己,不是農業上的白癡。

畢竟,大明主要人羣是農民,最大產業是農業,掌控這樣一個農業國,對農業沒有基本的概念是萬萬不行的。

別的不說,朱祁鎮就看得出來,這些地最大的問題就是缺肥。畢竟朱祁鎮在宮中種的那些地,可以說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太監們爲了在朱祁鎮面前表現,可以說,幾乎將每一個麥苗當成花卉來伺候。

也要朱祁鎮看到了他萬萬沒有想到了,古代農業高產技術,那就是區田法。北方小麥畝產,在兩到三石之間,但是宮中那一塊田居然有五六石之多。

這就是區田法的高明之處。

朱祁鎮當時也震驚,但是後來才知道,這東西漢代就有了,只是太麻煩,太麻煩,太麻煩。

也只有宮中這一塊地,可以不計成做下去而已。

一個壯勞力即便二十四小時在田間,也不能能打理五畝地而已,還要有充分的水源,肥料等等。

尋常百姓根本不能達到了,這也是區田法流傳千餘年,人人都知道他高產,但是幾乎所有朝代都沒有怎麼推行的原因。

這一件事情,給朱祁鎮最大震撼是,農業改革從來不是農業的問題,最少在古代一些高產技術,從來不少。

比如水利工程,在麥熟之前,能多澆一次水,就能多收好些麥子。任何一個農民都知道,但是這正是北方春旱的時候,如何能保證每一畝地,到時候都能澆上一次水。

這就是朱祁鎮所要解決的大問題。

從北京到天津,區區一百多里路,朱祁鎮走了三天,就是視察農業生產,北京周圍大多良田都是勳貴的。這些的田地不足以作爲觀察對象,反而是盧溝河下游,之前屢屢被水淹的地方,卻能提供足夠的樣本。

甚至也給朱祁鎮提供了別的樣本。

比如勳貴擴張田地的速度。

這一片土地在盧溝河沒有治理之前,年年被水,收成很少,幾乎是荒地,而今卻是最受盧溝河水利的地方。

而勳貴們如影隨形,已經有一些勳貴的莊子了。

朱祁鎮也問過,是合法交易。財貨兩訖。沒有任何違規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爲一切合法合規,朱祁鎮才更叫憂慮。

不用想就知道,這樣發展下去。

不出幾十年,河北就會從大明的糧倉,變成了勳貴的糧倉。

土地兼併這種中國古代農業國家先天頑疾,第一次被朱祁鎮親眼認識到。讓朱祁鎮不得不想一個問題。

太祖皇帝以幾乎殘酷的手段,將所有田產三千畝以上的富戶摧殘的不行,甚至朱祁鎮記得似乎太祖皇帝都有一個小冊子,將天下所有田產三千畝以上的家族,記錄在案,就放在太祖皇帝手邊。

這樣代價建立起一個完善甲裡制度,小農經濟爲主的龐大帝國。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

別人不知道,朱祁鎮卻看這區區一處土地變更,卻有一種看到歷史的感覺。也看到了如日中天的大明。

正是如日中天,因爲過了中午,太陽就會開始靠近地平線。

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
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