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金英

第五十四章金英

朱祁鎮之前是見過金英的。

畢竟所謂司禮監太監,金英常常在宣宗皇帝身邊,朱祁鎮作爲宣宗愛子,當然是見過面的。

但是僅僅限於見過面而已。

畢竟之前的朱祁鎮還小,任何家國大事都不可能讓朱祁鎮牽扯下去,再者王振在朱祁鎮身邊,一心維護自己在朱祁鎮心中的地位。

朱祁鎮與其他太監接觸的也就相對比較少。

朱祁鎮對金英的印信也不深。

但是金英一見朱祁鎮,就跪倒在地,說道:“今日能再見小爺,奴婢即便是見了先帝,也有話說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忍不住有些惻然。

宣宗皇帝在朱祁鎮心中如同父親一般的地位從來沒有改變過,也無法改變。金英這一句話,就讓朱祁鎮想起了宣宗皇帝。

就算不給太皇太后的面子,也要給宣宗皇帝面子。

是的,朱祁鎮對王振所說的話,是有真有假的。假的是,分王振的權力,朱祁鎮最少需要兩三條不同的對外聯繫的渠道才行。

而今朱祁鎮能從外面獲得消息的渠道,有以下幾個,最大的渠道乃是內閣。

天下二京十三省的所有奏疏都在內閣彙總之後,再上報過來。

但是這一道渠道是要從司禮監過一手的。

雖然王振不敢一手遮天,該報上來的隱瞞不報。但是想在這裡上下其手,卻是很簡單的。

要緊的放在不要緊的裡面,最前面的放在最後面,拖上幾天,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朱祁鎮也挑不出錯處來。

不過,內閣這個渠道,地方官員上報的奏疏,其中有多少水分,朱祁鎮不用想,就知道。

所以纔有東廠與錦衣衛之設。

東廠與錦衣衛其實沒有那麼神通廣大,不過用來驗證下面官員報上來的奏疏,卻是可以用的。

其中東廠與錦衣衛本就不該由一個人掌控。

原因很簡單,太宗皇帝設立東廠的初衷是什麼?是監視錦衣衛。如果東廠與錦衣衛的上級領導,都是一個人。那麼東廠還有什麼設立的必要了。

其實說起來東廠比之錦衣衛編制上還差勁。錦衣衛不管怎麼說,還是國家正經的編制,但是東廠很多人手,都是從錦衣衛之中調過來的。

也就是說,從人員上來說,廠衛一體倒也不是錯的。

至於後來東廠大規模擴張,將一些地痞流氓都納入東廠之中,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真的是,金英這個人選,還真是太皇太后的推薦的。

不過,太皇太后推薦金英也是細細思量過了,這是一個朱祁鎮能夠接受的人,因爲金英並非太皇太后的人。

嚴格的說,金英乃是宣宗皇帝的人。

在太皇太后與朱祁鎮之間,金英天然的偏向朱祁鎮。他對朱祁鎮的忠誠,是源自宣宗。他固然會爲太皇太后辦事,但卻不是太皇太后的貼心人。

朱祁鎮對金英說道:“金公公起來吧。”

金英這才起身,雙手垂下,站在朱祁鎮一側。

朱祁鎮說道:“東廠交到公公手中,想來也很順手。”

金英微微躬身,說道:“老奴也就這點本事了。”

朱祁鎮纔不擔心金英能夠不控制住東廠,王振代替金英作爲司禮監太監,這才幾個月而已,王振這纔將司禮監穩定住,錦衣衛安插了人手,東廠大概也安插了人手,但是與金英這個位宣宗年間的大襠頭相比,卻還是欠了火候。

看兩人的結局就高下立辨。

王振的結局自然不用說了,就是這位大襠頭在土木堡之變後與孫太后一併立了代宗,而在代宗後來想廢掉英宗太子的時候,竭力反對。

幾死餘生。

不過,這樣做也是有回報的,成化帝登基之後,對金英恩寵有加,即便是金英死後,金英的侄子也死了,還讓侄子的兒子再蔭官。

可謂皇恩浩蕩了。

在這麼多風暴之中,閒庭信步,不損分毫,還廕庇子孫,可見金英是何等老奸巨猾。

當然朱祁鎮自然不知道金英後面的事情。

但是即便眼前這些事情,就足夠看出金英的能力了。

提供給太皇太后的曹吉祥的黑材料,定然是金英安排的,想來金英困在宮中,哪裡能知道外面的情報。

也就是說東廠,或者是錦衣衛之中,其實有金英的人。

先帝駕崩之事,屬於不可抗力,但是即便如此,金英不過幾個月之間,就會爬回了內廷核心。

內廷太監之中大佬,也就是司禮監,東廠太監,還有御馬監。

其餘的太監都要等而下之的。

朱祁鎮說道:“朕心安排的一些事情,你知道嗎?”

金英畢恭畢敬,但是言語之中,一絲慌張都沒有,似乎早有預料,說道:“陛下交代的事情,有探查河南災情,已經爲於大人安撫好了,今秋河南的收成不錯,河南算是熬過去了。”

“陛下還讓去安排去合浦採珠,暗地裡收集安南情報。奴婢也安排下去了,奴婢已經安排人手,從三路進入安南,分別是海道,從廣西到安南,從雲南到安南,沿途安排了暗樁,等待接應大軍。”

“還有草原上的事情,阿岱汗可能去的地方,有兩個,奴婢已經派人去查了。”

朱祁鎮問道:“那兩處?”

金英說道:“一處乃是乃集亦,另外一處是科爾沁。”

朱祁鎮微微皺眉,科爾沁他是知道的。畢竟後世科爾沁與清廷之間的聯姻,讓科爾沁這個名字大大有名。

但是乃集亦。

金英立即說道:“科爾沁乃是東蒙古核心部落,世代都是黃金家族所掌控,很可能將阿岱汗隱藏起來。而乃集亦在甘肅以北,乃西夏的黑水城所在。有居延澤。乃是阿岱汗一脈的故地,有靠近邊地,洪武永樂有大明駐軍,而且卻退卻了,其他部落也不敢輕易佔據,是一片空白。”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你的意思是,阿岱汗一定是被人隱藏起來了?”

金英說道:“奴婢跟隨先帝去過草原,草原看似廣闊無垠,但是可以讓大隊人馬隱藏的地方,必須是水草豐盛之地,又有水源,這樣的地方,在草原之上,就是寶地,決計沒有一塊是無主的。”

“如果阿岱是單身隱藏,固然天下之大,沒有地方不能去,但是這樣一個人草原上,他是生是死,根本無關緊要。”

“所以,阿岱汗想要東山再起,比如要爭取一些部落的支持。”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他如何聽不出金英話裡面的隱藏的意思。

朱祁鎮派人在草原上找阿岱汗,從一開始就出差了。

錦衣衛能找到,脫歡沒有可能找不到,他找不到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被人藏起來了。如此一來,錦衣衛即便是能找到又如何?

能將人帶回來嗎?

如果不能將人帶到大明,這阿岱汗在誰手中,並不重要。

至於支持阿岱汗?卻也要阿岱汗找上門來,阿岱汗在什麼地方不好找,但是大明在什麼地方卻好找的很。

阿岱汗這樣情況之下,還不來找大明。可見他對大明戒心之深,如果即便找到了又如何?

不過徒勞損傷一些錦衣衛的性命而已。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就讓人撤了吧。”

金英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先帝不幸棄天下,而今這天大的干係都擔在朕與太皇太后身上,你是先帝老臣,定然要助朕一臂之力。”

金英再次下跪,甚至雙目含淚說道:“奴婢敢不竭誠效力。今有一事,請陛下留心。”

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
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