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

第十一章微山湖計劃

朱祁鎮並非不知道其中分野,他選擇興建徐州水利,其實也是看知道其中問題,一來徐州這數年水災連連,幾乎比得上正統初年的三年大旱了,二來就覺得這個工程量少一點。

朱祁鎮問道:“徐州兗州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阮安說道:“可否請輿圖?”

朱祁鎮點點頭,懷恩立即將一副輿圖呈上來。就是山東與南直隸交接處的地圖,其中河北,河南也有部分出鏡。

阮安向前走幾步,來到輿圖之前,指着兗州這裡大大小小湖泊,說道:“水勢利下,萬世不易之理。徐州與兗州之間,有大小湖泊十幾處,多爲黃河決口所沖刷出來的。”

“兗州一帶,乃是附近地勢最低窪之處,大明西高東低,而到了兗州府這裡,卻不一樣,他東邊乃是沂蒙山,南邊乃是黃河故道。北邊也新修黃河大堤,東面又是運河河道。故而四方之水彙集而至者,有五十八條之多,積蓄而不能去,是以氾濫。”

或許有人不明白,黃河爲什麼成爲水積蓄而不能去的原因。

就是因爲黃河是地上懸河,在開封一帶地面之上最高點,就是黃河大堤,縱然剛剛修好的山東段,黃河雖然不地上懸河,但是爲了防止黃河氾濫,兩側大堤,也是高過地面不少的,也就是說,休想讓旁邊的河流匯集在黃河之中。

朱祁鎮不由的問道:“這些水就不能排出去嗎?”

阮安說道:“唯有通過運河。只是運河爲了保運,只會在缺水的時候開閘,水多的時候閉閘,所以,一旦洪水氾濫,根本不可能通過運河派出去。”

朱祁鎮微微皺眉。

從河北到山東,從海河到淮河,整個中國北方的農業生產,不能不能談水利,而談水利不能不說運河。

而這一筆賬,朱祁鎮真有些算不明白了。

運河對大明來說,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朱祁鎮很快就不去想這個問題了。

因爲朱祁鎮也知道,他想廢掉運河也有些困難,畢竟沉沒成本太高了。

整個運河大明少說砸進去數千萬之多了,而今說不要就不要,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敗家子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你的意思是,在此地修一個大湖,彙集四方之水,調節水旱。”

阮安說道:“陛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祁鎮說道:“王永和,那你爲什麼一直吞吞吐吐的?”

河北三個湖泊,現在一直髮揮着調節水旱的作用。對於在兗州挖掘出來一個湖泊來,朱祁鎮自然不會有反對的意見。

朱祁鎮就不明白了,王永和爲什麼一直不肯上報這個計劃,他明明已經催了好幾次了。

王永和說道:“陛下,這是比較理想的辦法,但是很難做到。”

朱祁鎮說道:“爲什麼?”

王永和苦笑說道:“因爲運河,水就下,想要在這裡挖掘一個大湖,工程難度暫且不說的,單單說選址,就要選擇一個最低的地方,好事半功倍。”

朱祁鎮點點頭,他覺得這不是一個常識嗎。

王永和說道:“陛下,運河進入山東之後,就成爲了閘河,需要通過水門一層一層的將船擡上去,單單是兗州府就有數道之多,爲了閘門順利運行,必須有水源補充,如果修建一個大湖的,引四方水彙集在此地,運河的閘河就不能運行了。”

“而且挖掘出一個湖來,也是需要將水排出的通道。”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

王永和說道:“有,那就是將現在的運河向西偏移數十里。讓運河在湖中經過,只是如此一來卻也有諸多不便。”

朱祁鎮立即在地圖細細觀看。

心中暗暗思量道:“沒有想到這也是一個大工程。”

說起來容易,運河西移,但是想想就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好大的工程,之前的所有運河都不能用了。

朱祁鎮一邊想一邊看,心中暗暗計較要不要這樣做,但是看着一片地區,再想想後世看過的地圖,忽然覺得這一帶不就是微山湖所在的地方?

忽然朱祁鎮覺得這個計劃非常可行。

原因很簡單,從大明地圖上了,是看不見微山湖的,是有幾個小湖分佈,而阮安的計劃,也是將這幾個小湖連接在一起成爲一個大湖。

與微山湖的範圍有些差錯,反正朱祁鎮也記不清楚了微山湖具體範圍。

但是微山湖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阮安計劃的可行。

如果說微山湖是人工挖掘的,說明後世之人可覺得這個方案可行了。並且維持下去了,如果說微山湖不是人工挖掘出來。

那麼更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阮安的選址沒有錯誤。這一帶正是周圍最低的地方,在這裡蓄水,調節水旱,也是最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運河通過湖泊,有什麼不變的嗎?”

王永和說道:“一般在運河之中運輸,一旦有了事故,貨物還是可以保存下來的,但是如果在湖泊之中,卻恐怕有漂沒。而且河道之中,不會有水匪,但是一個大湖之中,就不大好說了。”

“而且湖水或許因爲旱情而乾涸,到底是影響運河就不好了。”

朱祁鎮也知道。大明而今雖然不錯,但是治安也就那回事了。

就好像項忠在鄖陽一下子招安了幾十萬百姓,難道其他地方就沒有了嗎?有,甚至可以極端的說,在大明山有山匪,水有水匪,路有路盜,海有海盜。

但是即便如此,只要沒有大的戰事,在百姓心中,也就是太平世界了。

甚至有些土匪窩子傳承比皇帝還久,號稱數百年之久。

這是古代的常態,不用太過驚奇。

朱祁鎮看規劃出來的大湖,又是運河經過的地方,如果類比的話,簡直就好像大航海時期的加勒比。

爲什麼叫加勒比海盜,無非是大量美洲的金銀珠寶通過這個運到歐洲去嗎?

想來這個湖中將來定然是匪患重重。

不過,對朱祁鎮來說,這並不重要。

其實王永和所說的兩個問題,都是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乃是錢的問題,不管是運河改道,還是挖掘這一個人工湖,都是需要錢的。

朱祁鎮說道:“這一個湖修建好了之後,水從何處流出?”

阮安立即說道:“如果運河從湖中經過,那麼湖水向東就暢通無阻了,以臣之見,當從徐州往東,挖掘一條河道,可以灌溉兩岸百姓,並彙集沂蒙山南麓諸水,從海州入海。”

“這一帶多有現成的河道可以借用,工程量並不是太大的,唯一的問題,這一帶的河流都是運河水源。”

“如此一來,運河就不大好辦了。”

朱祁鎮頓時覺得腦門生疼生疼的。

甚至朱祁鎮還要慶幸,黃河已經北流了。也就是說而今他不會考慮黃河的問題,如果要考慮黃河的問題,徐州一帶的水情田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此處不能動,彼處也不能動了。

朱祁鎮說道:“阮先生,這一次麻煩你去一趟徐州吧,好好考察一下當地的情況,順便考察一下淮河的情況,其他的事情朕再想想。”

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
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