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

第一百九十八章顧興祖逃

數十萬騎兵,分成三股,就好像是動物遷徙一般,滾滾向南。

雙方戰死看上去,並不激烈。每人死戰不對,沒有勢在必得。

但是雙方糾纏之下,明軍留下一具具屍體。

面對瓦刺幾乎全時段,不停息的騷擾,很多明軍的基層軍官都沉不住氣了,寧可帶着本部人馬去衝殺一陣,將這些翻身的蒼蠅給滅了。

只是但凡離開本陣出戰的,立即被滾滾煙塵給淹沒的,即便距離本陣不過幾裡而已,廝殺之聲清晰可聞,但是明軍也不能出去救援。

因爲一旦被拖住。就是一場惡戰。

成國公朱勇而今唯一的想法,就是將剩下的騎兵帶入關內。

只是如此一來,明軍的士氣也開始低落起來,即便是身邊的人忽然落馬,他們也不甘心,一心一意向南邊逃走。

士氣低落,更是被阿刺知院發現機會,他不甘心這樣零敲碎打,而是帶隊向將明軍衝中間切斷,就好像是切香腸一般,將明軍分割成一部部然後吃掉。

只是武進侯帶着本部人馬與阿刺知院打了一仗,殺傷相當。阿刺知院才知道,明軍看上去好像是喪家之犬,但是骨子裡還是停硬的,不好下口。

這才放手,按着也先的計劃來。

這樣的情況下,另外一個問題,卻更加突出了。

那就是馬力。

先前說過,明軍的戰馬儲備,根本不可能與瓦刺相比。所以瓦刺在騷擾明軍,在明軍兩側反覆橫跳。

如果單單說馬匹奔跑的路程,瓦刺騎兵在明軍之上,但是瓦刺騎兵可以換馬,但是明軍騎兵的坐騎並不多。

所以,馬力已經有些不支了。

一旦馬力不支,就會出現大量的戰馬死亡,到時候騎兵變成步卒,四條腿變成兩條腿,倒是怎麼逃入邊牆之內?

成國公一想道,就感覺渾身發冷,雖然是在夏天,但就好像是到了數九寒天一般。

但是他更不能讓大軍停下來休息。

因爲一旦停下來,想要再次南下,就是非常困難了。

很可能就是他們的死地了。

成國公目光落在地圖上貓兒莊這三個字上。

貓兒莊是他的唯一的生機了。

這裡有糧食,有簡單的防禦措施,大明很多騎兵下了馬都能當步卒用,甚至比步卒來出色,貓兒莊雖然簡陋了一點,但是守住決計是沒有問題的。

而貓兒莊到邊牆不到百里,只要大軍出關,接應本部撤退就毫無問題了。

只是成國公心中一絲隱憂,一直徘徊不定。那就是,似乎瓦刺的意圖,很奇怪。

他覺得如果他是也先,定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大軍留下來,而瓦刺似乎沒有這個意圖。事有反常必爲妖。

只是這個妖在什麼地方?

成國公覺得只要不在貓兒莊就行了,一想到守貓兒莊的是顧興祖,成國公只覺得眉頭一直在跳,不知道是吉是兇?

就在成國公覺得貓兒莊就在眼前的時候,伯顏帖木兒也覺得貓兒莊就在眼前。

正如張輔所言,伯顏帖木兒在陝西延安等地的軍報之中,有一種飄忽不定的趨勢,就是因爲那不過是幾千的虛兵而已。

河套之地,在宣德年間尚不知道邊事爲何物?也就是正統年間,瓦刺才從原東勝衛的地段渡過黃河,進入河套之地。

所以縱然朱祁鎮對延安等地的兵馬有過加強,但是真算起戰鬥力來,延安,榆林這一帶兵馬,估計是九邊之中最弱的。

所以,他們被伯顏帖木兒一個小花招給糊弄了,也情有可原。

也先南下之後,一直與兩邊都有聯繫,接到命令之後,他們立即就按照計劃伏擊明軍騎兵。

不過,阿刺知院的目的是成國公本部,而伯顏帖木兒的目標就是貓兒莊。

是實話,雖然貓兒莊留守的人馬並不多,但是真死守的話,瓦刺想要打下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瓦刺不擅長攻城。

但是守將卻犯了兩個巨大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他中了伯顏帖木兒的誘敵之計。

伯顏帖木兒派了數百人沿着很多車輛,從西邊來貓兒莊,到了貓兒莊附近,立即逃走,造成一個假象。

就是這一支韃子,並不知道貓兒莊已經易手的假象。

顧興祖見狀,就帶着幾千騎兵將這些財物帶回貓兒莊。、

這些財物是真的,金銀珠寶,只是顧興祖一出城,再想回去,卻是想都別想了。

隨即伯顏貼木兒本部人馬立即出現,打得伯顏帖木兒僅僅勝了百餘騎逃回貓兒莊。

其實交戰的地方,距離貓兒莊並不遠,最少在貓兒莊城牆之上,是能看見的,只是顧興祖是一個老紈絝。

老鎮遠侯在永樂初年就死了,老鎮遠侯顧成一聲功業在西南。特別是貴州。建文年間被調來攻打太宗皇帝。

結果兵敗投降了太宗皇帝。

建文皇帝殺了老鎮遠侯兩個兒子。

至於是鎮遠侯先投降,還是建文帝先殺鎮遠侯全家,就見仁見智了。只剩下一個孫子,就是顧興祖。

顧興祖還沒有十歲,老鎮遠侯就去了。顧興祖沒有人交道,憑藉侯爺的身份在軍中也能混一個職位。

至於打仗,顧興祖貌似會了。

反正老鎮遠侯留下不少家將,都是能打的。用好他們一些小戰事,就足以平定。

畢竟雙方實力相差太大的時候,就是放頭豬在主將位置上,也能打贏。畢竟豬是不會亂指揮的。

只是而今幾十年過去了,顧興祖也不是當年的少年,已經年過半百了,年歲長了,自己覺得自己的能力也長了,也混到大明軍方高層了。

他追隨成國公一路過來,沒有打過什麼硬仗,但是收穫不少,更是沒有將瓦刺看在眼裡,所以伯顏帖木兒簡單的近乎破綻百出的計劃,他已經跳了進去。

如果單單是這樣也就罷了。

畢竟貓兒莊並不大,人少一點,並非沒有辦法鎮守了。

伯顏帖木兒也在進攻貓兒莊的時候,吃了不小的虧,在沒有什麼攻城器械的時候,伯顏的辦法,只能是蟻附攻城。

而明軍精銳士卒,即便是騎兵也知道怎麼守城的,根本不用顧興祖怎麼指揮,就各就各位了,瓦刺士卒攻上來的時候,就是一頓箭雨,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石頭,紛紛砸了下去。

讓瓦刺留下一大批屍體。

只是伯顏貼木兒知道,他在也先整個計劃之中佔據了多大的距離,甚至一天之內,也先派了好幾個人來問伯顏貼木兒,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貓兒莊打下來沒有。

伯顏帖木兒以本部人馬作爲督戰隊,下令但是後退着戰,不管瓦刺士卒在貓兒莊打的多慘,都不許回退。

死光了派下一批人上。

這種殘酷近乎冷酷的辦法,也讓貓兒莊中守城變得艱難起來。

畢竟,瓦刺的弓箭也是能殺人的。

而且顧興祖折了數千精銳騎兵,讓城中人力有些匱乏,不得不將傷員也派上城牆。

就在雙方廝殺正烈,明軍連傷員都寸步不退,一具具屍體落在城牆腳下,硬生生的將地面墊高了半米有餘。

繼續打下去,就不用堆土攻城了,只要堆屍攻城就行了。

而在這個時候,第一線的將士還能堅持下去,但是顧興祖卻支撐不住了。

他這一輩子生下來就是榮華富貴,口中說的是兵書戰策,但是何曾見過,真正的屍山血海,真正立屍之地。

所以,他怕了。

他帶着百餘騎親衛家丁,從伯顏帖木兒預留的缺口之中逃走了。

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
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