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

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

郭登說道:“臣定然肝腦塗地,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朱祁鎮說道:“打安南的事情,說急也急,說不急也不急,有一件事情,朕要你辦。”

郭登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給朕清理了廣西土司,廣西西北的土司暫且不用管,廣西西南與安南邊境的土司卻不能留了。”

▪тт κan▪¢Ο

說實話,廣西這麼多年,將朱祁鎮折騰煩了。

不是大藤峽,就是各地土司。

不是這個亂,就是那個反。

朱祁鎮痛定思痛,覺得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大明在廣西的力量太薄弱了一些。

說實話,廣西土司真能安心爲大明效力,朱祁鎮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只是土司這種制度,註定了有獨立自主權利的土司,就會有自己的小算盤小心思。

錦衣衛報過來的情報,而今岑家內部也不太平,似乎毛勝用廣西土司用得太狠了。

畢竟不管是鎮南關之戰,還是諒山之戰,都是慘烈的攻防戰。連京營都陣亡了相當一部分的人,毛勝連自己的子侄都不顧惜,怎麼會關心土司死多少人?

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毛勝發起狠來,從來不將土司士卒當人看了。

而且同樣的傷亡,同樣的慘狀,但是待遇從來是不同的,京營士卒雖然傷亡,但是有軍醫,有看護,毛勝對自己的舊部也是很關照的,但是各土司兵,從來是爺爺不親,姥姥不愛。

這種明顯的差別對待,土司各部會沒有怨言。

有些人大該說了,你前文不是說了,只能給土司足夠的好處,他們是不在乎他麾下的土司兵死多少的。

這一點也沒有錯。

但是人死的太多的時候,土司也要想辦法安撫自己部衆,他們總不會說,自己收了錢,將這些人給賣給了吧。

自然要轉移矛盾。

而且雖然土司兵不值錢,但是死太多了,也是會傷害到土司的財產的。

特別是諒山一戰,總體上來不能說勝仗。各地土司都不想再打仗了,甚至有些人已經與安南暗中來往了。

隨後毛勝病死,更是讓這些人沒有人壓制了。

朱祁鎮之所以要執意先將這些土司清理掉,其實也是未慮勝先慮敗的準備。

如果徵安南陷入困境之後,廣西西南一帶,是距離安南最近的大明領土,這裡的負擔是非常重的,轉運物資糧草,還有收攏傷員,等等等。

將這些事情放在土司手中,朱祁鎮豈能不擔心。

更不要說,而今土司似乎有不少起了別樣的心思。

如果放在最壞的打算,也就是徵南軍大敗,乃至於全軍覆滅,廣西西南地帶,也要承擔安南軍隊反撲的責任。

這又是廣西土司無法承擔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讓朱祁鎮打定注意的,卻是郭登的打算。

郭登打定主意大多數用南兵,而不用北兵。

兩廣雲貴這四個省之中,那一個省是精兵強將所出的地方?

是廣西。

從明代的廣西狼兵,清代的太平軍,民國抗日的桂軍,廣西民風彪悍,是南方少有的兵源地。

不是說雲南,貴州,廣東兵就不能打了。

總體上來說,廣東是比較富庶的,他們也與很多南方一般,根本不樂於當兵,至於貴州,那是土司比官府少。

去哪裡徵兵?

至於雲南,他也有自己的戰略方向,不可將重心全部放在打安南之上。所以怎麼算都是廣西合適。

即便是單單算適應氣候,廣西西南部與安南不過一山之隔,也是更合適的。

既然如此,廣西西南部的這些土司,就越發礙眼了,更不要說雖然廣西多山,但是以太平府,南寧府爲中心,也是有一部分平原的。

而今,廣西土司雖然怨聲載道。但是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在之前的戰鬥之中傷亡慘重。

元氣大傷。

這個時候下手,是最合適不過了。

郭登心中一驚,說道:“陛下,是不是太急了,這一次出兵,要借重西南土司之力,臣擔心兔死狐悲。”

改土歸流這一件事情,不能輕易做,並非單個土司有什麼威力,而是怕出現鏈鎖反應,如果雲貴桂三省的土司一起造反,可以說是振動天下的大事。

不過,朱祁鎮也是有準備的。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將人逼進絕路之中,都要給出路。至於這個出路是不是他們想要的,就不重要了。

朱祁鎮說道:“我給你五個伯爵的名額。世襲罔顧。只要他們願意配合朝廷,朝廷也不會虧待有功之臣的。”

這個思路,還是朱祁鎮從高陽伯李文身上想到的。

說實在的,雖然後世有什麼苗族壯族,但是細細看來,都是亂分的,不說別的,就說廣西土司大戶,岑,黃,田,等大姓,他們與尋常漢人貴族並沒有什麼區別。

朱祁鎮願意用世襲罔顧的封爵,來換他們世代所有的領地。

當然了,在大明朝廷當世襲罔顧的伯爺,還是在廣西做一個土皇帝,其中那個選擇更好,就不知道了。

至於其他鏈鎖反應?

朱祁鎮不在乎。

此刻的朱祁鎮其實有一絲傲氣的,只是他自己並沒有感覺到,驕傲的人從來感受不到自己的驕傲。

就好像是他看不起李天保之亂一般。

只覺得跳樑小醜,一縣令可擒之。

而他登基這些年之中,也唯有麓川土司給朝廷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其他各地的土司其實即便是造反,也很容易按下去的。

各土司如果能團結一心,的確很難對付,但是讓各土司團結一心,是一件比造反成功更困難的事情。

朱祁鎮而今令有要事,沒有心思改土歸流。但是如果有人要找死,朱祁鎮也敢成全。

郭登見朱祁鎮心思已定,自然不敢反駁。

他心中雖然有一些沒底,但是朱祁鎮的權威一日盛過一日,凡是朱祁鎮做出的決定,除卻李賢等少數剛直大臣之外,其實沒有幾個敢出一言反駁。

郭登只能說道:“陛下聖明,遠見於萬里之外。”

說道這裡,朱祁鎮該說的也都說完了,說道:“這樣吧,你在家裡多待幾日,過年之後,你就是大明徵南大將軍,節制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假斧鉞,專征伐,可先斬後奏,這一去,就好幾年不能回京了。”

在外大將的家眷都要在京,這是一直以來的慣例。

郭登受命如此,一旦打起仗來,除非得勝還朝,是不可能回來了。郭登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派人送走郭登,伸伸懶腰,起身踱步。一邊走一邊想着朝廷上的局面,思維跳躍性很強,賑災,清丈,宗藩,安南,大明會典,內閣,瓦刺,等等,信馬由繮。想到什麼地方是什麼地方。

卻見懷恩亦步亦趨的跟在身後,眼神之中一股欲言又止的樣子。

朱祁鎮見狀說道:“你有什麼事情?”

這固然是朱祁鎮很忙,但是也有朱祁鎮覺得自己與太后的思想其實搭不到一起去,如果讓太后說到一些尷尬的話題之上,讓朱祁鎮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辦事情是好了。

比如會昌伯復爵這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尷尬事。

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章 太后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
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章 太后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