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

第一百七十五章正統五年正旦詔

朱祁鎮雖然按時上朝,但是他花在批閱奏摺上面的精力,卻大大減少了。

甚至列出標準,很多事情有前例可循。或者是常規事務,都以內閣爲準。王振直接披紅,用印就行了。

凡是下面有爭議,或者說沒有先例。而且有一方重臣覺得特別重要的。朱祁鎮纔看。

其餘的奏疏,大多都由王振處置了。

如此一來,王振的權力大增。

這樣做,並非朱祁鎮懈怠了。

恰恰相反。朱祁鎮比之前更忙了。

他忙着召見大臣,與他見過客的講官,他從頭到尾都召見了遍,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五軍都督府各都督,乃至邊關將領,比如楊洪。如北京附近的縣令,甚至百姓。

朱祁鎮甚至親自去過一次仁壽皇莊。

不要小看,這個仁壽皇莊,這纔是皇家第一個皇莊。後世北直隸這裡,不管是皇莊,還是勳貴的莊園佔據了北直隸大部分的土地。

成爲大明兼併最厲害的區域,沒有之一。

召見最多的還是于謙。

于謙似乎回到了當初剛剛來到京師的時候,與皇帝簡直是形影不離。很多時候,都宿在宮中。

這也是楊士奇提醒他的。

治理朝政,決計不能東一下西一下的,必須有一個整體的規劃。

朱祁鎮這一段是頻繁的召見大臣,甚至微服出京,視察黃莊,研究北京土地的兼併情況。

就是爲了今後一段時間,制定一個總計劃。就如同後世的五年計劃一般。

當然了,這個計劃到底要執行幾年,就真不好說了。

眨眼之間,兩個月的時間在朱祁鎮忙碌之間過去了。

盧溝河工程已經開工了,孟瑛已經與沐昂會師了,兀良哈也被楊洪大敗,夾着尾巴逃回去了。

朱祁鎮數月的辛苦,終於出爐了。

在正旦朝會之上,朱祁鎮正襟危坐。王振站在百官之前,陰陽頓挫的將一封詔書讀了出來。、

這封詔書,後世稱爲正統五年正旦詔。

被稱爲朱祁鎮正式親政的綱領性文件。

這一封詔書,首先開宗明義的將行在改爲北京,確定了北京乃是國家首都,而南京乃是國家陪都的地位。

這一點百官其實都有預料。

前文也說過,北京的地位,其實乃是三代皇帝不同意見的表達。太宗想讓立北京,後來因爲三大殿被焚,就改爲行在,但是太宗皇帝從來沒有回南京的意思。

但是太宗去了。仁宗想要遷都南京,這假行在,眼看就成爲真行在了。但是仁宗短命,宣宗繼位。

但是宣宗卻不想去南京,但又不好打父親的臉,於是乎北京就名爲京師,寫做行在。

誰都知道,這種狀態不能長久。大明京師已經遷不回去了。

朱祁鎮親政,又下令重修三大殿,將行在改爲北京,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但是下面的情況,卻不一樣了。

下面幾條可以歸納爲京師根本策。

首先要將北京城修完工,各城樓,乃是城中的鐘鼓樓一併動工。隨即說明北京依靠漕運支撐,其中風險巨大。

而一國之都,不能自給。更不能支撐邊關。隱患巨大。

所以,、確立北京爲根本。

下面一系列行政手段。都圍繞着這一點來行進的。

首先,北直隸建省,名爲直隸省,治天津。于謙爲直隸巡撫。至於直隸省與順天府的劃分,卻沒有細說。

總體來說,大直隸小順天府。

不能讓順天佔據太多,將會從順天府劃分出幾個縣城,再從其他府中劃分出幾個縣,建立天津府。

要知道,而今的天津還是衛所。

又牽涉到,廢衛改縣。

不過,在上面並沒有細談。

並公開說明,一系列治水規劃。于謙這直隸巡撫一上任就是死磕河北水系治理了。而且宣佈了吏部選官的新原則。那就是凡是治行好的地方官,在調入中樞之前,都必須在直隸省任職,並增加直隸省進士錄取名額。

要知道,分學區錄取,乃是太祖皇帝的辦法,先是將天下分爲南北榜,後來又分爲南北中三榜。

如此一來,直隸省在朝廷的力量大增。想想就知道,今後朝中大臣,大多都是有直隸擔任地方官的履歷,甚至直隸本身的進士也不少。

這關係下來,將來朝廷之中,有一個直隸派,朱祁鎮都不奇怪。

不過,這些政策,是朱祁鎮與很多人討論過的結果。甚至直隸派的出現,朱祁鎮也是有意爲之。

即便北京是大明的首都,那麼將來出現一個直隸派,最少比一個江南黨好多了吧。

因爲在很多問題上,直隸人是與皇帝站在一起的。

就好像是西漢的關中本位一般。

隨即設立遼東巡撫。

要竭力在遼東屯田,並下令天下所有流放,都只能流放到遼東。並修繕遼東水利,準備將遼東建立出一糧倉,作爲北京的候補。

因爲遼東大木爲修三大殿所用,這些遼東大木都要通過海運到京師,所以有增設了遼東水師。

當然了,這些細節僅僅是提了一句。

甚至還有很多沒有提的。

甚至對外政策,也有說明。

就是一個安字,當然這個安,是怎麼安?就要看具體分析了,最少麓川決計會打的。至於松潘。朱祁鎮暫時放棄了對松潘的封建。不要在次要事情上消耗力量。

此詔書一出,下面的人軒然大波。

很多都食不知味,接下來的正旦大宴都不香了。

紛紛找自己上司打聽。

不過,他們打聽也沒有用。

這個決策,朱祁鎮早已統一了六部,內閣,至於五軍都督府,抱歉他們不在乎,因爲這些事情關係到他們的不多。

大部分大臣之前都僅僅知道一部分而已。

就在今日才知道全部。

但是朱祁鎮精心的打造,王直擬詔的聖旨,根本無懈可擊。

對定都北京的種種不合適,很多人都知道,花這麼大力氣下手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也無話可說。

但是大部分朝臣還是不滿意的。

因爲大部分朝臣都是南方人。一度號稱滿朝半江西,到了嚴嵩之後,這樣的情況纔算有了變化。

但是而今這卻是再正確不過了。

連楊士奇都是江西人。

直隸的政治地位變化,直接影響到了江西人的利益。不管什麼時候,古代都是同鄉抱團,甚至現在也有這樣情況。

他們自然想要問清楚。

他們也知道,再如此情況下頒佈的詔令,想有收回成命,不大可能。

正旦宴之後,朱祁鎮觀察各方反應,發現沒有人反對,心中卻是鬆了一口氣。

這京師根本策。

看上去是解決京師一系列問題,但卻也是朱祁鎮穩紮穩打的第一步。

他要將直隸打造出自己的根本盤,將來好影響全國。

其實除卻直隸,放在別的地方,朱祁鎮也不放心,天高皇帝遠這五個字,再明白不過了。不放在其他省份,不管朝廷拔了多少款項,下面的人能做成什麼樣子,那只有天知道的。

而直隸不一樣。

而今大明的皇帝出京,還是不被限制的。

河北治水的總樞紐,就在天津,朱祁鎮想去視察,幾天就能有一個來回。

只要直隸興旺發達之後,朱祁鎮對其他省份也下手了。最少不用在錢糧之上看南京方面的臉色了。

這就是一大利好。

而隨着一封詔書傳播到整個天下,整個天下都沸騰了。各種各樣的反應,自然不用多說了。

但是不管怎麼樣的反應,都無法阻擋,整個天下進入正統時代。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