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

第一百六十三章特殊的早朝

王直輕輕一嘆,說道:“陛下召見我了,我不日就要到南京赴任。是南京留守。只是今後的南京,不是現在的南京了。”

王直很明白,完成朱祁鎮的任務之後,他將是大明第一任南京留守,也是權力最大的南京留守。

將來歷代南京留守,都比不上他這個南京留守。因爲他這個南京留守要將南直隸給大卸八塊。

曹鼐下筆微微一頓,說道:“恭喜了。”

王直說道:“陛下沒有見你嗎?”

曹鼐說道:“剛剛遞了牌子,被拒了。”

王直聽了輕輕一嘆。

如果說現在的曹鼐還不知道自己的下場是什麼樣子,那就太小看曹鼐了。

當朱祁鎮拂袖而去的時候,曹鼐就有預料了。

而今朱祁鎮拒絕見他,讓曹鼐更確定了這一點。

因爲朱祁鎮不是萬曆,萬曆發起脾氣來,不見任何一個大臣,但是朱祁鎮一般情況下,內閣大臣求見,是可以隨時加塞的。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宮門沒有落鎖,朱祁鎮都見。

內閣大臣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內閣首輔。

內閣首輔去見朱祁鎮,尋常時候太監根本不會攔截。不過一個小太監報在前面稟告而已。

這是朱祁鎮給予內閣首輔的特權。

王直說道:“你後悔嗎?”

曹鼐頭也沒有擡,從一邊再次拿過了一個奏摺,一邊看一邊說道:“不後悔。”

只有沒有見過戰爭的人,才嚮往戰爭。真正親身經歷過戰爭之苦的人,才知道戰爭的可怕。

曹鼐是河北人,在考中狀元之前,又在代縣當過小官,他訪問故老,他更清楚,塞上百姓,是怎麼樣的生活狀態。

而今朝廷瓦刺之間大體上太平了。大家的日子纔好過一點。

但是問問上了年紀的人,一問排行,有老五,有老三,有老大,但是一問兄弟尚存幾個。

都沉默不語。

因爲連兩個都少。

大部分都死在哪裡了。

都死在草原上了。

君王的雄心壯志,卻要讓北方百姓承受生離死別之苦,顛沛流離之苦,魂飛異域。此生不能再反家鄉之苦。

甚至曹鼐也見過,老人死死不肯嚥下最後一口氣,一直看着北方,一直看着北方,等着那個絕對不會再回來的人。

曹鼐其實也不是太贊成和親的,但是朱祁鎮的態度,讓曹鼐必須拿出最強烈的態度反制朱祁鎮。

如果說,戰事規模還如之前一般,糾纏在九邊左近。曹鼐並非不贊成。

但是朱祁鎮一直以來,都有遠征大漠,列郡漠北的想法。讓曹鼐不得不想辦法阻止。

怎麼樣阻止?

讓瓦刺與大明存在一種穩定的關係。

誠然和親非長計。

但是用一個女人再維持九邊十幾年的和平,避免瓦刺與大明數十萬人的大戰。在曹鼐看來是值得的的。

在數以百萬性命之前,一個人的幸福重要嗎?

其實曹鼐也知道,這個想法並不牢靠。

只是他已經無路可走了。

怎麼能擋住大明滾滾北上的車輪?怎麼能阻擋一個準備了十幾年的少年君王?曹鼐在做事之前,連性命也都沒有顧惜。

這個下場在他預料之中。

有什麼可後悔的。

曹鼐說道:“不後悔。”

“如果真有後悔,只是後悔不能阻止這一切。”曹鼐心中暗道:“邊疆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閣老,司禮監送了明日早朝的奏摺。”商輅拿這一封文書在門口說道。

曹鼐說道:“拿來。”

商輅小步進來,將奏摺放在桌子上。

曹鼐拿了之後,一揮手讓商輅走了。

曹鼐打開一看,說道:“看來明日,你就可以出京了。”

王直拿過來一看,說道:“你也是了。”

早朝一般都是務虛,每天早上奏六事,都是在前一天送進乾清宮。讓朱祁鎮有個底,因爲早朝沒有什麼實際作用。朱祁鎮很少反駁他們選的六事。

只是今天,內閣呈上去的六事,被打回來了,卻是上面御筆圈定,將瓦刺求公子這一件事情列入其中。

而這個一件事情,按理說還內閣還沒有統一意見。

並不算是處理過的事情。

言下之意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對於皇帝來說,這一件事情,已經有了定見。這個意見,對他們或許並不是什麼好事。

第二日。

朱祁鎮醒的很早。

天還沒有沒有亮,朱祁鎮就醒了過來。

他愣愣的看着牀頭的流蘇,撫摸着身邊的美人如玉一般的肌膚。心中卻感慨萬千。

想起與曹鼐這麼多年的合作。雖然說不上多和睦,但也關係不差,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今天會用如此決絕的態度,結束與曹鼐的合作。

王直還有可能回來的一天,但是曹鼐卻不大可能了。

原因很簡單。

讓一個前內閣首輔回京,當安置在什麼位置上?

王直僅僅是一個內閣大學士。他回來還有地方可安置,但是前內閣首輔可沒有地方安置。

曹鼐雖然四十多歲,但是他的仕途已經進入下半場了。今後的職務,定然是在各地地方官之間,來回遷移。

甚至是每一代首輔重點盯着對象。日子不會好過了。

只是朱祁鎮卻也不能留情,讓他外放巡撫,其實已經是留情了。

不想辦法在這個時代統一思想,讓所有想要維持與瓦刺和平官員都看清風向,今日朱祁鎮對曹鼐的態度就軟不得。

朱祁鎮忽然起身。

立即有宮女爲朱祁鎮更衣。

朱祁鎮看着眼前的明黃龍袍,說道:“今日不穿這個,將先帝皇帝金甲搬來。”

衆人頓時一驚,卻不敢反對,立即將宣宗皇帝盔甲搬了過來。

一副金甲套在木架子上,遠遠看過去,就好像是一個金甲武士一般。朱祁鎮眼神恍惚看見少數那個人,身穿一身金甲走了過來。

朱祁鎮心中暗道:“父皇,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在他想來,作爲太宗皇帝一手調教出來的繼承人,決計不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但是在他在位之內,大明一步步的戰略收縮。

想來宣宗皇帝心中定然不好受。

但是這種屈辱,由他今日開始洗刷。

太監宮女將盔甲一件件的戴在身上,朱祁鎮對這銅鏡,頓時見銅鏡之中,有一個金甲武士,甲冑之上還有無數龍形浮雕。朱祁鎮而今已經二十四歲,早就不是當初那個孩子了。

朱祁鎮匆匆用了早膳。就抱着頭盔走了出來。

出了乾清宮之後,朱祁鎮纔將頭盔戴上。

於是高高的紅纓挑起,朱祁鎮按劍而行,身邊都是護衛簇擁着,甲冑鏗鏘而鳴,似乎朱祁鎮不是上朝,而是在上戰場。

不錯,這就是朱祁鎮的戰場。

奉天門外,百官已經魚貫而入了。有很多大臣都表情嚴肅之極,偶爾用語言交流。不敢多說一句話。

他們已經有消息,知道今日的早朝不一樣。

但是很多小官的消息就未必那麼靈通,這些六七品的小官,也遠遠的站在後面,一個個打着哈欠。

朱祁鎮在宮裡住,不用起那麼早,但是這些小官卻起的很早,穿過大半個北京城來這裡站班,一個個自然哈欠連天。

甚至有些小官,不知道在荷包之中藏了什麼東西,偷偷的塞進嘴裡,緩緩的咀嚼。只要不弄的太過分,巡視的御史們也當做沒有看見。

畢竟,這些小官都在官員隊伍之中最後面了。一點小動作也不會有人發現。

而且大家都是官場上混的,擡頭不見低頭見,而且法不責衆,真弄的太厲害,、御史們也不好過。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