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

第一百二十五章巡城

于謙進入大殿的時候,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于謙渾身溼透,衣服全部貼在衣服之上,一根根頭髮都貼在臉上。一時間根本就認不出是于謙。

于謙走過地面上,都流下一道清晰的水漬。無數水滴還順着于謙的身體向下流淌。

朱祁鎮也大吃驚,說道:“於先生,你這是------”

于謙說道:“臣失禮,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是去巡城了?”

于謙說道:“昨日地動之後,臣就帶人巡視全城,各處損害房屋有數千餘座,死傷百姓近千人。而且昨夜大雨瓢潑,百姓無處安身,臣已經徵用全城寺廟,令百姓暫居,臣已經開順天府倉,賑濟災民。”

朱祁鎮聽了,暗地慚愧。昨日朱祁鎮僅僅是擔心宮內,完全沒有想到外面的事情。須知的,紫禁城乃是經過精心選址,又是不知道工匠精心建造出來的,即便如此,在這一次地震之中,也倒了幾座舊房子。

外面的百姓,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決計比紫禁城中要難過的多。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辛苦了,朕這就下令戶部賑濟災民。”

于謙立即說道:“臣以爲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並非賑濟,而是速速想辦法泄洪,北京城已經開始內澇了。”

“昨日地震,雖然僅僅有數千座民房受損,但是還有大量房屋,勉強可以住人,此刻有不少百姓居住。”

“一旦被水泡了,估計也難免倒塌。”

“所以,臣立即工部立即挖掘泄洪通道,甚至可以扒開城牆一段。”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居然到了這個地步了?”

于謙說道:“陛下,北京選址的時候,北有潮白河,南有盧定河。”

“宮城所在,乃是兩河分水所在,屬於最高處,宮城中的水,也能排入三海之中,畢竟在宮中自然不知道,外面百姓苦楚。內澇最多的地方,就是各城牆腳下,最深處,已經近丈了。”

“臣雖然已經命令大開城門,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的積水排不出去。”

“臣以爲問過北京老人,看着天色,這雨水估計還要再下幾天。”

“那時候的情勢更加危急。”

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事情已經危急到如此地步了。

城市排水工程,即便放在後世也是一個大問題,不要放在這個時代了。

雖然贛州城宋代城市排水工程,遠勝過後世一些豆腐渣工程,但就覺得古代城市排水工程,就非常好,這是一個大大的錯覺。

尤其是對這個時間的北京城來說。

爲什麼?

因爲北京城是一座新造的城市。

從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到正統四年,北京城的收尾工程都還沒有完工。排水工程並非沒有。

北京城中,有一部分是原來大都城,郭守敬當年營造的大都排水工程,有一些還發揮出作用。

但是更多早就被城牆擋住了。

北京城之中也有排水渠,最大就是從金水河,與三海工程,他們就是一個天然排水系統,營造北京城的時候,也有大小排水溝。

但是人們的設計與現實是有差錯的。

即便是現代,還有很多設計,說得頭頭是道,一旦遇見事情,滿不是那一回事,比如那些被淹的地下停車場,就很能說明問題。

北京城也是這樣。

這個一次與地震一起來大雨,估計是北京城修建以來,第一次大水。

北京城在設計上的種種弊端,在這一次暴漏無疑。

朱祁鎮看樣楊士奇,楊士奇立即會意,說道:“陛下,一事不煩二主,這一件事情,就交給於大人吧。”

朱祁鎮說道:“朕正有此意。”他轉過頭對於謙說道:“于謙。”

于謙立即行禮說道:“臣在。”

朱祁鎮說道:“朕命你爲京城治水大使,京城各衛所,五成兵馬司,工部各司,內廷各營造處都歸你管理。朕也會讓阮安去協助你。”

“爲朕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于謙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說道:“王振。”

王振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準備儀仗,朕與於卿出去巡城。”

朱祁鎮此言一出,楊士奇立即說道:“陛下,萬金之軀,不可輕易涉險。”

朱祁鎮說道:“如果連京師於朕來說,還是危險之處,那麼天下之間,何處是安全的地方?”

楊士奇也不過是處於本職勸說一句,見朱祁鎮如此,楊士奇也就不多話了。

畢竟,今日之事,任誰一看,就知道對於謙大大有利。

如果之前,于謙在朝廷百官之中,還覺得是將來的重臣,一定會被皇帝重用的大臣,但是而今任誰看來,于謙就是重臣了。

楊士奇說道:“既然如此,臣等願意扈從。”

朱祁鎮說道:“各位閣老願意,那就跟着來吧。”朱祁鎮隨即說道:“諸位稍等,朕去見一下太皇太后。”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忽然反應過來。

這一次,太皇太后其實也沒有來。

人們似乎也都慢慢習慣,太皇太后從朝堂之上撤出。

朱祁鎮從文淵閣下來,頓時覺得飢腸轆轆的,昨天忙了大半夜,今天天一亮,又與朝臣商議賑災。

剛纔精神高度緊張,朱祁鎮纔沒有感受到餓。

而此刻一放鬆,頓時感覺到所有腸胃,道開始造反了。

王振最有眼色,頓時將一包油紙配捧了出來。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是一包牛肉乾。

朱祁鎮僅僅是吃了一兩條,墊墊肚子,就覺得好多了。

王振說道:“陛下,要不要傳膳?”

朱祁鎮捏着牛肉乾,說道:“不用了。正事要緊。”

不多時,朱祁鎮就到了慈寧宮之中。

太皇太后已經不在慈寧宮正殿之中,因爲慈寧宮正殿,昨天被砸出一個大窟窿,此刻正有工匠在修補。

太皇太后早就等着朱祁鎮了,一見朱祁鎮到了,就是說坐。

卻見太皇太后面前,已經擺着早飯了。

就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

這就是朱元璋定下來的標準。

太皇太后在宮中用餐,一般都不會超過這個標準的。除非是大宴,否則尋常時節,都是如此。

也算是對朱祁鎮的言傳身教。

朱祁鎮也都習慣了。

只是他而今有一點急,說道:“娘娘,孩兒就不吃了。”

太皇太后說道:“什麼事情都要吃過飯再做不遲。你不就是想與于謙一起巡城嗎?我準了。不過,吃了飯再去。”

朱祁鎮一聽,心中微微吃驚。

朱祁鎮雖然有信心說服太皇太后,但是那也是在一番言辭之後,卻不想太皇太后連聽都沒有聽,就批准了。

朱祁鎮只能坐下來,與太皇太后對坐。

朱祁鎮吃相很好,畢竟是從小訓練出來的,幾乎一舉一動都透漏着雍容華貴。只是他吃得很快,他心中裝着事情。

不過片刻,就放下筷子了,說道:“娘娘,孩兒吃好了。”

太皇太后其實並沒有吃多少,也不知道是老人上了歲數,吃得自然就少了,還是太皇太后的心思都在朱祁鎮吃飯上面。

自己反而不多吃了。

太皇太后也放下筷子,淨手,說道:“你跟我來。”

朱祁鎮說道:“娘娘,外面還有事------”

太皇太后說道:“耽擱不了你多少事情。”

朱祁鎮也沒有辦法,只好跟着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倒也沒有走多遠,不過在內室之中,翻出一個本賬冊,遞給了朱祁鎮說道:“我兒長大了,有些事情,我也該交代給你了。”

朱祁鎮拿着賬冊,隨手一翻頓時吃驚了。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四章 田制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四章 田制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