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

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

吳士漣聽說朝廷大災的事情之後,簡直歡喜萬分。

他自然要衡量一下大明損失多少,纔好討價還價。

吳士漣在浙江就看到了災民遍地的情況,不過總體上來說浙江受災不深,真正嚴重的地方,就長江沿線。

只是吳士漣所見的,也不知道該喜該憂了。

災情一起,李賢的處置就很得當,免除江南大部分錢糧,並讓曹鼐主持救災事務。吳士漣在衙門口看榜處,看得清清楚楚的,卻是朝廷如何減免錢糧,還有何處領取賑災糧等等。

更讓吳士漣吃驚的是,看榜上有一張明報。將一個月之前京師種種寫了出來。

而今最大的事情就是各省災情與賑災,已經與賑災的各種討論,甚至有人建議再次納粟入國子監。

自然有人旗幟鮮明的反對。

吳士漣從來沒有見過,他不是不知道邸報,但是這種情況的邸報,卻是沒有見過。

在衙門外面兩側牆壁之上貼出各種榜文,就好像後世報欄一般,這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太祖皇帝的時候,就特別規定了。

朝廷有詔令,都要公之於衆,有什麼新發的法令,也是要公之於衆之後,纔算是有法律效果的。

這一件他早就知道了。

但是明報內容,卻是剛剛知道了。

他立即收集了各界明報。

而今的明報雖然還不是固定的,但是最少五日一刊,從去年到而今也有很多刊了。吳士漣用一夜看過之後,只覺的心涼了半截。

暗道:“北朝誠不可爭鋒。”

從去年年中到而今的熱點問題,有這樣幾個,第一個就是大明會典的修繕,爲朱祁鎮爭奪了變法的主動權。第二個就是徐有貞清理積案。

徐有貞因爲明報一篇文章上位的,他迅速明白了明報的用法,故而將他對刑部的清理活動包裝了一下,全部上了明報。

wWW⊙ttk an⊙¢ 〇 這也是明報這個新生事物,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用的緣故。

當然了,徐有貞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清理積案本身與徐有貞清理刑部掌控權力的行爲是互爲表裡的。

想想就知道,徐有貞將之前的冤案沉冤昭雪之後,朝廷豈能不追責,這個案子是誰辦的,牽扯到誰?

如是等等。

那個廟門沒有冤死鬼?在朱祁鎮一次又一次的清理官場的行爲之下,大明官場風氣整體來看,還是可以的。

但是具體來說,卻不敢保證一個冤案都沒有。

刑部大牢之中,自然有無數喊冤的人。如果細細查下去,豈能沒有收穫?

而徐有貞人品如何,暫且不去說,他絕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抽絲剝繭之下,將很多案子給反了出來。

一時間將刑部乃至的地方牽連到案子裡面的官員,也紛紛下馬。

刑部各個山頭自然知道該怎麼辦,徐有貞完全掌控了刑部的同時,也一連發出十幾冤案的反案紀錄,頓時天下人都視徐有貞爲當代包青天。

甚至有很多人覺得有冤屈的百姓,都攔徐有貞的馬車喊冤。

不過,徐有貞最重要的事情,是向朝廷提出了廢除刑部胥吏,並建立起專門的查案子的刑名學堂。

主要是他看出來,其實刑部之中大部分官員是不錯。官場風氣之下,很少有人是主動想辦冤案的。

有些是能力不足,看不出下面的鬼蜮伎倆。

還有更多的是被胥吏矇騙。

而且徐有貞看得出來,朱祁鎮似乎用意將用各學堂的學生代替胥吏,畢竟順天府各種胥吏都是讀書不成童生擔任了,已經有好多年了。

這麼多年,順天府因爲少府的產業擴張,以及京師的政治作用,聚集了更多的人手,但是順天府依舊是天下最富的府衙,每年除卻田賦之外,過手的銀兩有十萬兩上下。

正是有這十萬兩,順天府才能用能力做很多事情,比如修繕城中道路,比如清理下水道,修建城外河渠,給順天府之內一些水利工程補貼款子等等。

並非順天府的繁華,真比得上南京與蘇州,而是朱祁鎮當初通過於謙建立的這一套體系,已經有他的生命力。

當然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順天府也是養活吏員最多的府衙,在順天府的編制之中,發俸祿的吏員已經超過兩千人了。

這個模式很多看不明白是好是壞。

看上去很好,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是順天府的,單單發吏員的俸祿都要每年一兩萬兩之多。

只是徐有貞知道自己已經皇帝船上的人了,自然要投皇帝所好。

而在徐有貞之後,大部分朝臣都知道明報該怎麼用了,那個時候明報上內容紛亂之極,但是到了去年年底的時候,就集中在了安南之戰上。

其中遍數安南之罪,要討伐安南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

在徐有貞之後,很多小官都學會了揣摩皇帝的意思,畢竟皇帝對安南的敵意,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外人知道了。

他們自然知道該怎麼說。

但是很快,在今年年初,關於安南的話題,被救災的話題所淹沒了。一直到現在。

吳士漣看完之後,有一種沮喪之感。

如果一般人或許看出去其中差距,但是吳士漣乃是安南士林領袖,更是一等一的大學問家,備受後世越南人推崇的歷史學家。

見微知著的本事還是有的。

明報上面各種爭論都有,卻不見皇帝有什麼反應,就看得出來,當今這位陛下,爲人寬厚,善於納諫。

而且徐有貞清理刑部積案的事情,吳士漣雖然品出一些別的味道,但是更看出來,這是大明政治清明的表現。

就安南的情況,大貴族子弟所犯的事情,還少嗎?怎麼沒有見過有人翻案,甚至這些案件牽扯不少有後臺的人,徐有貞依舊繩之以法。

而更讓吳士漣絕望的事情,乃是賑災。

吳士漣本以爲大面積天災,能讓大明焦頭爛額,從而放寬了對安南的處置。讓安南祈求和平的意圖,能夠達成。

但是看到大明朝廷賑災,免除去的錢糧,與發放的賑災款。

這個數目乃是安南朝廷想都不敢想的數字,最少是超過了千萬石之多。

雖然安南的紅河三角洲,乃是一處糧食產地,但是安南朝廷手中的糧食並不是太多的。歷史上在黎聖宗年間就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大明在廣東運糧船有六艘,遭遇了風暴偏離了航線,跑到了安南,然後被安南人給抓住了。

安南朝廷商量來商量去,黎聖宗最後決定扣留這六艘船,並將六艘船上的船伕變成了安南的屯丁。

如此處置這裡不少,但是史書之中卻專門說明了,這六艘船的糧食去處。還解了當時後黎朝軍糧的問題。

且不說六艘船能轉載多少糧食,一般往大的估計,也不過是萬餘石而已。

對大明來說,就是九牛一毛,但是在安南就是一筆不可放棄的財富。

至於大明不能完美的將這一次大洪水給賑濟下來,卻是吳士漣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花費如此之多,足夠打一次滅國之戰的糧食,如果不能將災情穩定下來,纔是咄咄怪事。

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
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