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

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

襄王或許當時不明白,但是今後總是會明白的。

只是此刻的襄王卻是傷心至極,跌跌撞撞的出了慈寧宮,忽然翻身跪下來,重重磕頭,不知道磕了多少頭,直到襄王額頭見血,才被左右拉了下去。

於是乎,襄王還沒有在北京安置下來,就匆匆出京。等他剛剛到了麓川的時候,就傳來太皇太后的駕崩的消息。

襄王當時就吐血。

修養了兩三年纔算撿了一條命來。

從此襄王到死,都沒有再回離開過麓川。

太皇太后身邊自然也有朱祁鎮的眼線,幾乎在襄王離開慈寧宮的時候,朱祁鎮就已經知道了這事情本末了。

朱祁鎮自然懂太皇太后的意思,心中卻更感到悽然,暗道:“娘娘,在你心中,孩兒就是這麼信不過嗎?”

朱祁鎮細細想了想,卻不得不承認。太皇太后也許是對的。

就如會昌伯一般,會昌伯一家雖然是廢物,但是並沒有虧待朱祁鎮,孫氏對朱祁鎮也是極好的,但是朱祁鎮覺得會昌伯奪爵的好處更多,就毫不猶豫將會昌伯的爵位給拿下了。

如果有一日,朱祁鎮覺得殺了襄王的好處更多的話,朱祁鎮並不覺得自己會下不去手。

朱祁鎮心中暗道:“孤家寡人,唯我獨尊,上下百戰,唯利是圖,娘娘,這是你教我的啊。”

襄王走後,太皇太后的身子骨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忽然有一日,太皇太后忽然來了精神,說道:“想來御花園的花也開了,我想去看看。”

朱祁鎮見狀,立即知道,太皇太后的回光反照,他立即讓人準備輪椅。他親自推着太皇太后走在御花園之中。

春夏之交,御花園之中,各種鮮花綻放,爭奇鬥豔,美不勝收。

這個輪椅是朱祁鎮吩咐能工巧匠打造出來的,雖然是木製車輪,但是卻是藤椅,推起來並不沉重。

太皇太后更是瘦了很多很多,所以朱祁鎮推起來毫不費力。

太皇太后就好像一個小姑娘一般深深吸了一口氣,說道:“好香,這春色滿目總是看不足的。”

朱祁鎮說道:“娘娘喜歡,可以常來。”

太皇太后說道:“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大抵大限到了,皇帝啊,說實話,你比你爹要強多了。”

朱祁鎮立即說道:“孫兒比不得父皇。”

太皇太后冷笑一聲,說道:“我自己的兒子,我不知道。你爹什麼都好,就是太貪玩了。從來不肯踏踏實實的做一件事情,喜歡畫畫,喜歡鬥蟋蟀,見了幾個狐媚子就走不動路了,說起來是能文能武。要不是祖宗留下基業深厚,他是不是準備做宋徽宗啊。”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對子言父,不要說在古代,即便是在現代,也是一個很失禮的舉動。但是說話的偏偏是太皇太后。母親數落兒子,不管當着誰的面,也是天經地義的。不要說現在宣宗已經去了,即便宣宗還在,面對太皇太后這樣說,他也待受着。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我最看中你的是什麼?知道嗎?”

朱祁鎮說道:“娘娘請講。”

太皇太后心中說道:“是你戰戰兢兢之心,你不知道你剛剛登基的時候,在我身邊明明是怕得要死,卻又刻意討好的樣子,實在是好笑之極。”

“三楊乃是仁宗留下老臣,張輔也是兩代侍奉我家,胡濙當初是太宗的私臣,那一個都是我大明忠良死節之臣。說不客氣話,即便那一天你遭逢大難,他們都是會殉節之臣。真以爲我和你父皇都是目盲之輩,會選一些心懷莫測的大臣,當託孤重臣的嗎?”

太皇太后看人,並沒有看錯。

三楊兩個病死任上,一個告老還鄉不說了,張輔以七十老齡戰死土木堡,胡濙在土木堡之邊,還有奪門之變,這兩大政治事件善後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奪門之變的時候,胡濙已經八十了。

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太皇太后想起朱祁鎮登基以來,很多事情,總覺得可笑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朱祁鎮也覺得自己當初做過很多傻子,特別是當初想引會昌伯家丁入宮,他實在太低估朱家的權威了。

他直接一紙詔令召集御馬監之中軍隊護衛,就行了。

畢竟太皇太后雖然厲害,但是畢竟不姓朱,而太宗靖難起兵以來,幾十年的威信,並不是那麼容易動搖的。

朱祁鎮雖然覺得京營之中最大的勢力,乃是靖難勳貴集團,但是這個靖難勳貴集團,其實換一句話,就是天子羽翼。

這個性質一直到大明滅亡都沒有怎麼變過。

祖孫兩人相對一笑,似乎正統以來,宮中所有的暗潮做了一個了結。

太皇太后最後說道:“皇帝,你功課好,說一說,貧賤驕人的典故。”

朱祁鎮稍稍一回憶,說道:“這是史記之中的典故。”他微微一頓,就背出一段道:“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爲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柰何其同之哉!’”

朱祁鎮這幾年學習,可是真下了苦功夫,對儒家學術,僅僅是通其大義而已,但是在史學上卻是下了苦功夫,即便而今他也抽時間聽翰林院講課。

無他,他深刻的認識了一件事情。

或許,古代的歷史書與歷史的事實有所出入,但是自從夫子削筆著春秋之後,歷史本身就是政治學。

特別是在資治通鑑之中表現的尤其明顯。

所以,朱祁鎮下功夫讀史書,就是爲了以資今之用。

太皇太后說道:“‘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這一句話,說的太好了,這也是我最擔心的一點。你的文韜武略,我不擔心,但是你似乎骨子裡有一股驕傲之意,是啊,縱然你改了祖宗成法,與內閣大學士坐而論道,但是這種骨子裡面的驕傲,卻一點也不少。”

大明的禮法嚴苛,在很多時候都是讓下面大臣跪奏,特別是很多嚴肅的場合之中,但是朱祁鎮一改成制,不管大小臣工,在朱祁鎮面前都有一個座位,當然了,也會因爲官職不同,分爲椅子,長木板凳,或者是墩子。

但是這一點上,卻足夠朱祁鎮收攏很多人心了。

“娘娘,”朱祁鎮想要反駁。他是有好多遁詞的,畢竟對現在的朱祁鎮來說,心中想一套,口中說一套,乃是家常便飯,遊刃有餘。

但是面對生命到了終結的太皇太后,朱祁鎮卻一句謊話也說不從來。

朱祁鎮知道,太皇太后所說的對,這種驕傲,就是朱祁鎮對於穿越者的傲氣,覺得自己的見識來自歷史的下游,足以壓榨當世所有人的驕傲。

太皇太后說道:“你是皇帝,天下臣民都是你的臣工,你有一點傲氣,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一點,從來是我最擔心的一點,有一句話,我給說了很多次,我再次對於說一遍: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是亡國之道。祖宗八十年之基業傳到你這裡不容易,我只要你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想一想列祖列宗,想一想我。從今日之後,江山社稷之重,只有你一個人擔着了。好爲之,好爲之。”

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
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