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

第十九章破朝鮮之策

當然有一個說不出來的理由,那就是曹義與孟瑛是一代人。

孟瑛而今也六十多歲,恍惚之間就要七十的人了。

朱祁鎮不打算讓孟瑛再出戰了,他的年紀領兵做戰不能。但是坐鎮內閣,卻是毫無問題的。

但是曹義不行了。

在朱祁鎮的設計之中,內閣大學士應該與五軍都督府剝離,以達到相互制衡的原則,之前不過是方便改革的權益之計而已,而五軍都督不是養老的地方,每一個能五軍都督列席的將領,都必須是當打之年。

所以,曹義年紀大了,已經不能這個位置上待多久了,朱祁鎮也願意給這位老將一次滅國之功,作爲他戎馬一生最後一戰。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就交給曹老將軍了。請曹老將軍多加留心,如果真到了那麼一天,就是請曹老將軍出馬。”

曹義大喜過望,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那麼以曹老將軍的意思,這一仗該怎麼打?”

曹義微微思忖片刻,說道:“以朝廷而今的財力,自然要速戰速決,不宜持久,以臣之見,臣提前軍與遼東鎮兵馬列陣鴨綠江,強攻鴨綠江,想來那逆賊李氏,也是打過仗的,定然以鴨綠江天險爲依靠,重兵列陣於此。”

“然後以海西萬騎突入朝鮮西北,直入漢城,只是山道險峻,逆賊李氏也會有所防備,至於成與不成,臣不可知,當派遣羽林,勇衛,神機,射聲,四營合水軍之力,直入江華道,直撲漢城。”

“逆賊李氏,本就不得人心,倉促之間聚兵於鴨綠江已經是能做到的極限了。李賊如果兵馬羸弱,臣就破之於鴨綠江邊,如果他有一戰之力,臣就等海西之軍出沒在平壤,絕李賊後路,如果李賊兩樣都能擋住,那麼就看四營掏心一擊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感嘆,大國欺負小國,就是方便多了。

曹義所謂謀略,其實就是陽謀而已。

以朝鮮內部傳來的消息,李瑈現在僅僅控制漢城周邊而已,他想要控制全朝鮮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因爲大明的突然介入,朝鮮內部鬥爭有加劇的跡象。

所以如果一年之內,大軍入朝鮮,就如同曹義所言那樣,最大的可能是李瑈根本來不及聚集舉國之兵抗衡,即便能抗衡也不過是硬扛着鴨綠江天險死守而已。

面對曹義的攻勢已經筋疲力盡了。

更不要說防住海西與水師這兩路人馬了。

特別是水師,姑且算他能守住江華島,與漢城。但是水師突入朝鮮南三道,大軍從水路進入朝鮮,李瑈如何抵擋?

這就是大國欺負小國的戰略,大國有武器庫之中,有無數個選擇,而小國只有一個選擇而已。

“好。爾等都下去準備吧。”朱祁鎮說道:“對了,傳海運總兵官王英入京。”

雖然朱祁鎮口中說不打朝鮮,但是在座的人都知道,攻打朝鮮之事,已經是定局了,只是早晚而已。

“陛下,臣有一言。”

朱祁鎮說道:“老將軍請講。”

曹義說道:“臣久在遼東,熟悉遼東天氣,遼東苦寒之地,冬季冰天雪地,開春之後纔開始融化,融化的時候,大地回春,一片泥濘,行不得大軍,故而如果想在遼東用兵,最好在每年四月到十月這一段時間之內,甚至有些年份,十月也會下雪。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心中一凜,說道:“朕知道了。”

他聽明白了曹義的言外之意,不管怎麼說,朝鮮也是一個大國,即便這裡說起來朝鮮好像一堪一擊,但是也不敢奢望幾個月之內滅亡朝鮮。所以,最後是今年三四月份出兵,要麼就要等明年了。

而今已經二月了,留給朱祁鎮的時間並不多了。

明年出兵的話,給李瑈一年的準備事情,朝鮮局面到底會怎麼樣?就不好說了,別的不說難度一定比今年打,難上十倍。

朱祁鎮送走了這些人之後,來回踱步,最後猛地一頓,下定了決心,這一仗他打定了。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朱祁鎮下定決心之後,也就不多想了。內承運庫之中,還是有最後一筆壓箱底的錢。如果不行,另想他法不遲。

有錢也能打仗,真沒有錢就沒有辦法打仗不成了?

朱祁鎮只是不想用沒錢打發而已,畢竟因糧於敵,說起來容易,但是真做起來,那是字字血淚。

朱祁鎮想了想問道:“郕王而今在什麼地方?”

範弘說道:“郕王應該在箭臺。”

朱祁鎮聽了之後,來了興趣,說道:“走去看看。”

郕王成婚之後,就搬出皇宮了。只是朱祁鎮對這個弟弟素來照顧,雖然紫禁城郕王想進入有些不方便,但是宮城之內,卻是郕王進出自如,沒有限制。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朱祁鎮從小練習弓馬,所以郕王也學習朱祁鎮,練習弓馬,而在北京城之中,除非出城,否則大片騎馬射箭的空地,還是在宮城之中來找。

郕王畢竟是王爺,身處嫌疑之地,他也有自知之明,不想隨意出城。免的他不舒服,東廠也不舒服。

所以常來宮裡。

當然了,也未必不是想在朱祁鎮面前湊個近乎。

畢竟朱祁鈺很清楚,他的前程就是在他兄長的手中抓着。爲了將來自然要在皇帝大兄面前多表現一些。

朱祁鎮來到箭臺,這裡要通過中海,在後來中南海西邊一點。他來沒有來到箭臺,就看見兩匹馬在奔馳着,上面一個大人,一個孩子。

朱祁鎮遠遠的看過去,不由的皺眉。卻是太子朱見浚居然也在射箭,叔侄兩個人好像在比試一般,紛紛射在箭靶之上。

總體上來說,自然是朱祁鈺更勝一籌,朱見浚畢竟還小,身體還沒有長成,他所騎的也不是一匹戰馬,而是一匹溫順的母馬。

“胡鬧。”朱祁鎮厲喝一聲。

朱祁鈺與朱見浚聽見之後,紛紛下馬來到朱祁鎮面前,行禮說道:“拜見皇兄。”“拜見父皇。”

朱祁鎮冷冷的對朱見浚說道:“你難道沒有讀過《孝經》,你說說什麼是孝?”

朱見浚而今十二歲了。已經長大虎頭虎腦,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淘氣的時候,此刻被老子逮個正着。只能垂頭喪氣的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朱祁鎮說道:“我不是不讓你騎馬,而今你身體尚未長成,駕馭不了大馬,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孝的第一要義,你難道不知道,等再過幾年,我送一匹好馬。”

“真的。”朱見浚猛地擡頭說道。

朱祁鎮說道:“自然是真的,不過讓你抄《孝經》,也是真的,不多,就是十遍。”

“啊------”朱見浚說道。

朱祁鎮也不理他,說道:“將這事告訴皇后,讓皇后檢查他的功課。”

“是。”範弘立即低聲答應道。

朱見浚的臉色更加難看了。

朱祁鎮忙於政務,見孩子的時間少,故而皇后操心更多一點,所以朱祁鎮見了幾個兒子女兒很少訓斥,但是皇后卻時時處罰,一時間變成了嚴母慈父了。

所以朱見浚更怕母親。

“皇兄,就不必了吧。”朱祁鈺小心翼翼的說道:“太子不過是貪玩了一點而已。”

朱祁鎮狠狠的瞪了朱祁鈺一眼,說道:“我還沒有說你的。”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
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