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安沛入甕

莫敬耀在空蕩蕩的大殿中來回踱步,忽而喜形於色,忽而又顧慮重重,委實難以抉擇。

“昔先祖有遺囑:滋莫家氣運已終,黎氏復興,乃天數也。我等宜避居他國,養成威力,屈節待時,伺其天命有所歸而後可。”莫敬耀若有所思,喃喃自語:“今黎朝名義雖正,然權歸鄭府。歡愛之士,多據要津,其風聲氣息,與四宣寬和平易,不能無異。兼之先祖明德、大正之政,固結於民心者未忘。故天運既還,然人心之向我莫氏者未盡還。通儒文士,亦往往鏟彩埋光,豈不是待我莫氏中興而應世?若明軍勢大破鄭,此誠我莫氏中興之良機也,不可失,萬不可失耶……”

“宣光援軍到了嗎?”

“富壽援軍到了嗎?”

“巴克的也到了嗎?”

…………

朱永興詢問已畢,頗覺好笑,這怎麼有些象“上班的走了嗎,上學的走了嗎……”。不過,眼前終於出現了一座象樣的城池,令他很是有些振奮。攻城掠地,又一次見證這新歷史的時刻即將到來了。

“聚於安沛的安南兵差不多超過兩萬了吧?”馬寶粗略地計算了一下,望向前來報告消息的中年人,等着他的確認。

這個中年人是華裔,是鄭家多年來行商安南的一個耳目,得了密令刺探消息。其實他並沒有太多的做間諜的經驗。所獲情報也不詳實,對於馬寶的詢問,他遲疑着不敢作答。

“兩萬也罷,三萬也罷,不過是甕中之鱉耳。”朱永興笑着擺了擺手。算是解脫了這個菜鳥的尷尬。

馬寶收回了目光,對朱永興說道:“殿下,安沛附近的敵人基本已經被調至此城,只要一鼓而勝,則取周圍之地如探囊取物。”

朱永興點了點頭,說道:“圍三闕一。敵人若潰敗出城,便可用騎兵追擊,輕鬆取勝。若是在城中巷戰——不妥,我軍破城之後暫不必深入,以炮轟擊,震懾其膽。迫其投降。”

“殿下英明,我軍長於野戰,巷戰糾纏,怕是會增加死傷。”馬寶表示贊同,還不忘恭維一句。

朱永興淡淡一笑,催馬而行,在親衛的保護下繞城而行。觀察城防,尋找破城的薄弱之處。

在安沛城以北二十里處,明軍與安南兵經過了一場規模不自太大的野戰,被輕易擊敗的安南兵潰敗逃回安沛,使安沛郡公鄭樺徹底打消了再與明軍野外交戰的信心,開始全力堅守城池,以待升龍派出更多的援兵。

雖然安沛的城牆並不是十分高大堅固,但鄭樺覺得明軍遠道而來,不太可能攜帶重炮,攻城器械也需臨時打造。城中安南兵又是不少,堅守還是大有希望的。

所以,明軍在城外安營紮寨的時候,鄭樺就站在城頭上冷眼看着城下,還滿有信心地給周圍的安南兵將鼓勁打氣。

“殘明軍隊爲清軍所逼。在中國已無法立足,就想來我安南奪地以居。然勞師以襲遠,豈能持久?待其師勞力竭,我國大軍齊至,必勝無疑。”

“郡公高見啊!”

“大人熟習兵法,見微知著啊!”

“大人一語中的,真是令末將茅塞頓開啊!”

周圍的一羣感慨之聲響起,鄭樺捋須而笑,面露自得之色。

安沛城外沒有護城河,只有一條草草挖就的壕溝,城牆外還稀稀拉拉有一些新釘入地下的木樁。顯然明軍推進太快,使得安沛守軍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加固城防。連破舊的城牆也是倉促修補,磚石的新舊程度、顏色各不相同,看上去就象打了無數補丁的百衲衣。

明軍的主力在北門安寨立寨,騎兵則在東西兩門外來往巡視,震懾城內敵人。儘管明軍可以把四座城門都堵住,但朱永興並不想使安南兵作困獸之鬥,所以留下南門可以出入。

經過觀察,朱永興發現安沛的三座城門都沒有高大的甕城結構,只是修建了簡單的城樓以增強城門的防禦能力而已。而東門更加破舊,連簡單的城樓都沒有,守城火炮更是寥寥無幾。所以,他決定選擇這裡作爲突破口。

“大人,明軍分兵了,在東、西兩門也列寨陳兵,並在城門外開始掘壕。”

郡公鄭樺擺了擺手,示意他已經知道了。此時,他正在北門城樓,城下明軍的舉動看得很清楚。

“列寨陳兵是要攻城?可掘壕又是何意?”鄭樺有些迷惑不解,這明軍到底是要攻,還是要圍困?看了半天,他不得要領,只好以不變應萬變,命令守城軍兵加緊戒備,不得鬆懈。

其實安南人判斷有誤,明軍並不是掘壕圍困,而是以壕迫近,幾道z字形壕溝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向城門逼近,直到一百五十米左右。然後掘土堆牆,慢慢形成了一道面向城門的遮蔽掩體。

“昔官渡之戰,袁紹曾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鄭樺倒也不是一個草包笨蛋,竟然還知道些三國故事,捋着鬍鬚自作聰明地自語道:“難道明軍要仿效之?”

“大人英明。”一個安南將領立刻馬屁送上,“明軍些許伎倆,難逃大人慧眼,此戰必敗矣。”

馬屁一拍,鄭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冷笑着一指城外,說道:“築土爲山?無石頭木料豈能立泥爲壘?明軍擅野戰,攻城卻是拙笨。敵鋒正銳,我當堅守。待其糧盡,氣瀉自去。如此,城無憂矣。”

“是啊,是啊!正值雨季,土質鬆軟,想築土爲山,真是異想天開,愚不可及。大人深通兵法,安沛固若金湯,明軍必定鎩羽而歸。”又一記馬屁送上,鄭樺故作矜持,又將睿智深邃的目光投向城外,滿含着不屑和鄙視。

如果不是在雨季,土質過於鬆軟,老子就讓你們坐土飛機。朱永興將王旗立於北門,主攻卻在東門,現在他正對不能進行地道爆破而感到遺憾。幸好,這是安南的城池,與中國的堅城無法相比。如果有甕城,或是三道門三道牆,哇,想起來就頭痛無比。

對於堅固的城池,別說是在古代,即便是到了太平天國時期,不論是中國自制的銅炮、鐵炮,或者是外國運入的洋鐵炮,都沒有克服城寨的足夠能力。要攻克敵人堅守的城池,似乎只有用地道攻城一法。

而地道攻城法古已有之,在應用火藥之前,穴攻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挖地道進城,另一個是破壞城牆。而想要從地道攻進城的難度很大,地道要非常寬闊,能夠容納大量士卒快速入城。所以,通常穴攻時並不是一直挖過城牆,而是把城牆下面挖空,再用堅固的木樁撐住上面的牆基。等到把一段城牆下邊完全挖空後,就撤出人員,放火燒燬那些支撐牆基的木樁,造成城牆坍塌。

到了明朝,穴攻時用火藥爆破城牆纔開始出現,李自成攻洛陽、張獻忠攻重慶、成都,都曾使用過此種辦法。但真正地普遍使用地道爆破,還是在太平天國時期。

儘管現在已經有了地道爆破的先例,但朱永興還是認爲這種戰術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的餘地。因爲他學過物理,是半個軍事發燒友,前世寫書時也查過很多資料。所以,對於如何增加爆炸威力、提高爆破效率,比如更科學地密閉藥室、更好地控制爆炸衝擊的方向、凹面裝藥聚能等等,朱永興有着很先進的理論知識,只是需要在實踐中加以試驗和完善。

現在既然自然環境不允許進行地道爆破,朱永興便決定採取大炮轟擊,再加外部爆破的方式攻破安沛。

轟天炮從原理上講,非常類似於大口徑臼炮,射角大、彈道弧線高,可以用來轟擊距離較近、中間隔有障礙物、無法平射的目標。而朱永興下一步的目標,則是鑄造類似美國南北戰爭時所用的“大破侖”和“小拿破崙”野戰炮,以及攻城用的巨型臼炮。

這三種炮都可由青銅鑄造,也都是前裝滑膛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雖然比鋼鐵炮沉重,移動不是很方便,但卻堅固,且容易製造,並能比轟天炮的射程提高數倍之多。

重視火器,重視大炮,重視炮兵,這是穿越者基於軍事歷史的發展軌跡而形成的固有觀點。

約莫三個時辰後,明軍做好了全部的攻城準備,不僅是在城門外建立起有保護功能的炮兵陣地,還用竹子樹木捆紮了幾十架梯子,對於不足兩丈的安沛城牆,連登城用的梯子也比較容易製造。

佈置完畢後,朱永興留下王旗,帶着幾十名親衛趕到東城門,親自指揮攻城作戰。

趕路時工匠們坐車休息,停下來宿營時便開始加班加點的工作。轟天炮不過是個鐵桶,比較容易製造。現在軍中已經有了近三十門轟天炮,沿途再向各土司購買火藥加工炮彈,元江那嵩又供應了一批,再加上從安南繳獲的,彈藥也很充足。

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1章 總攻(一)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59章 無題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5章 琉球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45章 天變第128章 拉英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3章 水西之變第19章 景東會師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01章 總攻(一)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77章 意外之功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83章 北望第8章 依城挫敵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60章 會趙王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42章 會晉王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66章 無題第86章 接戰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89章 進退兩難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6章 接戰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02章 轟擊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86章 接戰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章 破城第133章 立威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96章 死地難脫第85章 無題第69章 軟實力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9章 破城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1章 結果
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1章 總攻(一)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59章 無題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5章 琉球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45章 天變第128章 拉英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3章 水西之變第19章 景東會師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01章 總攻(一)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77章 意外之功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83章 北望第8章 依城挫敵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60章 會趙王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42章 會晉王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66章 無題第86章 接戰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89章 進退兩難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6章 接戰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02章 轟擊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86章 接戰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章 破城第133章 立威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96章 死地難脫第85章 無題第69章 軟實力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9章 破城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11章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