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七五 最佳人選

帝國的副相李北極在國務會議上對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與會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見解,誰都知道,他在檳城待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瞭解印度洋沿岸的一切,在這方面他是專業的。

“國內對此有什麼反應?”李君華安靜的坐在御座上,但卻沒有問內閣,而是扭頭問向了負責情報事務掌管安全局的誠王林君弘。

林君弘臉上永遠掛着迷人的笑容,但是在場所有的官員都知道他並不好招惹,事實上,每當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即便皇帝不主動問安全局,內閣和其他機構負責情報和信息彙總的長官也會盡可能的讓安全局報告各類信息,只有在安全局竹筒倒豆子之後,他們纔敢添磚加瓦。

“國內輿情逐漸升溫,學生團體有人議論這件事,但多是一些熱血青年,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商人團體在推動輿情的發展,一般是外貿商人和香料商人,這些人不足爲慮,但紡織業如果加入進來就不好說了。”林君弘簡單的說了現在的情況。

李君華環視一週:“紡織業不會加入進來的。”

這句話等於是對與會的元老院和議院代表的警告,他們身後或多或少都有紡織業的背景,畢竟這是帝國規模最大的產業。

國內商人推動戰爭的事並不難猜,在過去的幾十年來,印度棉布一直在非洲和南洋地區與帝國紡織品進行競爭,雖然隨着帝國紡織機械的快速發展,帝國紡織品逐漸佔據上風,但距離導致了在某些時段,印度紡織品佔據價格優勢,比如在檳城。

只有每年下半年的時候,隨着江浙和廣東的紡織品抵達,帝國棉布價格纔會具有競爭優勢,而上半年,因爲風向問題,貿易船隻不容易抵達,相反,南洋對於印度是風下之地,全年都可以隨意抵達檳城、華城等重要城市。

而胡椒等香料的競爭就更嚴重了,隨着帝國在南洋軍事擴充的停滯,商人已經得不到充足的種植園奴隸了,而印度低廉的胡椒等香料就會進入港口城市,其實不只是發生第烏事變和南亞大亂,即便是平時,商人們也會推動帝國通過增加關稅的方式遏制印度商品傾銷,但這些年也只是保證他們不會進入大陸市場,南洋各省綏靖區與之對抗,以免關稅導致布匹等生活品物價上漲。

帝國一貫的不許剝削反要關懷海外行省的貿易政策一直在其中保持着平衡,這種平衡過於脆弱,以至於經不起一場大變亂的考驗。

“現在問題是怎麼辦?”首相何文瑞微笑說道。

首席元老李海笑了笑:“看是要息事寧人還是一勞永逸了,若是息事寧人,簡單,海軍揀選一支艦隊,派駐檳城,適時在印度海岸巡遊幾次,有機會開開炮,報紙上一報道,這事兒就壓下來了。”

“如果是那樣,朕何必召這麼多人來。”李君華平淡說道。

李海笑了:“既然皇上有意介入,那就要把泰西各國都拉進來了,他們這兩年不是一直在申京運作這件事麼,至少我這邊耳朵都起繭子了,組成一個聯合艦隊,一道向那位印度皇帝施壓。”

“他可是一個狂妄的人,施壓可不管用。只有失敗纔會讓這種人清醒,而且是大敗。”李北極道。

“如此說來,內閣的意思還是打?”皇帝問道。

“一切聽皇上吩咐。”何文瑞連忙迴應道。

李君華問:“副相,以現在的情形,孟加拉和東西兩海岸的幾個蘇丹國還能保住嗎?”

“幾乎不可能,以前他們存在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莫臥兒國內爭端,其二就是他們的臣服和卑微得到了奧朗則布的認可,現在這兩個因素都不存在了,奧朗則布的野心被點燃,征服成爲了他所看重的事。”李北極倒是一點沒猶豫。

李君華點點頭:“安全局和海軍部拿出一個方案來,保不住國就要保住人,這些小國的王室成員,尤其是嫡系的血親必須保下來,以便日後採用,今日先到這裡,散了吧,對了,朕還有一句話,南亞之事涉及帝國尊嚴,不可不應對,但一去南亞上萬裡,半年方至,一切應對都要仔細而全面,切不是靠民間輿情激盪就可以解決的,行了,散了吧。”

一干臣子都告退,出了門不久,何文瑞、李海和李北極被叫了回來,林君弘更是沒有走,三人進了御書房,看到林君弘正在與皇帝說話,所說言論讓人不寒而慄。

“操縱輿情的背景很深,今日與會的兩個資深議員涉及其中,其中一個更是主使,皇上方纔雖然警告了他們,但未必奏效,不如抓住機會,擒殺幾個,以爲震懾,上一次朱明遺孤案收拾了十幾個,讓他們好好安穩了一陣,可時日一久,又不安分了.........,嘿,三位都來了,請坐。”林君弘說了大半,見李海三人進來,頓時換了一張笑臉,先搬了一張凳子給李海,又招呼侍從官快些進來。

李君華道:“你說的那些緩議吧,來都坐,方纔人多嘴雜的,很多話沒能說,今日就說了吧,南亞發生的事朕問過父皇了。”

這倒是出乎衆人預料,幾個人相互看看,一個個都安穩放鬆許多,何文瑞更是忍不住問道:“太上皇怎麼說。”

“父皇說南亞位置險要又貼靠南洋,人口多,資源豐富,是帝國開拓重點區域,絕不能棄之不管,只不過萬里渡海遠征,很是不妥,卻也不能讓莫臥兒帝國一家獨大。總的來說,還是要介入,有限介入。”李君華實話說道。

李君華說完,幾個人都不敢搭話,李君華問:“副相,若是打破如今的局面,有什麼法子?”

“兩個法子,其一,奧朗則布死了,只要他死了,莫臥兒帝國定會內亂。其二,給奧朗則布製造一個新的對手。”

“新的對手?”

李北極看了看身邊二人,見他們不願意提,自己也就咬着牙說了:“如今能破局的也就是大王爺了,他麾下有數萬精騎,一旦突入開伯爾山口,就是一把尖刀刺入奧朗則布的胸膛,這個狂妄自大的傢伙肯定會放棄全面擴張的計劃,轉而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要知道,縱觀整個印度的歷史,海上威脅從來都是隔靴搔癢,而北方遊牧族羣纔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呀。”

此言一出,衆人都是點頭,李北極反而說道:“可若是這樣做,亦有不少後患,還是要皇上來定奪呀。”

“朕若定奪不了呢?”李君華問。

李海拍了拍李北極,示意他不要緊張,主動說道:“那就只能請教太上皇了。”

李北極說的後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一旦事成,李君度的勢力就是龍入大海,虎入山林,再也限制不住了。

李君華道:“朕想了幾日,決定還是有限介入的好,若動刀兵還是隻能讓皇兄出手,帝國與泰西諸盟友配合,南北並進,海陸夾擊。”

見皇帝有了主意,衆人心裡有了底,李君華又說:“如此來做,南洋和西域都要有一個主事兒的人,南洋那邊朕屬意誠王,畢竟主要是聯絡和外交,不陸戰的話,南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也就可以操辦了,可西域那邊誰去?”

◆ttКan◆¢O

李北極說:“元器不是一直在伊犁麼,陳平將軍老成持重,也能獨擋一面。”

李君華微微搖頭,李北極細細一想,明白了過來,西域的那個人是要推動大王爺李君度向南進攻的,而大王爺性格孤傲,以裴元器和陳平二人肯定說不上話,一切都是李君度說了算,那就太被動了。

可李君度現在的身份地位,帝國又有誰能壓制住他呢,就算是李君華親自出面,只能是適得其反,至於請太上皇,那就是無稽之談了,思索一會,衆人不由自主的把眼光投向了李海。

李海是宗王,也領過兵,立國之戰,李海功勳卓著,這些年接連執掌內閣元老院,威風日盛,與大王爺私交也是不錯,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海倒是不避諱衆人的目光,淡淡說道:“讓微臣去一趟西北倒也不算是難事,相信君度也會給我幾分面子,但是皇上,如此一來,可是要壞規矩了。”

規矩自然是太上皇李明勳定的,那就是官員不掌兵,這是帝國改制以來的一慣的規矩,大戰用藩王,小戰用勳臣,可唯獨李海是個例外,當年他就以副相之尊執掌過對日作戰,但那也是帝歷之前的事了。

李海雖說是宗王,但如今管着元老院,按理是不能掌兵的,要不要打破這個規矩,還要看李君華的意思。

“朕想過了,成王若願意,可以先從元老院退下,南亞的事了了,再管元老院,如何?”李君華倒也不願意強逼,試探問道,元老院首席元老位高權重,而前往西北雖然管着不少事,但說到底還是使者性質。

李海倒是不在乎,他素來不貪權戀棧,聽了李君華的話,只是笑了笑:“皇上有命,微臣自當允從。”

“不是聖旨,是想問一問成王兄的意思。”李君華可不想強逼着他去。

李海說道:“這不失爲一個辦法,卻不是最好的辦法。”

“那成王兄還有好法子好人選?”李君華眼前一亮。

李海點點頭,徑直說道:“其實微臣也不是最佳人選,以大王爺的性子,微臣去了,也就能把控時局,不至於讓大王爺任性胡爲罷了,若說想讓大王爺主動配合帝國的行動,微臣還是做不到了,呵呵,皇上莫要失望,微臣怎敢勞太上皇大駕呢。”

見李君華臉色難看,李海知道他想到太上皇頭上去了,立刻解釋說道,索性也不賣關子,說道:“其實最合適的人選是裕王爺。”

“裕王爺?”何文瑞失聲說道,完全無法相信李海會推舉裕王爺做這件事。

裕王爺李君威是太上皇幼子,自幼蒙受各方寵愛,最是不羈無形,民間稱其爲逍遙王爺,但那也是各類稱呼之中最爲雅觀的,更多的則是稱爲蛐蛐王爺、鬥雞王爺之類的,整日或流連市井,或四處遊玩,惹是生非,全無半點做大事的能耐。

“君威不合適吧,他若是去西北,非得惹出一個雞飛狗跳來不可。”李君華搖搖頭。

李海說道:“那也未必,裕王天資聰穎,率真可愛,從小就是人見人愛,若說最寵裕王的,自然是太上皇和宮裡的幾位娘娘,但除卻這些長輩之外,誰最喜歡裕王呢,好吧,直說了,是大王爺寵裕王還是皇上更寵裕王呢?”

李君華略作猶豫微微搖頭,嘆息說道:“還是皇兄對君威好些,朕自幼待人苛刻,君威率性而爲,朕總是讓他掃興,是皇兄一直包容他,由着他。”

“這就是了,只要裕王去了西北,大王爺總不會捉弄欺負他吧,就算是爲了讓裕王爺回來好交差,也得拿出點實處來,微臣若是去,窮盡智慧,落盡面子,估計也就撈到那點實處吧。裕王雖然做事不合常理,但總歸心向帝國,稍微的穩重些,就能把事辦下來呀。”李海笑着說道。

“話雖然這樣說,但老三......裕王也太沒個長性了,旁的暫且不說,誰能說動他去呢,一去西北上萬裡,沿途風沙蠻荒的,他若是不去,去太上皇或太上皇后那裡哭鬧一下,太上皇素來憐愛幼子,一道聖旨下來,這.........。”林君弘更清楚李君威的性子,連連搖頭。

李海攤開手:“這就是皇上要做的事了,我們怎敢妄論皇上家事。而且微臣不也是說了麼,讓微臣去不是最好的辦法,可若是裕王不去,那隻能微臣走一遭了。”

李君華心想雖說有難處,但至少有李海在這裡託底,倒也不怕到時候無人可用,於是說道:“既如此,朕就試一試,不行的話只能勞累成王兄了。”

章十三 內政外交章四零七 大美西疆章十五 如願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章二九七 與法國合作章三一零 一個記者章四四一 遠疆 西疆 北疆章七六 自費移民章二二二 三皇之戰 優勢章四七七 最後的安排章九八 荷蘭人的反應章一零一 幕後章二四六 撞擊 !撞擊!章二七七 大公子在巴拿馬章二六六 交接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四九四 操縱章四三 政治遊戲章三七五 同行者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三六一 情商章二二七 巴拿馬鐵路章九一 兒子論與閨女論章二十三 刁民的機巧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一六一 宣傳章二六七 行動起來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九七 謠言的威力章五三 洲際貿易船隊 馬六甲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七二 定性章三九零 做到底章二四 收爲己用 下章六二 戰勝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十 擁抱世界章七六 建國提案章二一九 勸說章一八七 瑞典章四五九 裕王的交代章五零四 蘇伊士運河傳銷化章三六六 大小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二十 君度的風流章三三 做工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三六 投桃章四七七 最後的安排章一七八 父親的認可章一五二 女人,越多越好章一零三 機會,馬尼拉大帆船擱淺!章七一 鄭芝龍的結局章四一 銀行章三五 無用的勝利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二一六 戰勝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四零 原委章九零 對抗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八二 移民章四九八 無國之人章一三二 對策章五七 可惜沒有抓到陳圓圓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一 要把移民當牲口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五七 荷蘭人的判斷章三二八 天皇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四六八 父親的提點章一零四 處分章一零一 地震章三六 收拾周延儒章四三 漠北情勢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三七 四省會剿章三零四 蘇伊士地區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三四 最好的殖民地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八一 天牢裡章一六一 一瞥章一二九 膠州的繁榮章四十 剪除士大夫章二一六 三皇只戰 大陣章二四八 驅虎吞狼章四六二的前面一章章八四 真相大白章十四 再遇聖胡安號章三七五 同行者章六 進城章四四 教訓皇帝章一三五 安定人心章一三六 瓦解
章十三 內政外交章四零七 大美西疆章十五 如願章六一 海軍造艦章程章二九七 與法國合作章三一零 一個記者章四四一 遠疆 西疆 北疆章七六 自費移民章二二二 三皇之戰 優勢章四七七 最後的安排章九八 荷蘭人的反應章一零一 幕後章二四六 撞擊 !撞擊!章二七七 大公子在巴拿馬章二六六 交接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四九四 操縱章四三 政治遊戲章三七五 同行者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三六一 情商章二二七 巴拿馬鐵路章九一 兒子論與閨女論章二十三 刁民的機巧章二二八 覆滅的前夜章一六一 宣傳章二六七 行動起來章一九二 條約的力量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四三五 老人的智慧章九七 謠言的威力章五三 洲際貿易船隊 馬六甲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七二 定性章三九零 做到底章二四 收爲己用 下章六二 戰勝章三八二 一個屁章十 擁抱世界章七六 建國提案章二一九 勸說章一八七 瑞典章四五九 裕王的交代章五零四 蘇伊士運河傳銷化章三六六 大小章一六九 藏地遊記 上章二十 君度的風流章三三 做工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三六 投桃章四七七 最後的安排章一七八 父親的認可章一五二 女人,越多越好章一零三 機會,馬尼拉大帆船擱淺!章七一 鄭芝龍的結局章四一 銀行章三五 無用的勝利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一七七 日本使團章二一六 戰勝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四零 原委章九零 對抗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八二 移民章四九八 無國之人章一三二 對策章五七 可惜沒有抓到陳圓圓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一 要把移民當牲口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五七 荷蘭人的判斷章三二八 天皇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四六八 父親的提點章一零四 處分章一零一 地震章三六 收拾周延儒章四三 漠北情勢章二五八 分贓不均章一七二 頭皮早晚都要割章三七 四省會剿章三零四 蘇伊士地區章二二四 兒媳婦章三四 最好的殖民地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八一 天牢裡章一六一 一瞥章一二九 膠州的繁榮章四十 剪除士大夫章二一六 三皇只戰 大陣章二四八 驅虎吞狼章四六二的前面一章章八四 真相大白章十四 再遇聖胡安號章三七五 同行者章六 進城章四四 教訓皇帝章一三五 安定人心章一三六 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