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經驗教訓

收費章節(12點)

第三階段作戰行動,也被稱爲“第三次戰役”在三月十五日結束,聚集在圖文巴的近六十萬美澳聯軍全數被殲,加上戰役期間被零星殲滅的十五萬美澳聯軍,最終只有大約五萬美澳聯軍官兵逃出包圍圈。這其中就包括駐守米切爾的一個美軍師與一個澳軍師,大約有三萬名官兵。

從戰役發展的角度來看,正是米切爾的守軍突然撤退,才導致查爾維爾與圖文巴的兩股部隊沒能順利突圍。如果米切爾的守軍堅持幾天,哪怕在二月最後一天撤退,查爾維爾與圖文巴的突圍部隊都會向米切爾移動,從這裡衝破中國陸戰隊的封鎖線,到這個時候,龐躍龍手裡沒有預備隊,根本不可能擋住突圍的百萬大軍。就算陸戰隊進行炮火壓制,也肯定有數十萬軍人成功突圍。

要知道,保存有生力量是突圍作戰的第一要素。

只是,第三次戰役結束之後,牧浩洋就讓龐躍龍停止進攻,整頓戰線,順帶讓前線部隊進行短時休整。

牧浩洋叫停進攻,與休整基本上沒有關係。

雖然已經打了一個月,而且連續打了兩次大規模地面戰役,但是陸戰隊官兵的精神狀況非常理想,勝利給了官兵很大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除了在攻打布里斯班的時候,傷亡比較慘重之外,其他戰鬥的傷亡都微乎其微。到第三次戰役結束的時候,陸戰隊的傷亡官兵總數還不到六萬,其中陣亡不到兩萬。相對於殲敵數量,以及所羅門羣島血戰,傷亡比例已經非常低了。

真正的原因,是陸戰隊的推進速度太快了。

要知道,按照制訂的作戰計劃,第三次戰役應該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結束,然後在四月中旬發動第四次戰役。更重要的是,在計劃中要到第四次戰役才攻佔布里斯班,第三次戰役的攻打目標是羅克漢普敦。也就是說,陸戰隊的進軍速度,已經比計劃中最理想的情況都快了一個半月。

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進攻速度過快絕對不是好事,因爲這意味着後勤補給肯定會出問題,而且後方的支援力量也很難全部部署到位,前線部隊過於疲憊,以及對敵人造成的創擊不夠等等。

有趣的是,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傳統進攻戰術的問題,而陸戰隊所採用的新式進攻戰術是否存在這些問題,還是個未知數。

當然,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牧浩洋的擔心有點多餘。

不可否認,當時肯定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支援力量沒有部署到位,從而使陸戰隊獲得的支持降低。最明顯的就是戰術航空兵沒有完成部署,導致陸戰隊的進攻時獲得的空中支援非常有限。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部署到澳大利亞的戰術戰鬥機只有一千二百架,而按照計劃,應該超過兩千架,並且在第四次戰役發起的時候,達到三千架。即便龐躍龍把發動第四次戰役的時間推遲到四月初,部署在前線機場上的戰術戰鬥機也不會超過兩千架,要到四月中旬纔有可能超過兩千架。別忘了,現在的第四次戰役,相當於計劃中的第五次戰役,而發起時間應該在五月份。也就是說,要到五月份,部署到前線的戰術戰鬥機纔會超過三千架,達到計劃標準。

問題是,陸戰隊飛快的推進速度,實際上減輕了戰術航空兵的作戰壓力。

原因很簡單,快速進攻給美澳聯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迫使美澳聯軍在整體上把防線向後撤退,從而打亂了美澳聯軍的防禦部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美澳聯軍不知道中國陸戰隊下次會把戰線推進多遠,因此在部署前線航空兵的時候,只能儘可能的往後方壓,導致戰術航空兵的作戰效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赫里斯甚至認爲中國陸戰隊會在下次進攻的時候把戰線推進到悉尼與堪培拉,即新南威爾士州中南部地區,因此在他的安排下,美澳聯軍的戰術航空兵開始向阿德萊德與塔斯馬尼亞島轉移,而且主要向塔斯馬尼亞島轉移,以免在中國陸戰隊下次進攻中遭到打擊。

要知道,如果中國陸戰隊把戰線推進到堪培拉附近,射程爲四百公里的遠程火炮就能覆蓋整個東南部地區。

由此可見,在美澳聯軍空中力量減弱的情況下,陸戰隊對空中支援的要求也降低了。

事實上,當時只需要確保充足的彈藥供應,讓陸戰隊的遠程炮兵能夠發揮威力,炮火打擊就能勝任百分之九十的火力支援任務。顯然,後勤補給絕對不是問題,陸戰隊還有足夠的野戰機場預製件。

至於牧浩洋擔心的其他問題,實際上都不存在。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爲,如果牧浩洋沒有叫停,而是讓龐躍龍放手去打,澳洲會戰肯定能在五月份結束。

可以說,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甚至可以說,中國軍隊在澳洲取得的重大勝利,足以讓美國在二零五五年就考慮是否應該趁還有可以談判的機會,主動提出進行停戰談判。

要知道,用三個月征服一塊大陸,哪怕是面積最小的大陸,也絕對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能夠在跨海作戰的情況下用三個月攻佔澳洲,那麼在一年或者兩年之後,肯定能在跨洋作戰的情況下用半年最多一年征服北美洲,而美國在此情況下就只能選擇投降。

只是,責任絕對不在牧浩洋身上,因爲當時沒有人知道新的進攻戰術存在哪些問題。

事實上,後來在進軍北美大陸的時候,中國軍隊就吸取了澳洲會戰的經驗教訓,沒再犯同樣的錯誤,爲擊敗美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是在二零五五年初,換了誰在中國戰爭部長的位置上,都會有同樣的擔心。

有趣的是,當時連戚凱威與魏成龍都發出警告,認爲陸戰隊推進得太快了。

當然,在攻佔布里斯班後暫停進攻,也寫在計劃之中,因爲布里斯班是澳洲大陸東北方向上唯一的深水良港,也是離珊瑚海最近的深水良港,還是澳洲大陸東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

也就是說,充分利用布里斯班港,對接下來的進攻有很大的幫助。

別的不說,如果通過海運把物資送到布里斯班,再由運輸機送往前線戰場,運輸效率將比完全依靠空運提高數倍。原因很簡單,縮短空運距離,能夠極大幅度的提高運輸機的運輸效率。

可惜的是,布里斯班港已被美澳聯軍徹底破壞。

當時,美澳聯軍不但把港內的上百艘艦船鑿沉,還把儲備在軍火庫裡的一萬多枚水雷全部用上,一些埋設在港灣裡,一些則埋設在航道上。可以說,布里斯班港已經失去了在戰爭時期使用的價值。直到大戰結束三年,多國部隊才清除掉了美澳聯軍佈下的水雷,使布里斯班港通航。

港口不能使用,並不降低布里斯班的重要性。

雖然美澳聯軍也破壞了布里斯班的交通基礎設施,當時美軍還用沒有用掉的幾千噸炸藥把布里斯班鐵路站炸上了天,留下了一個直徑超過三百米深度超過五十米的巨大彈坑,使修復鐵路幾乎不大可能。但是與清除水雷相比,恢復地面交通容易得多,沒有鐵路站可以重新建一個,鐵路被炸斷了可以修復,即便無法修復也可以改道重建。顯然,美澳聯軍不可能破壞方圓幾百公里的所有鐵路與公路。

結果就是,陸戰隊在布里斯班港附近建了一座臨時港口。

爲了讓臨時港口發揮作用,陸戰隊還用預製件鋪設了幾百公里的道路,連通到附近的三十六座野戰機場,然後動用上萬臺大型載重卡車,把物資由港口送往機場,再由運輸機送往前線。

後來,部署在布里斯班附近的運輸機就多達兩千架。

依託港口,布里斯班很快就成爲了中國陸戰隊在澳洲戰場上最大的物資轉運中心,作戰物資從這裡送出,先由大型電動運輸機送往主要戰場的野戰機場,再由戰術運輸機送往各地的野戰機場,或者直接送到前線部隊手裡。

也就是說,中國陸戰隊以布里斯班爲中心,建立起了覆蓋澳洲大陸東部地區的空運網。

這個龐大的空運網,正是陸戰隊征戰澳洲大陸的支柱。

爲了完成這些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陸戰隊在布里斯班停留了一個月,直到四月中旬才基本上完成了進攻準備。

顯然,這次的準備又超過了實際需要。

結果就是,當中國陸戰隊再次發動進攻的時候,才猛然發現,他們所能維持的推進距離比實際推進距離遠得多。

當然,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新式進攻戰術還處於摸索階段,很多最基本的問題都沒得到解決,前線部隊也在實戰中總結經驗教訓,犯一些低級錯誤並不奇怪,對最終的結果也不會產生影響。重要的是,中國軍隊通過在澳洲戰場上的摸索,正在熟悉新式進攻戰術,而且總結出了大量有用的經驗,也吸取了教訓。

作爲一支成熟的軍隊,在實戰中發展壯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58章 搶先一步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6章 戰略籬笆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46章 大戰略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12章 和平第127章 雷暴第1章 極限第8章 膽識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8章 海航突擊第82章 擔憂第215章 光復第12章 封鎖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83章 一錯再錯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8章 雙輸第117章 高姿態第184章 強攻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5章 導火索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51章 精密計劃第4章 各算各的第92章 怎麼打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3章 關鍵裝備第36章 艦隊司令第44章 開戰在即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15章 宣戰第2章 唯一選擇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8章 擴軍浪潮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38章 技不如人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51章 護身符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72章 對峙第109章 未來第85章 欲擒故縱第91章 戰略突擊第56章 放長線第7章 實幹階段第33章 引流疏導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84章 連環拳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05章 突襲第6章 戰略籬笆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3章 最後反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章 軍事冒險第43章 根源第27章 地面戰爭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24章 伏擊戰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93章 主旋律第266章 門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3章 金狗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10章 保守戰術
第58章 搶先一步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6章 戰略籬笆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46章 大戰略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12章 和平第127章 雷暴第1章 極限第8章 膽識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8章 海航突擊第82章 擔憂第215章 光復第12章 封鎖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83章 一錯再錯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8章 雙輸第117章 高姿態第184章 強攻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5章 導火索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51章 精密計劃第4章 各算各的第92章 怎麼打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73章 關鍵裝備第36章 艦隊司令第44章 開戰在即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15章 宣戰第2章 唯一選擇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8章 擴軍浪潮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38章 技不如人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51章 護身符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72章 對峙第109章 未來第85章 欲擒故縱第91章 戰略突擊第56章 放長線第7章 實幹階段第33章 引流疏導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84章 連環拳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05章 突襲第6章 戰略籬笆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3章 最後反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5章 軍事冒險第43章 根源第27章 地面戰爭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24章 伏擊戰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93章 主旋律第266章 門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23章 金狗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10章 保守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