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戰局逆轉

一場空戰,兩個中隊的二十四架f-22a全被擊落,美軍的感受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損失如此慘重,繼續打,還是鳴金收兵?

此時,戰場上,聯軍的制空力量並不弱。

西線,已經有十二架f-22a進入黃海上空,準備攔截中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

東線,第三個f-22a中隊正在向東朝鮮灣北部機動,準備從戰場東面進入,在咸興以北建立空中防線。

除此之外,至少還有六個中隊的f-15c在戰場附近徘徊。

如果有需要,還能調動執行打擊任務的f-15e,以及韓國空軍的f-15k與f-16k,增強空中攔截能力。

問題是,打下去有結果嗎?

志願軍有備而來,用以前從未使用過的方法,在一次空戰中,僅用數分鐘就擊落了二十四架f-22a,表明志願軍已經找到了對付f-22a的方法。此時投入更多的力量,也很難挽回敗局。

更重要的是,真正能夠立即投入戰鬥的,只有十二架f-22a。

隨着替補的e-3c到達元山附近,聯軍指揮官立即發現,志願軍投入的空中力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在鴨綠江南面,除了那些正在減少的無人駕駛戰鬥機,只有二十多架j-11b與j-10。

這些戰鬥機沒有向南突擊,而是在江界附近徘徊。

顯然,它們是制空戰鬥機,不是攻擊機。

志願軍沒有打算攻擊兩棲突擊艦隊?

聯軍指揮官有點不敢相信,畢竟如此大規模的反擊行動,不可能只爲了取得一場空戰的勝利。

懷疑歸懷疑,詭異的戰場情況,讓聯軍指揮官不敢輕舉妄動。

讓f-22a中隊放慢速度,暫時不要與敵機‘交’火後,聯軍指揮官給兩個f-15c中隊下達了作戰命令。

不管志願軍想做什麼,首先把志願軍的戰鬥機趕走。

既然f-22a不是不可戰勝的,那麼用即將達到服役期限的f-15c去奪取制空權,纔是正確選擇。

再說了,e-3c已經返回,f-15c能得到預警機支持。

與第一場空戰不同,j-11b與j-10跟f-15c的較量沒有太多懸念,雙方都得到了預警機的全力支持。

只是,這場空戰並沒進入白熱化狀態。

雙方在相距六十公里的時候,先後發‘射’了中程空對空導彈,然後在四十公里處進行機動規避。

隊形打散後,志願軍的戰鬥機沒有繼續‘逼’近,而是迅速轉向返航。

f-15c的任務是驅逐敵機,而不是擊落敵機。在j-11b與j-10靠近鴨綠江,進入中國軍隊遠程防空導彈的掩護區域後,美軍主動放棄追擊。

隨後,在黃海上空高速突擊的中國戰鬥機也迅速撤退了。

直到半個小時後,東西戰線上的兩架e-3c均確認朝鮮上空沒有志願軍的戰鬥機,聯軍指揮官纔不得不相信,志願軍的反擊行動結束了。

這場戰鬥,來得快,去得也快,可是留下的問題卻要等到很久以後才能解決。

雖然幾個小時後,聯軍司令部就在提‘交’的戰鬥報告中明確提到,志願軍增強了電磁打擊的使用力度與範圍,電磁武器對聯軍作戰系統構成了致命威脅,而且在戰鬥中,志願軍掌握了探測f-22a的方法,具備了在視距外擊落f-22a的能力,聯軍的制空權受到挑戰,也許會在下次戰役中遭受更加巨大的損失,但是數天後,美軍才找出f-22a被擊落的原因,而且直到戰爭結束,換回被俘飛行員之後才確認,志願軍利用了聯軍的敵我識別器,用被動引導方式擊落了f-22a。

這些都是後話,這場空戰造成的影響,足以改變整個戰局。

連f-22a都無法讓聯軍獲得絕對制空權,甚至無法在重大戰役中獲得壓倒‘性’的空中優勢,還有什麼辦法能夠使聯軍掌握制空權,使聯軍的地面部隊不會受到空中打擊,使聯軍繼續掌握主動權?

技術兵器無法解決問題,聯軍只能在戰術上下功夫。

空戰結束不到半個小時,聯軍司令部就對防空部署做出重大調整,將空優區域縮小到北緯三十九度線以南,不再以咄咄‘逼’人的態勢把志願軍空軍壓在本土上空。隨後,聯軍在三八線與東西朝鮮灣設立了五處預警機巡邏空域,將直接支援作戰行動的預警機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並且在後方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處,設置了三處預警機巡邏待命區域,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至少三架預警機能夠及時補充前線損失。

與空中的防空部署不一樣,聯軍的地面防空部署更加‘激’進。

除了繼續增加thaad與“愛國者”系統的數量之外,聯軍還把防空陣地的部署範圍向前延伸五十公里,確保防空部隊爲前線作戰部隊提供直接掩護。因爲美軍本來就不太看重地面防空系統,也沒有多少儲備,所以增派的防空部隊以韓軍爲主,爲此還從大首爾地區‘抽’調了十多個防空營。

這些部署調整,不可逆轉的改變了戰場勢態。

沒有掌握制空權,聯軍的地面進攻無從談起。雖然仍然有不少韓軍將領堅持認爲,即便沒有空中支援,依靠韓軍的裝甲部隊與機械化炮兵部隊,仍然能夠撕開人民軍的防線,繼續向北推進,趕在志願軍地面部隊入朝之前佔領整個朝鮮,在鴨綠江江畔與志願軍進行停戰談判,但是已經有很多理智的韓軍將領認識到,聯軍已經錯過了打到鴨綠江的最後機會,及時由進攻轉爲防禦纔是明智之舉。

與韓軍相比,美軍更加相信,接下來的戰鬥將以防禦爲主。

九月五日夜間,阿倫上將就以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向前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全體轉爲防禦部署。

只是,部隊要轉變作戰方式,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從戰術上講,進攻與防禦存在天壤之別,特別是在以裝甲力量爲主的地面戰爭中。

比如,在進攻中,裝甲集羣得靠前部署,機械化步兵與機械化炮兵伴隨左右,把突擊力量集中在一點上,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在敵人的防線上打開突破口,發起縱深突擊後,由後面的預備隊擴大突破口。在防禦中,部署則完全相反,由步兵守衛戰線,裝甲集羣放在戰線後方的淺縱深處,充當機動預備隊,機械化炮兵則擺在離戰線二十到三十公里處,爲防禦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轉變作戰態勢,就得全面調整部署。

這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

以聯軍的調動指揮能力,特別是韓國軍隊,聯軍至少需要五天才能從進攻態勢轉爲防禦部署。

在此期間,聯軍既缺乏進攻能力,又缺少足夠堅固的防線。

對志願軍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賜良機。

雖然黃峙博沒有向任何人提起他的總體戰術思想,連陸風烈都不知道他打算怎麼打,但是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在地面部隊入朝之前,黃峙博不惜代價的在空中與海洋戰場上發起反擊,就是爲了給地面部隊爭取一個最爲有利的契入點,或者說是發動地面戰爭的最佳時機。

五天的防禦空白,足夠黃峙博大展拳腳了。

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僅有黃峙博,還有聯軍總司令阿倫。

即便不考慮美軍在轉變態勢時遇到的麻煩,也得考慮韓國軍隊製造的麻煩。如果志願軍打算趁機發動地面反擊,那麼理想突破口不會是美軍守衛的防線,而是韓軍的戰線,特別是在朝鮮東北部地區。

要想堵住戰線上的漏‘洞’,絕對不能指望韓國軍隊。

從戰術上看,用美軍替換韓軍肯定不現實。除了時間上的問題,還得考慮美軍在地面戰爭中承受的傷亡。此外,絕對不能忽視防禦作戰的最基本法則,即保持大縱深,把主力部隊放在戰線後面,而不是擺在防線上。

阿倫是陸軍上將,自然清楚該怎麼打防禦戰。

按照他的部署,於次日到達元山的第二陸戰師沒有北上替換第一陸戰師,而是在開赴咸興之後,就地展開部署第二道防線,並且把裝甲力量集中到一起,充當第一陸戰師的戰役預備隊。

西線戰場上,阿倫也採用了類似的部署方式。

第三步兵師開赴戰場的時間由九月十日提前到九月七日,在平壤駐防,負責守衛第二步兵師的補給線,並且‘抽’調部分兵力,填補韓軍第九裝甲師防線上的漏‘洞’,對整條防線起到支撐作用。第四步兵師的駐地由海州改爲順川,只是部署區域在第二步兵師後方,主要任務是守衛從順川到元山的鐵路線,填補東西兩條戰線中央的缺口。第七步兵師將在九月十日之前到達開城,充當西線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

這番部署中,第四步兵師的角‘色’最爲關鍵。

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一次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在推進到鴨綠江南岸後,僅僅三次戰役就被志願軍趕回三八線,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聯合國軍的戰線拉得太開,東西兩路進攻部隊之間存在寬達一百多公里的防禦缺口,讓志願軍抓住了反擊機會。如果不是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運力量,第一陸戰師很有可能在咸興被志願軍全殲。

犯過一次錯誤,絕對不能再犯一次同樣的錯誤!

第268章 光速第1章 千錘百煉第5章 泰山北斗第116章 敗不餒第75章 預演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41章 入朝第20章 別無選擇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3章 把握機會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94章 誘餌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5章 戰略方向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38章 警鐘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71章 新理論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7章 地面戰爭第86章 精心部署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8章 膽識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章 不怕死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14章 向前看第8章 經濟賬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81章 屏障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7章 針鋒相對第7章 不測風雲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16章 敗不餒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50章 匿蹤突擊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3章 拉幫結派第116章 敗不餒第257章 切入點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84章 強攻第2章 鬥爭第39章 救援行動第31章 返航第48章 突發奇想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47章 搶先攻擊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0章 惹是生非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1章 動員第50章 匿蹤突擊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8章 多此一舉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56章 難題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3章 把握機會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8章 坦克戰第66章 入朝方略第81章 同盟集團第63章 誤打誤撞第1章 極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3章 門檻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9章 火線第21章 慘敗第84章 轟炸機登場
第268章 光速第1章 千錘百煉第5章 泰山北斗第116章 敗不餒第75章 預演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41章 入朝第20章 別無選擇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3章 把握機會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94章 誘餌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5章 戰略方向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38章 警鐘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71章 新理論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7章 地面戰爭第86章 精心部署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8章 膽識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章 不怕死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114章 向前看第8章 經濟賬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81章 屏障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7章 針鋒相對第7章 不測風雲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16章 敗不餒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50章 匿蹤突擊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3章 拉幫結派第116章 敗不餒第257章 切入點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84章 強攻第2章 鬥爭第39章 救援行動第31章 返航第48章 突發奇想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47章 搶先攻擊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0章 惹是生非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1章 動員第50章 匿蹤突擊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8章 多此一舉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56章 難題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3章 把握機會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8章 坦克戰第66章 入朝方略第81章 同盟集團第63章 誤打誤撞第1章 極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3章 門檻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9章 火線第21章 慘敗第84章 轟炸機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