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

救子心切的王美人越來越難對付,楊奉每次回宮的時候都要躲躲藏藏,就是不肯去見太后,他沒辦法向王美人解釋自己的計劃,更無法做出任何保證。

他不能向一位悲傷、憤怒、急切的母親說:真正需要保護的是大楚,而不是皇帝本人。

事實上,他不能向任何人說出這種話,大臣們對此倒是心照不宣,能與中掌璽配合無間。

楊奉凌晨時回到宮裡的住處,他畢竟不能對皇宮置之不理,得處理一些事務,這回他接到的不是太后懿旨,而是皇后的邀請。

楊奉嘆息一聲,只好去見皇后,在他眼裡,皇后比王美人通情達理一些。

崔小君沒想到皇帝的苦難還未結束,這些天來悄悄哭幹了淚水,見到楊奉之後已經哭不出來,只能下跪乞求。

楊奉急忙側身讓開,也跪在地上,砰砰磕頭,不敢受此大禮。

皇后在侍女的攙扶下起身,楊奉一直跪在地上。

“楊公……”崔小君心中有千言萬語,不知該怎麼說,又不能不說,“陛下究竟爲什麼要受此苦難?”

“大楚萬幸,受此苦難的是當今聖上,大楚諸多皇帝當中,大概只有太祖與陛下能承受得起。”

如果是王美人聽到這種話,立刻就會勃然大怒,皇后卻擠出微笑,將楊奉的話當成一種真誠的稱讚,“嗯,只有陛下能承受得起,可是……楊公真的在救陛下嗎?”

楊奉磕頭道:“盡我所能,不敢稍有懈怠,只是愚笨無能,迄今尚未解除晉城之圍。”

崔小君沉默了一會,內心深處,她覺得楊奉與朝中大臣的做法沒有錯,可被圍的畢竟是皇帝,是她所深愛的人,她做不到鎮定自若,“聽說大單于接受和談條件,願意解除包圍,只要……”

“只要大楚放棄大片領土,並且恢復故齊國。”

大單于提出的條件不少,這兩條最爲致命。

崔小君糾結地說:“如果能換得陛下安全返京,這一切也是值得的吧?”

楊奉擡起頭,沒有起身,但是神情變得嚴肅起來,“關鍵就在這裡,陛下不會回來。”

“嗯?大單于不會放人嗎?”

“大單于若是覺得安全,有可能解圍,是陛下自己不願回來。”

皇后沉默。

楊奉不是跟隨皇帝時間最多的人,卻是最爲了解皇帝的人,繼續道:“陛下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傀儡,對此深惡痛絕,而大單于所要的正是一個傀儡,還得是自覺自願的傀儡,陛下絕難接受。即便朝中大臣同意匈奴人的一切條件,最後還是要送到晉城,由陛下准許,我知道陛下不會同意。”

崔小君終於哭出來,哭了一會,從侍女手裡接過巾帕,輕輕擦去眼淚,莊重地問:“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嗎?”

“當今之計,唯有讓大單于‘珍惜’陛下,並因此降低和談條件,或許能讓陛下妥協。”

“所以楊公封武帝曾孫爲侯,接下來還要封王,對吧?”

這麼大的事情,是沒法向宮裡隱瞞的,楊奉只能磕頭。

“我明白,如果京城又有一位大楚皇帝,大單于會感到緊張,覺得還是抓緊時間與陛下談判更合乎匈奴人的利益。”

“皇后明鑑。”

“可大單于的心事誰也猜不透,他若是覺得陛下再無用處,乾脆……乾脆魚死網破呢?”

楊奉還是隻能磕頭,在他與大臣中間,有一個誰也不肯宣之於口的最終計劃,如果匈奴人無動於衷,也不肯降低和談條件,則皇帝返京基本無望,他們就只能擁立新君,即使這位新君並不合格,也比天下無主的狀態要強。

崔小君黯然坐下,王美人說得沒錯,除了她們兩人,這世上再沒有第三個人全心全意地想要皇帝平安返京,可她又覺得其他人的做法或許並沒有大錯。

“陛下視楊公爲師,將整個京城、皇宮與朝廷都託付於楊公……”

“請皇后相信,我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可是不得不如此,即使成爲千古罪人——罪過也在楊某一人身上。”

崔小君一會想要發怒,一會想要痛哭,一會想要哀求,最終她平淡地說:“楊公需要我做什麼?”

“安慰陛下的母親,請她不要……算了,只需安慰就可以。”

崔小君點點頭,知道這個任務一點也不容易,王美人已經到了瘋狂的邊緣,皇后的冷靜很可能被視爲不忠,“楊公……想過以後嗎?”

楊奉微微一愣,隨後明白過來,如果皇帝回不來,對他反而是件好事,新君登基,必然依仗於他,王美人再沒有成爲太后的可能,縱然心懷仇恨,也無濟於事。

最麻煩的是皇帝平安歸來,王美人受封爲第二位太后,真正掌握權勢,她大概不會輕易原諒楊奉等人的行爲。

“爲臣者不愛其軀,楊某無憾。”

皇后沒再說什麼,楊奉告退,處理了幾件公務,終於下定決心,清晨時分與大臣商議,以太后的名義冊封武帝曾孫爲齊王,太后之印一直在他手裡,事情倒也方便。

消息立刻向關東傳送,所到之處,無不震動,大楚臣民這回真的相信京城將要擁立新君,各地官員與勳貴紛紛派人回京打探消息,準備與新興的外威之家建立聯繫。

洛陽醜王發現監督放糧越來越難,沒有皇帝做靠山,“醜王”兩字的份量大打折扣,但他沒有放棄,河南尹與商戶不肯出錢出力,他就利用自己的名聲東挪西借,總之要將事情順利進行下去。

關於皇帝的安危,他對任何人都隻字不提。

聽說新齊王獲封之後,國子監博士瞿子晰長嘆一聲,對洛陽的弟子們說:“百官各司其職,有人救駕,也得有人盡忠,陛下受困以來,只聽說將士奮不顧身,未有文人赴湯蹈火,瞿某無能,做不到力挽狂瀾,唯有親赴晉城,與陛下共患難。”

當日午時,瞿子晰上路,十七名弟子不請而隨,說是送行,卻一直沒有回頭。

消息繼續向東,傳到齊國,叛軍終於明白自己被騙了,他們手中的英王根本不可能繼位,於是大張旗鼓北上,要與匈奴人夾攻楚軍。

崔宏得到消息之後不由得大怒,以爲崔家又要失去皇后的身份。

柴悅與中書舍人趙若素前來相勸,費盡口舌,讓崔宏明白,認真地與匈奴人打一仗纔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此戰若勝,晉城或許還有轉機,即使事發萬一,京城不得不立新君,獲勝的大將軍也會擁有更大的權力。

坐困晉城的韓孺子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他送走了吏部尚書馮舉,將守城之責交給樊撞山與蔡興海,發現自己再也無事可做,他已經用上所有手段,就看大單于是否接招、如何接招。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他恢復了最初的鎮定,又能看得進去書中的內容,他單獨招來琴師張煮鶴,命他撫琴,或激昂,或悲涼,或超然,或孤傲,琴曲越動情,他反而越平靜。

他甚至恢復了練功,對孟娥說:“不爲別的功效,只憑它能提振精神,內功就值得修煉。”

孟娥比以往更沉默,教得也更認真。

“瞧,你想學帝王之術,看到的卻是帝王之困。”

“我在這些天學到的東西比任何時候都多。”孟娥一點也不後悔,甚至暗暗感到慶幸,自己及時逃出了臨淄,否則的話,她現在就只能在千里之外懸念晉城了。

“如果城破,你要想辦法逃出去。”離大單于的通牒日期只剩一天,韓孺子覺得自己必須對一些事情做出安排。

孟娥疑惑地看向皇帝,她從未想過要獨自逃生。

韓孺子嘆息道:“家事難斷,如果我平安返京,需要保護的人是皇后,如果我不能,需要保護的就是我母親了,她很堅強,也不會受到迫害,我只希望你能替我轉告母親,我在晉城死而無憾,請她不要太傷心,更不要記恨任何人,這是我的選擇,與他人無關。”

孟娥想了一會,點點頭,隔了好一會,她低聲道:“我未必逃得出去。”

韓孺子微微一笑,這種時候,他沒有什麼可強求的。

天亮之後,韓孺子主持朝會,時間不長,羣官也沒多少事情可說,完畢之後,韓孺子起身,命太監端來酒水,分給每一個人,然後道:“諸君共飲此杯,能與諸君共守晉城,朕不虛此行。”

不分文臣武將,所有人都穿上盔甲,沒人跪下磕頭,也沒人失聲痛哭,大家舉杯共飲,然後退出王府,各去自己的位置。

韓孺子巡城一圈,所過之處,山呼萬歲,晉城男子勝兵者都已登城守衛,勉強湊夠了八千人,兵甲不夠,許多人只能赤手空拳,但是準備好了石塊、鐵球,也能一戰。

回到王府,韓孺子向隨行的太監、侍衛等人敬酒,受皇帝和全城氣氛的影響,沒有太監敢哭。

韓孺子對崔騰說:“朕將琴師張琴言賜與你,希望你不要覺得太晚。”

崔騰已經跟着皇帝喝了幾杯酒,豪情萬丈,說:“不晚,**一度,價值萬金,我崔騰早就沒有遺憾,剩下的就都交給陛下了。”

韓孺子笑着搖搖頭,對東海王說:“你有何心願?”

“我沒有心願,只有遺憾。”

“什麼遺憾?”

“沒能向我母親告別。”

崔太妃亡於宮中,與兒子多日未見,最後時刻,東海王只在意這件事,對譚家,他沒有什麼可說。

韓孺子輕聲嘆息,他也沒向自己的母親告別,東海王笑道:“不過我沒什麼可着急的,反正總能再見到她。”

皇帝和身邊的所有人也都換上盔甲,登上南城,在城頭與將士們一塊吃午飯,所有旗幟都被拿出來,密密麻麻,幾乎繞城牆一圈。

城外,大批匈奴騎兵聚集在攻城器附近,只等天黑,只待令下,他們就將發起最後一次攻城。全本小說網

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八十一章 拜訪者第六章 衣帶詔第四百一十一章 太監的算計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潮洶涌第一百零二章 勳貴的玩法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四百章 爲友報仇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七十三章 紙上談兵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皇帝的信任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狀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三百一十九章 飢渴交加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通知第六十章 宮門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囑託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利之年第三百九十三章 背後的將軍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一百二十章 絕路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二百二十八章 宰相要負責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五百四十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四十章 回信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八十二章 楊奉的過去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
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百四十章 絕不能退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八十一章 拜訪者第六章 衣帶詔第四百一十一章 太監的算計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一百七十七章 暗潮洶涌第一百零二章 勳貴的玩法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四百章 爲友報仇第三百四十六章 坐困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七十三章 紙上談兵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皇帝的信任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狀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祭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三百一十九章 飢渴交加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通知第六十章 宮門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八十六章 皇太妃的囑託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利之年第三百九十三章 背後的將軍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一百二十章 絕路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二百二十八章 宰相要負責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五百四十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四十章 回信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五百三十五章 招降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八十二章 楊奉的過去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