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高邑侯

“固然可以發文申飭,暫時引導世人議論,可若是事後證明確有此事,又當如何解釋?”

曹操雖然臉皮夠厚心夠黑,但董昭說出的話仍讓他十分在意。

畢竟朝堂之上還是很有一批失意者,時不時盯着自己,若是自己授意斥責,最後被證明是造假,豈不是又要成爲他們攻訐自己的理由?

董昭素以謀劃精妙著稱,曹操對其的信任不下二荀之下,便虛心問道:“公仁所言甚是,依你之見,該當如何應對?”

董昭彷彿早就胸有定計,答道:“在下以爲如何應對此事,還當看清楚袁大將軍明發表章爲顏立善請功的用意。”

此言一出,曹操眼睛一亮,追問道:“公仁試爲說之。”

董昭侃侃而談道:“在下觀袁大將軍行事,素來不理會朝廷自斷自決,便如其拜顏立善爲度遼將軍之事,何曾請示過朝廷?

故而其此番上表,恐怕不僅僅是想要告訴朝廷,也是告訴天下人,他袁大將軍對有功將士不薄。

且按表章所言,顏立善如今爲度遼將軍,領常山國相,在河內之內已是位隆功高,賞無可賞,若不許以封侯,難不成真給他個幽州牧,冀州牧噹噹?

以顏良如今的實力與功勳,定然早就受袁氏父子忌憚,忙着打壓還來不及,爲何還要如此高調地爲他請功?

想必是不願結怨於他,而是想通過明公之手來拒絕,使得顏立善怨恨明公也!

至於明公所署鮮于將軍、閻校尉在幽州的種種作爲,不過是表章順便提及,以壞明公之聲譽,若非爲了解決如何封賞顏立善之事,河北當不會專門爲之。”

董昭不愧是在袁紹手下任事多年的心腹之臣,一針見血地指出表章中隱藏的重點,而剛纔衆人討論了半天的鮮于輔、閻柔之事,在他的分析中倒成了無足輕重的枝節。

衆人好似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對董昭的智斷不免欽佩有加。

曹操讚道:“公仁不愧在袁本初門下行走多年,對其心思揣摩得淋漓盡致,若非公仁提醒,我險些未能察覺他的用心。”

荀攸也讚道:“此番分析鞭辟入裡,若論對袁大將軍的瞭解,我等終不如魏郡君也。”

董昭在入朝後先後擔任議郎、符節令、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其中冀州牧、徐州牧和魏郡太守雖都是虛領,但可見曹操對其信重,荀攸也對董昭尊稱爲魏郡君。

董昭謙遜道:“在下不過在河北待的時間略久,略能體察河北諸人的心思罷了。”

曹操拊掌笑道:“吾有公仁輔弼,何懼本初哉,想必公仁心中早有定計,快快爲我說來。”

董昭環視一圈衆人,說道:“吾方纔進言時,觀諸君多現思索之貌,唯都亭侯抿嘴微笑,想必都亭侯早有洞察,明公何不問之?”

董昭所說的都亭侯正是領冀州牧、參司空軍事賈詡賈文和。

賈詡隨張繡一起歸附曹操後,曹操深知張繡不足懼,唯賈詡智計百出,故而高官顯爵賞之,但不任實職,所授冀州牧都是虛領,把他待在身邊出謀劃策。

賈詡來到曹操幕下後,知道自己以降將身份,又曾在宛城之戰輔佐張繡幹掉了曹操的愛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親衛典韋,有諸多人心存怨尤,故而謹言慎行,輕易不表顯山露水。

被董昭當面激將,賈詡微覺意外,但也絲毫不慌,答道:“在下的確有些小想法,卻不知與魏郡君是否相合。”

曹操知道這二人都是智謀多端之士,也想聽聽二人的意見是否相合,便道:“二君不急說,不妨寫於簡上,再兩相印證,豈不是好?”

董昭心中本就存了一些比較之意,便笑道:“便如明公所言。”

賈詡只是微微點頭表示認可。

侍者很快就爲二人送上筆墨書簡,二人揮毫而書很快寫就。

曹操也不待侍者轉呈,親自走下主座,來到二人面前。

當二人把竹簡同時翻開後,董昭、賈詡以及曹操三人俱都微微一愣,然後放聲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哈,好,好!”

衆臣僚見狀也是忍不住好奇心,紛紛湊上前來觀看。

看過之後,衆人俱都是若有所思嘖嘖稱奇,繼而拊掌稱妙!

只見董昭的書簡上寫着“賞以顯爵,巧施離間。”

而賈詡的書簡上則更簡單,一共就寫了兩個字“麴義”。

衆人品評之後,察覺出二者其實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那便是反其道而行之,袁紹以爲曹操必不可能答應請求,那就答應之,讓袁紹轉移禍水的目的失效,且還要推一把,把顏良推上更高的位置,讓他更受袁紹忌憚,起到離間二人的目的。

若是能如賈詡所言,讓袁紹對顏良的忌憚越發深重,像當年對待麴義一樣一殺了之,那就等於讓他自斷一臂。

董昭原以爲自己對河北衆人瞭解很深,方纔能看清楚事物的本相,不免頗爲自詡。

沒想到一直不發一言的賈詡竟然與自己所見略同,而賈詡似乎連河北都沒去過,也不認得麴義、顏良,就能一針見血地洞察此事,實在有些高深莫測。

他看向賈詡,賈詡這時候也看向了他,並向他露出了個頗爲和煦的微笑。

饒是董昭素來對自己的智謀自負,也不免在這一刻生出了賈文和此人深不可測之感。

曹操在暢快地大笑一番後,說道:“有董、賈二君輔弼,袁本初區區小計,頃刻可破。

顏立善奮戰有功,不止是此次平滅幽州之亂,就是先前剿滅黑山賊患,可謂勞苦功高,自當厚厚封賞,不封侯無以賞功。

不僅要封侯,還要善擇其封地,諸君以爲,將其封在何處爲好?”

曹操的臉皮那可不是一般般的厚,只要想到能夠噁心袁紹,離間他與顏良的關係,區區鮮于輔和閻柔之敗早就不被他放在心上。

被世人詬病幾句又如何,只要能夠打擊敵人,不妨從其所願,許之以高官顯爵。

當初他被拜爲大將軍,同時提議拜袁紹爲太尉,袁紹以爲位在曹操之下,十分不快,拒而不受。

曹操就十分自覺地辭任大將軍,轉拜袁紹爲大將軍,自己只當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對於曹操而言,什麼虛名都是假的,實際能掌握在手中的權利纔是最重要的。

荀攸道:“顏立善如今爲常山國相,常山國治在元氏,不妨封其爲元氏侯。”

滿寵則道:“依我看,不妨封其爲汝陽侯,必可使袁本初因而生恨。”

荀攸提議的元氏侯,乃是表示讓顏良引領一郡之地。

而滿寵的提議更爲毒辣,汝陽是袁紹的老家,封顏良爲汝陽侯,簡直是打袁紹的臉。

曹操想了一想二者的提議都還不錯,不過都稱不上絕佳,便問道:“公仁久在冀州,可有所提議?”

董昭道:“昔日公孫瓚據有幽州,得封薊侯,袁本初據有冀州,得封鄴侯,吾以爲,可封顏良高邑侯。”

曹操一聽果然眼前大亮,高邑雖然如今只是常山國轄下的一個縣,但之前一直是冀州刺史的駐地,也就是俗稱的州治。

直到袁紹掌握冀州後,才把治所移到離雒陽更近的鄴城。

不過在大漢官方的記載中,仍把高邑視作冀州刺史治所所在地。

若是如董昭所言,封顏良爲高邑侯,很容易向世人,向袁紹傳遞一個假象,那便是顏良已經達到了昔日公孫瓚的高度,才得以封侯在州治。

而袁紹封在冀州新治所,顏良封在冀州舊治所,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曹操只是略一轉念便明白了此中妙處,拊掌大讚道:“公仁此計甚妙,就封顏立善爲高邑侯,食邑二千戶。

對了,顏立善的常山國相、度遼將軍沒有朝廷文書印綬,名不正言不順,此番索性正式封拜,並明文讓其都督沿邊諸郡軍事。

既然袁本初想借我之手,那就索性大氣一些,多借他一些吧!

哈哈哈哈哈!”

曹操既然下了決斷,衆臣僚都大呼英明,一時間堂內諛詞大作,讓曹操極爲得意。

曹操道:“光是如此,還不足以顯得朝廷對顏立善的重視,當選派使者,親往常山行封拜之禮,以示親近。”

荀攸道:“自當如此,此舉必可使袁大將軍對顏立善更爲猜忌。”

曹操問道:“諸君以爲,當選派何人前往?務必要挑一個能言善道之士,好好與顏立善剖析利害。”

董昭道:“在下倒是願意爲明公分憂,不過若在下前往,恐見不到顏立善就被袁本初截下。”

曹操點頭道:“公仁在冀州久有大名,自不可輕赴險地。”

今天一直頗爲低沉的郭嘉突然道:“在下願往。”

在白馬、在烏巢、在官渡、在幽州,郭嘉多番出謀劃策,但都被顏良所破,從心裡他是相當不服氣的,故而想親往常山,去見識見識這個令他多次受沮的顏良是何等人物。

不過曹操搖搖頭道:“奉孝早有大名,且身體不便,不是出使的好人選。”

曹操的擔心不無道理,如董昭、郭嘉這般有名的人物前去,指不定就被袁紹扣押下來,非但不能見到顏良完成任務,還可能失去一個重要謀士。

同理,荀攸、賈詡、滿寵這些人身居高位,大名遠揚,也都不可能出使。

這時候在座資歷最淺的劉曄出列道:“在下不才,願爲明公分憂。”

曹操看到劉曄後眼前一亮,劉曄剛剛加入曹操幕下,又是揚州人,雖然在揚州頗有些名聲,但在許都之內不顯山不露水,更絕無可能爲河北衆人所知,且此人智謀出色,能言善道,乃是極佳的人選。

曹操當場拍板道:“好!便由子揚前往。文若,你看子揚當以何職出使。”

荀彧略一思忖就答道:“署議郎之職可也。”

曹操點頭道:“子揚此番出使,當使顏立善稍解與老夫之間的誤會,併爲其剖析其所面臨的不利處境。若能說動其棄袁而投效朝廷,朝廷必不會計較前嫌,對其不吝高官顯爵之賞,高邑侯度遼將軍只是等閒,以冀州一州之地託付、甚至入朝爲公卿也無不可。”

劉曄本只是司空府下普通一掾屬,此番因爲出使而得拜議郎,簡直是喜出望外。

要知道議郎雖然只是六百石,但通常是朝廷大員的暫居閒置,很多二千石郡國守相入朝後都曾經擔任過議郎,且從此位置到擔任二千石只是一步之遙。

劉曄在心中爲自己的決定而覺得慶幸,略顯激動地答道:“在下必不負明公所託,努力完成任務,離間河北,助明公混一宇內,抵定中原。”

曹操上前一步,輕輕拍了拍劉曄的肩膀道:“子揚若能離間袁顏使其反目,日後平定河北,當爲首功,勉之!勉之!”

在司空府內議定之事,到了朝堂上只不過走走形式罷了。

袁紹的這封表章到達許都已經有多日,之前在朝堂上多有議論,衆說紛紜莫能決斷。

但有了曹操的授意,朝堂上的議論風向立刻爲之一變,不在糾結於鮮于輔、閻柔是否勾結外族侵害漢朝郡縣,而是承認了顏良平亂有功,該當賞賜。

當魏郡太守董昭念出了擬定好的條陳時,朝堂羣臣俱都譁然,便是坐在御座上日常打瞌睡只會念“可”、“准奏”的小皇帝劉協都瞪起眼睛,彷彿有些難以置信。

“着拜度遼將軍,封高邑侯,食邑兩千戶,領常山相,都督幽、並二州沿邊諸郡軍事。”

這麼一大串名頭,要爵位有爵位,要領地有領地,要官職有官職,要實權有實權,着實令人瞠目結舌。

朝堂諸公皆知董昭是助天子都許的功臣,且還是曹操得以掌控朝權的頭號舔狗。

如今董昭如此說了,無疑是一個風向標,代表了曹司空的意見。

一些機靈鬼們便紛紛站出來附和稱是,偶有零星反對意見,也淹沒在衆人的論調之中。

當所有大臣意見統一後,小皇帝便也如平時一般,說出了那個熟極如流的字。

“可!”

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488章 不過爾爾第514章 泉州牢不可破第200章 痛斥郭圖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197章 官渡落幕第333章 讀書牧羊兒第48章 攻城還是追逃?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43章 各顯身手第38章 城門告破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535章 鮮于輔之死第427章 誘餌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332章 攻心爲上第242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06章 遊說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209章 常山國相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478章 輕騎猛進第411章 今之細柳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465章 上艾閱兵第450章 觀其言而察其行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510章 自家子侄第91章 與君共勉第581章 “刺”客?第375章 催戰第541章 補刀補成主坦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484章 軻比能第340章 烈女殉節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482章 一鍋端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442章 殺賊建功,正其時也!第452章 襄陽送別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360章 劉皇伯第576章 不裝了我攤牌啦第316章 正面強攻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319章 送羊入虎口第91章 與君共勉第64章 誰在設謀害我?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401章 變生肘腋第217章 殺賊!保家!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22章 樂極生悲第487章 合兵攻城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187章 張郃的擔憂第410章 誘之以利第419章 趙國郡兵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571章 一出好戲第480章 分酒第46章 出乎意料的一擊第43章 各顯身手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57章 大練兵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234章 王女劉綾第417章 幷州羣臣第589章 司馬懿入轂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24章 登樓遠望第256章 黑山的復仇第81章 爲民做主第158章 奉孝獻策第421章 父子交心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13章 隗冉的心思
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488章 不過爾爾第514章 泉州牢不可破第200章 痛斥郭圖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197章 官渡落幕第333章 讀書牧羊兒第48章 攻城還是追逃?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43章 各顯身手第38章 城門告破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136章 我爲刀俎,彼爲魚肉第12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下)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535章 鮮于輔之死第427章 誘餌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332章 攻心爲上第242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06章 遊說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209章 常山國相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478章 輕騎猛進第411章 今之細柳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465章 上艾閱兵第450章 觀其言而察其行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510章 自家子侄第91章 與君共勉第581章 “刺”客?第375章 催戰第541章 補刀補成主坦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484章 軻比能第340章 烈女殉節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201章 何去何從第482章 一鍋端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442章 殺賊建功,正其時也!第452章 襄陽送別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360章 劉皇伯第576章 不裝了我攤牌啦第316章 正面強攻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319章 送羊入虎口第91章 與君共勉第64章 誰在設謀害我?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401章 變生肘腋第217章 殺賊!保家!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22章 樂極生悲第487章 合兵攻城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187章 張郃的擔憂第410章 誘之以利第419章 趙國郡兵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571章 一出好戲第480章 分酒第46章 出乎意料的一擊第43章 各顯身手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57章 大練兵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234章 王女劉綾第417章 幷州羣臣第589章 司馬懿入轂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24章 登樓遠望第256章 黑山的復仇第81章 爲民做主第158章 奉孝獻策第421章 父子交心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13章 隗冉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