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

天寶七年的上元節過後,藏在疏勒鎮暗中謀劃商路的戴望給李嗣業寫來一封長信,信中講述了去年的成果。戴望親自組織了幾個人去了印度,瞭解了商路上已知的一些困難。

胡椒的生長地多在曲女城附近,並且是野生的多,種植的少,寫到這裡戴望在信中表示恆河流域土地肥沃,一馬平川,各種香料植物繁多,物博多到讓人嫉妒的地步。大唐幾乎所有的香料都來自於這裡,人們只需要到森林裡採摘即可,根本不需要種植。

如此物產富裕的地方,然而卻四分五裂,他們要到達曲女城,途中要穿過拉利塔迭多統治的克什米爾部分地區,還有另外兩個小國,而終點曲女城的統治者是耶薩婆曼,他所佔據的地盤也只是曲女城的周邊而已。

戴六郎善於思考,他所見的印度土地都非常平坦,即使山峰也平緩得像弧線,沒有什麼地理分界線,更沒有長江天險和橫斷山脈,但是這資源豐富廣大的平原上卻四分五裂,有多達幾十上百個城邦。

這種情況讓戴六郎深思不解,印度的地形遠比大唐平坦,這裡的物產也遠比大唐豐富,爲什麼這裡沒有產生一個長期統一的國度。什麼阿育王,孔雀王幾乎只能輝煌一代,身死後立刻四分五裂。

戴望要是能弄明白這個道理,他就可以被稱爲聖人或哲學家了。李嗣業也回答不出他個所以然,只知道這應該是地理,文化多方面綜合因素,也許是印度的土地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太過充沛?壞境好到不需要動員太多人進行大工程?所以也就沒有必要發展成爲一個整體了。

途經的國家越多,戴望所花費的錢財和努力越多,他就像當年的高僧一般,在大地上游走了四個國家,分別求見了這些國主,把珍貴的絲綢和紙張當做禮物送了出去。國王們也很高興,允許他在國土範圍內經商居住和修建據點,而且還封給了他貴族的頭銜,方便他在國土境內行動。

特別是曲女城的國王耶薩婆曼,戴六郎在這位國主身上花費的力氣更大,兩次帶來絲綢,紙張,蜀錦,三彩和鏨金簪子,引得了國主的歡心。使得國主引薦竟然加入了婆羅門教,還獲取了曲女城西北處一處胡椒繁密的領地,成爲領地上的貴族。

看到這裡李嗣業頗爲無語,爲了做生意竟然連宗教信仰都可以改,這也是沒誰了。

接下來戴六郎說出了他加入婆羅門教的原因,因爲婆羅門教規定了四個等級,根據神梵天的軀體來演化,頭代表的是婆羅門,手臂和軀幹代表的是剎帝利,雙腿代表的是吠舍,雙腳代表的首陀羅,還有不被婆羅門教接受的廣大賤民,被排斥爲梵天之外的泥土。這纔是真正的階級固化,在這種宗教制度氛圍的壓迫下,絕對不可能會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估計連這樣的想法都不敢有。

戴望得到耶薩婆曼這個婆羅門的引介,成爲種姓制度的第二層剎帝利貴族。成爲剎帝利的好處是可以隨意盤剝下層的吠舍和首陀羅,還有哪些沒有種姓的賤民奴隸,這些可都是免費的勞動力,等將來他在領地建造胡椒種植園,免費的奴隸能夠最大程度地使得原材料成本最低。

婆羅門教在戴望的手中,就像是一個可利用的工具,只是爲了攫取利益而用,他這種行爲仍然像以前那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戶部小吏,保持着冷靜的分析判斷能力,任何宗教和人物在他的眼中,都是一顆顆可以利用的棋子。而他臉上的面具也給人以神秘感,不當神秘高雅的貴族都可惜了。

還好他現在是在爲李嗣業服務。

這麼看來戴望在印度原材料地的事情已經鋪好了,今年可能就要從小勃律至曲女城修建一個個中轉站類型的商業驛站了,這可能要花很多的錢。也不知道他在蔥嶺守捉城準備的那一箱黃金夠不夠他糟蹋。

戴望在印度那邊取得了初步成效,他希望自己能夠在北庭方面也能夠發展。

他想擴充軍事實力,但朝廷給他的固定配額就是這麼多人,又沒有打仗可以虛報戰場傷亡,擴充兵員不會有多大成效。

庭州的本地人口較少,從本地進行募兵有些不太現實,況且朝廷配給的甲冑和武器都是有定員的,你平白無故地從長安少府監的北都軍器監定製那麼多套甲冑,拿來是要幹什麼,如何能不惹人懷疑?

李嗣業得到了一些從中原流傳過來的消息,由於府兵制鬆弛,使得折衝府和折衝校尉們變得無用且廉價,大量的百姓想方設法地要脫離府兵的身份,繼而形成一種看不起當兵的社會輿論。

因爲如今正值大唐盛世的頂峰,所有人都在追求財富而忘記了職責,許多長安、洛陽、揚州的人忘記了邊關還在戰爭的洗禮中,忘記了居安思危的本能。

當兵反而成爲被他們看輕的職業,好像但凡長進的年輕人就應該讀書科考,再不濟也得去種田創造財富養家餬口,再不行還可以去經商,實在沒出息,連這些本事都沒有的人,才應該去當兵混軍糧吃,至於保家衛國的意義,完全被他們忘記了。

長安的軍隊中充斥着一些破落戶和無賴和流民,而邊關的軍隊中,胡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些人認爲,當兵的這個職業就該這些沒有家產的流民和那些只會放羊的胡人來做,越是那些繁華富貴的地方,越是認爲當兵是一種低賤的職業。

這種思想實在是令李嗣業感覺堪憂,大唐沒有修建長城,豎立防線靠的是十節度使和他們麾下的六十多萬兵卒,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宣傳當兵無用思想,那麼等安史之亂髮生時,還有誰能戡亂恢復秩序?

李嗣業也感覺到他的北庭三軍中,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思想傳播,這讓李嗣業感受到了一種危機,如果還唐軍自己都否定自己,那他們爲國守禦邊疆還有什麼意義?

他認爲應該重塑軍隊的思想體系,讓他們撿起軍人光榮,忠君衛國的價值觀,因爲這符合儒家的傳統觀念,再加上鮮明的人物事蹟,起到一種學習榜樣的作用。

唐人多半仰慕漢代而看不起當朝,就連貴族都把延續到漢代的祖先勳貴都當做榮耀。這應該就是人類的一種心態,就像唐朝人瞧不起自己而仰慕漢朝,宋朝人瞧不上自己仰慕唐朝,明朝人也仰慕唐朝,要恢復漢唐衣冠。

漢代的先賢中確實有不少值得當代人學習的例子,例如衛青霍去病,又例如陳湯馬援,又如張騫蘇武,這些人的英雄事蹟,現在的唐人裡能有幾個人能追上的?

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八百八十一章 李峘投降獻成都第一百三十九章 史上最豪華商隊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三百六十八章 趙正一求建道觀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五百九十九章 初次戰役交鋒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一百四十九章 尤關棉被的商戰第一百零六章 魔鬼城孤守第八百四十一章 收復白亭、交城守捉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七百七十一章 伺機而動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八百八十三章 怒火中燒失智第六百九十九章 花萼樓調解宴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一百七十九章 未來的寄託與雞湯第一百八十六章 跪送守捉使出行第五百零三章 虢國夫人營造新府第四百四十章 安祿山這條魚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四百九十章 耐旱植物與原材料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六百二十三章 控制吐火羅境第五百二十九章 與人才競爭第六百四十二章 李林甫薨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無奈棄城而去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六百五十三章 孤兒寡母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比人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霓裳羽衣梨園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誰在陷害誰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九百三十章 李豫固守建康第八百二十七章 郭英義之死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四百一十七章 悲歡離合知心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新十姓可汗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六十二章 右內率府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安定因素第八百九十七章 政權將亡於內耗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三百零二章 安西有戰事第九百二十九章 長江水戰(下)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七百七十三章 宦官誘惑收買第五百一十六章 血戰連雲堡(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九十六章 苟且的親王第三百七十二章 名爲驚雷觀第八百八十八章 炮轟幽州城第五百九十章 高仙芝入朝敘功第三百一十六章 創造老子神像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
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八百八十一章 李峘投降獻成都第一百三十九章 史上最豪華商隊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三百六十八章 趙正一求建道觀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五百九十九章 初次戰役交鋒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二百八十章 熱海湖畔訓導第一百四十九章 尤關棉被的商戰第一百零六章 魔鬼城孤守第八百四十一章 收復白亭、交城守捉第八百一十章 血染潼關冷人心第七百七十一章 伺機而動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八百八十三章 怒火中燒失智第六百九十九章 花萼樓調解宴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一百七十九章 未來的寄託與雞湯第一百八十六章 跪送守捉使出行第五百零三章 虢國夫人營造新府第四百四十章 安祿山這條魚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五百四十九章 右相解疑心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四百九十章 耐旱植物與原材料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諫言失效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七百二十三章 楊國忠殺瘋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九章 最後的自由搏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六百二十九章 議定龍朔永徽軍第六百二十三章 控制吐火羅境第五百二十九章 與人才競爭第六百四十二章 李林甫薨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無奈棄城而去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六百五十三章 孤兒寡母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比人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霓裳羽衣梨園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誰在陷害誰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九百三十章 李豫固守建康第八百二十七章 郭英義之死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四百一十七章 悲歡離合知心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新十姓可汗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六十二章 右內率府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安定因素第八百九十七章 政權將亡於內耗第八百五十四章 先政治交鋒後戰爭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七百五十五章 準備克復長安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三百零二章 安西有戰事第九百二十九章 長江水戰(下)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七百七十三章 宦官誘惑收買第五百一十六章 血戰連雲堡(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九十六章 苟且的親王第三百七十二章 名爲驚雷觀第八百八十八章 炮轟幽州城第五百九十章 高仙芝入朝敘功第三百一十六章 創造老子神像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三百一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