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

早在五年前的1625年,完全的成爲了王書輝的弟子,在復興黨軍政幹部學校完成了基礎教育的馬祥麟回到石柱後,就已經徹底的和自己的母親秦良玉鬧掰了。

不管秦良玉在歷史上是怎樣正面的一個人物,歸根結底,秦良玉是忠於大明王朝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

作爲王書輝的弟子,在復興黨的軍政幹部學校裡學習了系統的先進知識,在復興黨的治下進行了全面的實踐,並親眼目睹了石柱地區的人民羣衆在復興黨的幫助和領導下,怎樣通過兩三年時間的建設,過上了千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後,幼年時受到母親的儒家愛民思想教育,把仁義愛民的思想作爲自己意識形態的馬祥麟,自然而然的成爲了一個堅定的復興黨員。

和儒家思想比較起來,復興黨的科學社會學思想,是真正的可以指導實踐,發展實踐的硬道理,真道理。在這種情況下,一直有着仁義愛民情懷的馬祥麟放棄高高在上的,本來就是作爲封建統治階級愚弄民衆的儒家意識形態,轉而接受復興黨的社會科學理論,那真是要多正常有多正常。

其實沒有必要把思想轉變這件事情看得太複雜。這就像吃藥一樣,一種藥是號稱靈丹妙藥,可是吃了兩千年也沒有什麼真正作用的安慰劑。一種是一吃就靈,藥到病除的簡單藥片。一個陷入苦悶,對於所謂的那種“靈丹妙藥”已經感到絕望的人,一旦吃了藥到病除的藥片,肯定就會做出明確的選擇的。

在1625年到1626年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石柱土司的上層,一心效忠大明,要把自己的忠臣孝子的身份,要把自己封建統治階級的堅定一員的角色,堅定的扮演下去的人,只有秦良玉自己。

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選擇了王書輝和復興黨的科學社會學理論,成爲了一個一心發展生產力爲人民服務的堅定革命者。

而作爲秦良玉的同胞兄弟,她的哥哥秦邦屏和她的弟弟秦民屏,在復興黨的工業技術和設備以及資金的支持下,領導整個忠州秦氏從封建地主轉化成爲工業資本家。幾年下來整個忠州秦氏成了川西南地區最大的工業集團。秦氏商團現在已經是復興黨的復興商社領導下的長江中上游商團的重要成員了。

也就是說,在一年的時間中,秦良玉在石柱土司上層被空前的孤立。因爲利益的因素,秦氏家族成了復興黨的忠實盟友。因爲信仰的因素,馬祥麟成了復興黨的一個正式黨員。

在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迴轉忠州不再在參與石柱土司的事務一心經營家族企業的情況下,石柱土司法理上的真正主人,自己的兒子馬祥麟,絲毫不聽自己的勸阻,領導着已經徹底倒向復興黨的白桿兵們,開始對總人口不斷上升,已經接近七萬人的石柱土司,進行了全面的公有化改革。

人民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石柱土司的人民羣衆和所有的人民羣衆一樣,他們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不好。誰一心一意的爲他們謀福利,誰一心一意的欺壓和剝削他們。他們一眼就能看穿。

在這種情況下,復興黨黨員馬祥麟領導着以復興黨派遣營和白桿兵士兵爲骨幹的幹部們,對石柱地區的公有化改革,秦良玉是沒有辦法阻擋的。

在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下,大量的優質良種和化肥農藥,通過全面測量規劃後的長江航道從荊州地區不停的運到石柱地區。水泥廠、紡織廠、化肥廠、鋼鐵廠、玻璃廠等等各種工業企業,在石柱地區不斷的涌現。公路、學校、醫院各種公共設施不斷的完善。

在高速發展的生產力的促進下,到1627年,整個石柱地區徹底的大變樣了。

隨着生產力的快速進步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在復興黨的指導下,石柱地區的人民民主制度,在馬祥麟爲核心的石柱地區復興黨黨委的領導下,開始貫徹和落實。

1628年元旦,石柱土司正式改建爲石柱人民公社。一個和現在的石柱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係,在古老的石柱地區建立了起來。

沒有人能夠和先進的生產力以及先進的生產力衍生出來的先進意識形態相抗衡。作爲歷史上的忠貞之士,作爲王書輝非常敬仰的歷史人物,思想上不能進步,拒絕新事物的秦良玉,最終退出了石柱地區的歷史舞臺。

身心疲憊的秦良玉早在1627年初就從石柱地區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忠州養老。唯一能夠讓秦良玉欣慰的,也只有在她看來,作爲石柱土司之主的馬祥麟仍舊是石柱土司之主,這一個念想而已。

只不過秦良玉沒弄明白的是,復興黨的石柱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和大明朝的石柱宣慰使是兩個完全不同意義的職務。

農業集體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業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王書輝之所以敢把在歷史上被詬病的人民公社模式拿出來實踐的原因在於,他認爲新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的原因,只不過是當時的生產力無法配合這麼先進的生產關係。

就現在復興黨的生產力水平來看,已經達到並超過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美國了。那麼沒有道理現在的復興黨推廣大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業生產會不成功。畢竟歷史已經證明了的,在這個水平的生產力甚至遠沒有這個水平的生產力的條件下,美國能夠搞成功的大農業、工業化農業在中國就搞不通。

石柱人民公社建設的成功,讓王書輝在心裡鬆了一口氣。

從復興黨十年來的實踐上來看,在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建立國營農場的政策已經基本成功了。

雖然有很多細節的東西仍然需要完善,但是從江漢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國營農場的生產和經營狀況來看,國營農場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化、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石柱人民公社的成功,也讓王書輝認識到了,在農業生產條件不那麼優越的地區,用人民公社的形式組織農業生產,把小農生產改造成集體農業生產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也就是說,在農業生產上,因地制宜的採取國營農場和人民公社的形式進行規模化和工業化的農業生產,在目前的復興黨生產力水平上是可行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這種非真正意義上的摸着石頭過河最終趟出一條可行的道路的過程,還真是給王書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兵民合一、全民皆兵,這是復興黨在國家建設中的一個特點。

這倒不是因爲王書輝是那種軍國主義的傢伙,而是因爲在現實的條件下,在有限的人才資源的情況下,在對人民羣衆進行工業化培訓和教育的現實需要下,只有把人民羣衆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紀律教育、技能教育和軍事訓練結合起來,才能最有效率,最有效果的把原本是農業文明狀態下的人民羣衆快速的教育和訓練成能夠承擔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的人。

正是在這樣政策下,無論是人民公社裡的社員,還是國營農場裡的職工。不管是工業企業裡的工人,還是機關單位的幹部。無論是老人婦女,還是在校學生。他們除了本身的本職工作以外,常年長期的接受系統化和全面化的軍事訓練,就成了一種必然現象。

這一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細節問題,但是在大體上,人民羣衆對此接受的還是比較快的。畢竟無論是農場職工還是工廠工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接受了爲期三個月左右的生產建設兵訓練之後才成爲復興黨治下的一員的。

這一點尤其在石柱人民公社不成問題。

畢竟在原本的石柱土司制度下,石柱地區的人民羣衆就是長期生活在兵民合一的狀態下的。他們在平時以打獵和耕種爲生,在朝廷調派的情況下他們又要迅速的組成白桿兵。所以在建成人民公社後,石柱地區的羣衆對於兵民一體,通過軍事訓練的組織模式接受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紀律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生活方式,能夠非常迅速的適應。

每天早上五點鐘一到,石柱人民公社新設置在各個居民區的廣播喇叭就會播放起《復興軍軍歌》。在嘹亮的“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的歌曲聲中,總人口已經將近八萬的石柱人民公社醒了過來。

復興黨石柱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馬祥麟今年已經二十八歲了。1628年,馬祥麟和石柱人民醫院的一位叫張愛紅的醫生結了婚。現在兩個人已經育有一子一女了。

馬祥麟雖然在思想上完成了徹底的轉變,但是在生活上還是那個有些馬大哈的人。比如說現在,如果不是張愛紅在頭一天晚上把馬祥麟脫下來的衣服都疊整齊放在他的牀頭櫃上,馬祥麟早晨起來光是找衣服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張愛紅經常抱怨馬祥麟的就是,在每年的軍事集訓裡住部隊的宿舍的時候,馬祥麟總能很好的處理好自己的內務,反倒是一回到家,馬祥麟就變成了個馬大哈了。這讓張愛紅時不時的要抱怨馬祥麟是個有大男子主義思想的落後人士。

和自己的老師王書輝一樣,馬祥麟在兩年的婚姻生活中練就了一套左耳朵出右耳朵冒對老婆的抱怨清風撫耳的本領。絲毫不管老婆在他身邊的抱怨,嘴裡哼哼着軍歌的馬祥麟一邊快速的穿好了衣服,一邊讓老婆快一點把兒子和女兒送到幼兒園去,之後就小跑着跑出了房間一路跑到公社機關的訓練場上去了。

在隊列裡圍着訓練場跑了五圈,汗都還沒有下來的情況下又進行了隊列訓練,之後又打了一套軍體拳。解散後的馬祥麟和公社的社長以及幾個幹部一邊討論着工作,一邊朝向大食堂走去。

八萬人當然不可能在一個食堂裡吃飯。機關食堂的人也就幾百人。馬祥麟進了食堂之後和大家大體打了個招呼,就走上講臺開始了今天的訓話。

訓了話,集體唱了歌,大家就開始了今天的早飯。

像一切從小打熬身體的人一樣,馬祥麟的食量雖然沒有自己的老師王書輝那麼變態,但是一頓早餐,也要吃掉一大碗玉米麪粥和七八個白麪饅頭。兩個雞蛋和一條魚也被他三口兩口的吃光了。

這幾年的好生活過下來,大家的吃相已經好多了。當初剛剛建起食堂的時候,大家的吃相有多猙獰,現在已經變成了笑談。

回到公社總部的辦公室裡,馬祥麟喝了一杯濃茶,就開始處理今天的公務。剛剛看完了幾份文件,還在考慮怎麼解決相應的問題,通訊處的一個年輕幹部,剛剛從石柱中級少年軍畢業,在荊州軍政幹部培訓學校完成了培訓的小田就推門進來了。

拿過小田遞過來的電報稿,馬祥麟仔細的看了起來。

這是一封復興黨中央辦公廳發過來的電報,電報要他在三日後到武昌參加會議。

在長江中上游航道被複興黨工程兵全面疏通,炸掉了大量的礁石之後,從高家鎮碼頭坐船到武昌最多也就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

從高家鎮到武昌每天都有往來的船隻。所以馬祥麟沒有調用公社專門的交通船。和單位交待了一下工作,又和妻子打了個電話之後,馬祥麟就搭乘一艘從高家鎮直達武昌的運輸船上路了。

在船上的時間比較無聊,馬祥麟又不喜歡下棋或者打撲克,所以他就在艙室了藉着窗外的光亮看起《復興軍高級軍事教程》來。

從1621年開始到現在,從復興黨的間接介入石柱地區到復興黨全面的在石柱地區建立領導地位,馬祥麟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沒有參與軍事行動了。

地方建設工作耗費了馬祥麟大量的精力。但是可以說是從小在戰場上長大的馬祥麟在內心深處渴望着戰爭。與地方建設工作比較起來,他更懷念幾年前和復興黨派遣營在西南戰場上並肩作戰的日子。

可能是一種天賦吧。馬祥麟從每天看到的報紙和廣播的消息中,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正在全面陷入混亂中的中原地區似乎正在召喚着自己。

他雖然不知道這一次中央找自己是有什麼工作要做,但是他總覺得,似乎自己又要過上那個自己希望的生活了。

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21章 起步(5)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372章 在山東(7)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373章 在山東(8)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33章 理念(1)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21章 起步(5)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22章 起步(6)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25章 開始(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93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8)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
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21章 起步(5)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32章 入學風波1第372章 在山東(7)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373章 在山東(8)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175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33章 理念(1)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21章 起步(5)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22章 起步(6)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50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4)第25章 開始(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93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8)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96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2)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02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5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