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

1631年一月裡的一天,坐了兩天兩夜船的復興黨石柱人民公社黨委書記馬祥麟,在清晨抵達了武昌碼頭。

從1625年到現在,馬祥麟幾乎每年都要到武昌好多次。光是參加會議他就要至少每兩三個月來一次。

不過頻繁的來到目前復興黨中央所在地的武昌,並沒有給馬祥麟任何的厭煩感。因爲不管他到武昌來了多少次,他都能明確的感受到武昌城正在發生着劇烈而又快速的變化。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武昌城,絕對是非常的恰當的。

下了船,馬祥麟就乘坐着武昌碼頭到武昌市區的市內小火車往武昌市區趕。

新的武昌市比過去大明時代的武昌府城擴大了五六倍的規模。想要從碼頭到復興黨中央辦公地,現在做四輪馬車都有些慢了。好在兩年前,復興黨武昌市委市政府就建立了市內的軌道交通。即使轟鳴的蒸汽機車給城市帶來了不小的噪音和空氣污染,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雖然目前設置在大冶的復興黨第九鋼鐵廠的鋼鐵年產量已經超過四十萬噸了。但是對於復興黨來說,仍然只有鋼鐵不夠的問題,不存在鋼鐵剩餘的問題。光是湖北根據地、魯東根據地和遼南根據地正在大規模上馬的鐵路建設工程,就能把復興黨直屬的十七家平均年產量十五萬噸的鋼鐵廠的產能吃的乾乾淨淨。

所以即使是復興黨的黨政軍最高機構的辦公樓,也不過是竹筋混凝土的構造。和那些磚混結構的居民樓一樣,這樣的構造使得復興黨中央機關的辦公樓,也都只有三層高。只不過因爲現在的土地資源不是那麼緊缺,才使得復興黨中央機關的辦公樓比一般的居民樓更寬更長,佔地面積更大而已。

說起竹筋混凝土來,這項技術可不僅僅是用在房屋建設上的。目前在復興黨的市政建設中,這種混凝土也是被廣泛的用來鋪設水泥地面的。

鋼筋混凝土用不起,竹筋混凝土總還是用的起的。除了王書輝對於這種充滿了豆腐渣工程味道的建設工程心中非常不滿以外,復興黨的那些出身農業社會的黨員們,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別的想法。

在他們看來,雖然復興黨已經能夠使用工業化的手段以每年百萬噸的規模生產鋼鐵了,但是一切鋼鐵製品對於他們來說,其實還是非常奢侈的東西。

在王書輝看來經過七八年建設仍舊非常“窮矮搓”,充滿了泥土的芬芳的武昌城,對於馬祥麟來說,那就是偉大而又壯觀的現代化城市。就以復興黨中央機關的辦公樓來說吧,雖然三層的紅磚紅瓦起脊結構的樓房在石柱人民公社也是很常見的了,但是中央機關辦公樓的規模配上辦公樓前那“巨大”的廣場,仍舊是非常的令人敬畏的。

特別是剛剛建成不久的復興黨中央機關的無線電發射塔。這種不到三十米高,在王書輝年幼的時候曾經遍佈東北老工業城市的各個區縣的機關單位的無線電發射塔,在馬祥麟這個純粹的農業社會土慫眼中,那就是個實實在在的神蹟。

全鋼鐵結構,佈滿了鉚釘和鋼樑的二十幾米的鏤空鐵塔,在這個時代裡確實算得上是個偉大的工程了。

和在枝江縣時一樣,王書輝的辦公地點仍舊是一座兩層小樓。小樓的一樓是他的辦公室,二樓是他的起居室。只不過和過去不同,想要見到王書輝不再那麼簡單和方便了。即使像馬祥麟這樣提前掛了號的,也在樓外的接待處等了兩個來小時才輪到他和王書輝見面。

馬祥麟雖然是王書輝的弟子,但是和那些不再長期呆在王書輝身邊的學生一樣,他也是和王書輝很長時間才能見上一面的。馬祥麟有一種比較奇特的感覺,那就是無論什麼時候見到王書輝,王書輝總好像變得年輕了一點。

其實這倒不是王書輝變年輕了,而是因爲時空門的影響,王書輝的衰老過程似乎停滯了。但是馬祥麟等所有的普通人都在變得年長,這就使得王書輝顯得正在變年輕。

不過外表上不變老,氣質上總是會有更多的變化的。比如馬祥麟就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老師氣度越來越沉穩,神情越來越疲憊。王書輝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變得更加的簡單和明確,這給王書輝身上增添了更多的堅定而又沉穩的長者氣度。

激動地和王書輝進行了擁抱,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了思念之情後,王書輝就很直接的對馬祥麟說出了這一次找他來的目的。

復興黨馬上就要開始的北上計劃,需要對北方地區乃至東北地區的環境和情況比較瞭解的人。馬祥麟和一千名參加過東北戰事,對京師一帶的地理情況比較瞭解的戰士,將會被抽調參加復興黨的北上行動。其中馬祥麟本人將會作爲參謀人員,加入復興軍北方第一軍團。其他一千名戰士將會在接受偵察兵訓練之後安排到各個部隊裡。

三言兩語的和馬祥麟交待了工作之後就到了午飯的時間。按照慣例,王書輝的弟子們和王書輝見面,總要被他留下吃頓便飯。

當然了,因爲中央機關已經全面的食堂化了,所以王書輝和弟子們吃飯也不再是家宴了。王書輝的警衛員幫助王書輝和馬祥麟到食堂打好了飯,兩個人就在王書輝的辦公室裡的一個小圓桌上吃起飯來。

和十年前一樣,和王書輝吃飯並不是令人舒服的過程。過去的那種折磨感現在仍然依舊,只不過這種折磨在某些人眼中已經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對於一些頭腦裡想的比較複雜的人來說,不是王書輝的弟子,還受不到這樣的折磨呢。

在吃飯的過程中談工作是非常的倒人胃口的。

比如現在,王書輝三口兩口的吃光了一大飯盒的土豆泥,又吃掉了六七個雜糧饅頭,把青菜燉雞骨架湯仰脖喝個精光之後,就開始詢問正在着急忙慌的往下塞食物以待老師問話的馬祥麟。

拿筷子點了點大海碗,王書輝對馬祥麟問道:

“石柱地區的工農業建設也有五六年的時間了。現在人民羣衆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怎麼樣,你給我說一說。”

隨便用手邊的手巾擦了擦嘴,馬祥麟對王書輝說道:

“按勞分配,獎勤罰懶。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幾年我們石柱的農業建設基本是就是一個梯田越來越多,果樹越來越多,桑樹越來越多的狀況。有分紅制度在這裡擺着,大家都是想多分紅,多得東西,多掙錢的。所以生產積極性還是挺高的。”

“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工廠的產品就越多,工人的工資獎金就越高。反正現在大家在工作上賣的力氣,不比當年當兵的時候小,還要比那個時候賣的力氣大。畢竟都是直接關係着兜裡的錢啊。”

點了點頭,王書輝繼續問道:

“說說細節問題。羣衆吃的怎麼樣?穿的怎麼樣?住的怎麼樣?醫療辦的好不好?教育辦的好不好?我也不想從你嘴裡聽數據,我就讓你講講具體情況。”

馬祥麟就像一切在數學教育上基礎差的人一樣,對於數字不敏感。所以聽到老師不問他具體的數據,馬祥麟心裡鬆了口氣。

他撓了撓腦袋,對王書輝說道:

“吃飯能吃飽,大食堂裡的飯管夠。這幾年的情況好多了,大家吃起東西來有了幾分斯文氣,不再像個餓死鬼投胎的樣子了。穿的也沒什麼好說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工作服,一年兩套。分不出什麼好壞來。也就是那些女人們,要講講漂亮,總要花錢去忠州和奉節那些縣城裡買些花色的布料做些衣服。搞的大家都說工資不夠女人折騰的。”

“現在大家的日子好過了。但是想法也多了起來。嫌家裡的傢俱不夠氣派的也有了。社裡的幾個木匠搞了個木器行,買賣做的不錯。還有就是大家總吵吵大食堂裡的伙食不夠好,油不夠大,肉不夠多,總有些年輕人喜歡叫嚷的。大部分人還都好。”

“對了,公社裡二十出頭的年輕後生們,現在開始講究起買收音機了。這個收音機的價格挺貴的。他們職稱低工資少買不起,說了不少怪話。”

說了一通年輕人的壞話之後,馬祥麟有些訕訕的說道:

“過去爲了吃口飯,拿命給那個狗朝廷去拼,也就能維持個餬口而已,現在這幫東西倒不知足起來了。呵呵,我教訓了他們幾次,但是後生們總是那樣,喜歡瞎起鬨。”

王書輝聽了這話,臉色變得很不好。馬祥麟不是個會看臉色的人,仍舊在那說些年輕人不知足之類的話。

聽了一會兒,王書輝嘆了口氣,對馬祥麟說道:

“我們復興黨的核心理念是什麼?是爲人民服務!現在人民羣衆對生活質量有怨言,這就是我們復興黨的工作做得不夠好。你這個傢伙不想着怎麼幫助人民羣衆解決問題,怎麼好說人民羣衆不知好歹呢?”

馬祥麟不是不知道不應該說人民羣衆的壞話,馬祥麟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老師不喜歡幹部說人民羣衆的壞話。馬祥麟自己也不想說人民羣衆的壞話。可問題是,人民羣衆想要開更多的工資,想要買更多的東西,這個問題不是馬祥麟本人能夠解決的問題。

就以公社的農業生產來說吧。每年的糧食產量確實在不斷的提高,整個石柱地區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大。可是雖說在使用良種、化肥和農藥的情況下,大量生產出來的糧食,讓社員們不斷分紅和獎金不斷增加,但是復興黨對糧食的統購統銷,讓大家的收入增長速度怎麼也不能和大家的需求配合起來。

在工業企業裡也是相同的問題。雖然復興黨的稅收比例是固定的,公社的地方稅收也是固定的,工人們生產出來的產品越多,自己賺的就越多。但是呢,這個收入增長的速度和大家的需求的增長的速度還是配合不起來。

馬祥麟本人也有這樣的感覺。新鮮的東西越來越多,好東西越來越多。光是個暖水瓶吧,花式多樣的暖水瓶,功能更多的暖水瓶,誰不想多買一個呢。電燈大家也都想安,可是電費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的起的了。好傢俱誰都想要,可是工資畢竟是有限的。

自己的老婆張愛紅還想買臺縫紉機呢。可是馬祥麟和張愛紅的工資加起來,也得攢個半年才能買得起。他總拉不下臉來去忠州自己老孃那裡要錢啊。

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只能抱怨了。這種抱怨雖然有無能的嫌疑,但是在自己的老師面前,這種抱怨就成了一種發泄。在別人面前,馬祥麟是不會講這種話的。

馬祥麟知道的問題,王書輝當然也知道。雖然可以讓人民羣衆吃飽飯,但是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根本就不可能取消。要知道,未來的復興黨在幾年內可是要爲北方几千萬的人民羣衆的吃飯負責的。

想要大規模的給大家提高工資,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工業化建設本身需要大量的投入。復興黨固然可以依靠王書輝的穿越門在技術和設備上佔一定的便宜,但是對於重工業的投入過程,仍舊是復興黨本身要承擔的。

別看復興黨從海外貿易和工業品傾銷上賺到了不少的錢,但是在這個時空裡面,這些黃金白銀幾乎沒有任何的意義。

復興黨不可能用這些黃金白銀從外國換來先進的設備和器材來,因爲復興黨本身就是這個地球上最先進的工業組織。所以即使把這些黃金白銀髮給了復興黨治下的人民羣衆,除了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外也沒有任何的意義。限制復興黨治下人民羣衆收入提高的唯一因素,就是復興黨本身生產力水平還是不夠發達。

爲了快速的完成原始積累的過程,王書輝根本就不可能給人民羣衆太高的生活水平。要知道,在教育上的投入,在醫療上的投入,在工業上的投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都是在大量的消耗復興黨的生產力的。

給人民羣衆太高的生活水平,那麼這些基礎性的建設工作就搞不下去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光是武昌市這五年來,人口規模就一下子增加了四到五倍。這多出來的四到五倍的人口,全都是新生嬰兒。

生活變好了之後,武昌人民的生育熱情那真是節節提高。就是不提生活好了之後生育熱情提高這個問題吧。因爲復興黨的大衆醫療體系的建立,大幅度降低的嬰兒死亡率也在客觀上快速的增加着人口。

爲了給這些嬰幼兒提供醫療,幼兒教育等等服務,復興黨武昌市政府的財政,早就已經在崩潰的邊緣運行了。

王書輝現在最不願見到的人就是復興黨中央政務院的陳封。見了王書輝的面就和王書輝抱怨財政困難,已經成了陳封的保留節目了。這個傢伙簡直就和祥林嫂差不多。

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於復興黨來說,接手整個北中國倒不見得是個非常急切的事情。至少對於政府方面來說,接手大明王朝的爛攤子就不是非常情願的。

目前的復興黨治下不到一千萬的人口,就已經把復興黨上下搞的有點焦頭爛額了。要是接手五六千萬人口的整個北中國的話,能不能消化下去反倒是個很大的問題。

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29章 日常(1)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08章 終結者5第77章 大練兵(1)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6章 準備(2)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76章 大豐收(2)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3章 起步(7)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3章 穿越(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69章 在山東(4)第2章 穿越(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16章 立足(4)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24章 起步(8)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475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3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15章 立足(3)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20章 起步(4)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370章 在山東(5)第33章 理念(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382章 東改編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
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29章 日常(1)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08章 終結者5第77章 大練兵(1)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6章 準備(2)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76章 大豐收(2)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3章 起步(7)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3章 穿越(3)第137章 教學相長2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369章 在山東(4)第2章 穿越(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16章 立足(4)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24章 起步(8)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435章 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第475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3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15章 立足(3)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20章 起步(4)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370章 在山東(5)第33章 理念(1)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382章 東改編1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