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

婁守堅率領佛門遷徙吐蕃,這對於趙禎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信仰這東西的可怕地方就在於如何運用。

在大宋佛門會讓人變得更爲消沉,麻煩,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當然也有有利的一面,但總體來說弊大於利。

天竺的佛門和大宋的佛門是不一樣的,在天竺的佛門不光對佛法鑽研頗深,同時對數學,建築學,醫學,甚至是政治學都有所涉及。

在天竺的佛教中,數學已經出現了十進制,十個十等於一百,十個百等於一千,十個千等於一萬,十個萬等於一洛叉(億),十個洛叉等於一大洛叉(兆),十個大洛叉等於一俱胝(京),十個俱胝等於一額部曇(垓)。

但中原的佛教卻不同,他們更爲講究的是積德行善修來生,今生今世如何也就如何了,不需要去做多少改變,人要學會放下等等這些實在是影響社會進步。

不光是趙禎一個人覺得這樣,大宋的百姓現在自發的反對宗教。

趙禎是大宋的皇帝,在他的影響下,在他的改革下,整個大宋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有了賺錢的能力,也有了自己奮鬥的方向。

對於百姓來說,只要有好日子過,那他們就會花上十二分的努力,不光是爲了走上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孫活的更加舒服。

人活一世就是要留個子孫念想,不光自己要活的好,還要讓子孫活的好,漢家百姓無論到了哪個時代都是這樣的想法。

若是沒有機會也就罷了,但現在有機會了,誰還會過上原本苦哈哈的日子?

這是盛世王朝,是個充滿機會和機遇的時代,人們不在被侷限在一個地方,市場的繁榮超乎想像,於是乎大宋的百姓就開始自覺的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了。

而佛門這個讓人安於現狀,忍受痛苦修行來世的宗教在大宋就特別的不受歡迎起來。

道教講究的是無爲,修的是自己的內心,你自己願意幹嘛就幹嘛,別人管不着,況且道教也是讓人靜心的宗教,也是漢家的本土宗教,所以人們並沒有多少牴觸,喜歡就去修行,不喜歡便不喜歡,沒甚的關係。

佛教需要供養,需要信衆,需要皈依,這些都是大宋眼下所不容的事情,原本的佛門高僧在大宋大宋還能收到禮遇,而現在,幾乎是人人不屑一顧。

原本有些人家甚至願意把孩子捨去佛門做沙彌,但現在,便是再窮苦的人家都要把上門討要飯食的和尚打出去,至於討要孩子去佛門禮佛修行的,那一定是被人抓了見官去,說不得在路上就被人打了個半死。

一時間大宋的佛門冷落,香火稀疏,已經沒人願意往寺廟去了,至於那些許願靈驗的寺廟,卻也是沒人願往,只是在大殿前的香爐裡上根香,若是靈驗便來還願,若是不靈驗必然破口大罵。

在百姓們看來給佛門上香就是給了錢的,佛門收了錢,佛門中的那些佛陀菩薩就該保佑自己,若是不然那還設立香案作甚?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大宋不受待見的宗教,在吐蕃卻混的風生水起,婁守堅等一衆“高僧”講解佛法,佛理,宣揚普度衆生,自然是符合角廝羅的理念。

角廝羅本就是依靠佛門,吐蕃密宗佛教和中原的佛一樣,都是佛教,雙方之間雖然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漢傳佛教就是現在吐蕃密宗的來源之一。

當年吐蕃王國贊普松贊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傳來漢傳佛教及尼泊爾系佛教。

松贊干布在拉薩建立布達拉宮,爲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帶去的是覺阿釋迦像即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安置於大昭寺,以便於人民修福禮拜,又遣貴族子弟留學印度。

這個時期的吐蕃佛教就是漢傳佛教和南亞傳佛教,爲後來具有吐蕃特色的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礎。

因吐蕃王朝的朗達瑪王之滅法爲界,吐蕃的宗教產生了分裂和新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宗派,這些宗派之間存在矛盾甚至是相違背的地方。

對於角廝羅這個依託佛教的吐蕃王來說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角廝羅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只有統一的思想才能讓吐蕃更加團結。

他看到了趙禎的所作所爲,在他看來趙禎不能讓佛門成爲他的助力,於是便排擠佛門,讓大宋的佛門漸漸消失。

但在吐蕃卻是另一幅光景,佛教的地位在吐蕃很高,角廝羅打算學習松贊干布,把吐蕃打造成一個政教統一的王朝。

在他嚴重佛門不是落後和懦弱的象徵,相反是他維護自己統治,強化吐蕃百姓思想的武器。

在角廝羅看來,佛門昌則吐蕃強,佛門的團結也是吐蕃的團結,這時候他需要的是一個統一的佛門,而以誰爲尊?當然應該是漢傳佛教!

即便是無數次的告訴自己,吐蕃是強大的王朝,是吐蕃王朝的延續,但在角廝羅心中還是覺得漢家文明的東西都是好東西。

他趙禎只不過是不會使用而已,漢傳佛教到了自己的手中就是好東西。

可當他看到婁守堅等一衆高僧大德整日吃齋,人已經開始逐漸脫了形的時候便知道事情不妙了。

事實上在漢傳佛教抵達吐蕃的時候並沒有說明不吃肉,所謂的葷腥也並非是指雞鴨魚肉等物,而是指的喝酒和吃蔥、蒜之類。

這使得角廝羅開始對漢傳佛教也產生了懷疑,他覺得漢傳佛教也不靠譜,若是吐蕃上的漢子都不吃肉,那就根本沒有戰鬥力!

一羣連馬都上不得,弓都拉不開的人如何能稱爲吐蕃勇士?

所以這段時間他積極的探索,最終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編篡佛典,總結佛教,開一場論法大會,也就是無遮大會。

這場無遮大會在邏些城舉行,邀請整個吐蕃所有得道高僧,無論是哪一派的都可以前來,互相之間交流辯論,即便是出聲低賤的人也可以上前討論佛法。

所謂無遮便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僧俗、智愚、善惡,皆是平等看待。

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高麗王薨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四百九十五章客來歐羅巴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兩千零三十章萬國鹹通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五百二十章不可盡信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七百四十九章華夏的可怖歷史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六百零九章碰撞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雙腳的抉擇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千八百九十四章塞爾柱使者的恐懼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
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高麗王薨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四百九十五章客來歐羅巴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兩千零三十章萬國鹹通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五百二十章不可盡信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七百四十九章華夏的可怖歷史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斂去殺心送溫暖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六百零九章碰撞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雙腳的抉擇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千八百九十四章塞爾柱使者的恐懼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