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

趙禎也是突然發現,大宋在不知不覺中便與天竺相連了!

大宋的雲南路再向西便是天竺國的鵬珈羅,這裡是後世的孟加拉國,當然現在的它和天竺之間的淵源頗深,所以現在的鵬珈羅屬於天竺。

趙禎沒有擴大疆域的打算,阿三雖然有點奇葩,可若是把他們逼急了,和大宋死磕也是兩敗俱傷的事情,這個國家的人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認死理,否則也不可能在種姓制度下堅持這麼久,即便到了千年之後文明不斷進步的後世都不曾拋棄。

這是什麼精神?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精神!和這個國家死磕,那結果只有一個,兩敗俱傷,趙禎可不會愚蠢到沒事找瘋子的麻煩。

天竺人可是爲信仰而戰的,只要是他們堅持的東西,那叫一個不怕死。

但中原王朝的好處便是它獨有的禮法性和正統性,世界上的王朝幾乎都有一種共通的地方——極其重視正統!

彷彿這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比什麼都高貴。

恰巧天竺也是如此,他覺得華夏的中原王朝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王朝,極其具有華夏的傳承,乃是一方上國,出身高貴,天竺自然願意和大宋接觸,何況最重要的的一點,大宋實在是太富有了!

無論什麼樣的王朝,無論什麼樣的君王都需要財富,現在統治天竺大部分地區的王朝名叫波羅王朝,它的主人便是剛剛繼位的毗羯羅訶波羅三世。

這是個年輕且具有才幹的君主,對於中原王朝他更是在史書中瞭解到了她的強大,於是便派遣了使者抵達大宋,以表達他對大宋的敬意。

而他們抵達大宋的途徑便是從鵬珈羅出途徑一條小路抵達大宋雲南路的騰衝府,之後再度北上,趙禎知道這一切並非是天竺的使者已經抵達,而是他們過了雲南路之後,當地官員便把消息飛報神都。

這也讓趙禎看到了新的出路,大宋可否直接放棄西域,從天竺借道西進?

大宋商賈原本的路線便是從大宋出發,過了西域之後便抵達塞爾柱,接着便再度西進,一路抵達遙遠的羅馬,但若是從天竺出發,往北走一段便是塞爾柱,剩下的道路也是同樣的。

可能路上稍稍繞了一點,可在沒有戰亂和危險的天竺通過卻要比西域成本低得多,而且天竺的地理環境相對西域來說好的太多,並且天竺的貴族對大宋的貨物也是非常感興趣的,甚至可以邊銷邊走,隨時補充所需!

這條路線對於大宋來說實在是完美,貿易路線的選擇至關重要。

趙禎準備調遣十萬戰兵前往西域,而在此之前,卻要用最大的力量破壞西域,使得西域沒落下去,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禁商,這已經成爲大宋制裁敵人的最有效手段。

西域並非是獨立存在的,這個地區的興衰和中原王朝存在這極大的聯繫,縱觀歷史便能看出,只要是中原王朝興盛,西域必將繁榮,反之亦然。

趙禎決定開發全新的貿易路線,以此懲戒西域,要知道西域從遼朝身上所獲得的利益寥寥無幾,遼人是幹嘛的?當然是賺錢增強國力的,他們絕不會向西域妥協。

眼下遼人的復興之路便指望從貿易中獲得,怎麼可能如大宋一般給西域人太多的好處?

西域的主要力量還是大宋的商賈,並且趙禎看的清楚,西域根本就沒有什麼支柱性產業,當然西域人的香料卻是極其暢銷的貨物,只不過……大宋的香料更多!

來自歐洲的香料和從美洲帶來的香料種子可不是擺設,每年大宋本土的香料產出便已經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更何況香料不過是用來吃的,更重要的是用來薰香。

大宋的香水完全可以替代薰香的作用,甚至暢銷整個世界!

摸了摸下巴,眼下天竺的使者已經快要抵達神都,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兩國之間互通有無,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再說這是一場互惠共贏的事情,印度人擁有現在世界上最適合種植糧食的平原,這個國家在自給自足中過的不錯,和大宋之間的利益並沒有衝突。

和大宋通商之後,只會從大宋獲得更多是商品,豐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會出現惡意的競爭,最重要的是沒有領土之間的競爭。

能作爲天竺這個龐大王朝的統治者,趙禎相信毗羯羅訶波羅三世不會愚蠢到拒絕自己提議的程度。

所以趙禎要把這次天竺使者的到訪以最高規格的待遇接見,這不光光是給大宋帶來了友誼,還有商機和商路,是趙禎制衡西域的最有效手段。

其實說起來,從天竺借道要比西域通商遠不少,但架不住這裡相對安全啊!

趙禎相信,大宋的商賈若是能從西域走,也是不願繞遠路的,畢竟路途的增加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趙禎知道,天竺其實是一片巨大的市場,眼下也是打開這個市場的絕佳機會。

西域和天竺都是大宋的目標,只不過一個是作爲商品傾銷的對象,一個是作爲征伐的對象,兩者之間有着本質的區別。

提筆在絹紙上寫下詞頭,命鴻臚寺的官員好生接待天竺使節,要以大國之禮接待,體現大宋這一禮儀之邦的美德!

當然,天竺的使節在趙禎眼中更像是送上門的肥羊,給大宋送來了出路的同時,也給大宋的商品帶來了銷路,簡直就是瞌睡送枕頭,天下哪有這種好事?

趙禎伸手拉了一下邊上的繩索,繩索相連的鈴鐺以清脆的聲音傳遞給外殿,勤政殿中的內侍便小心的進入內殿,恭敬的接過趙禎手中的詞頭向外走去。

詞頭經過御藥院之後,便可從翰林制誥的手中變成聖旨,成爲大宋皇帝金口玉言的旨意。

這麼做是爲了給予天竺使者體面,畢竟人家不遠萬里的過來了,還是帶着天竺君主的善意而來的,大宋自然不能吝嗇,要以最爲濃重的禮儀接待,畢竟天竺還有一個稱號,佛國。

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蕭撻裡的死戰之心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開都護府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四百六十九章戰爭的藝術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論,強國論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項人的陰謀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網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混戰開始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四百五十四章狄青的理論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
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蕭撻裡的死戰之心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戰爭的人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開都護府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四百六十九章戰爭的藝術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論,強國論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項人的陰謀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網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混戰開始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四百五十四章狄青的理論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羅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