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大軍壓境

西夏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準備的了,大宋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整個興慶府,背嵬軍和踏白軍幾乎是突然在地平線的盡頭,在溫暖的日光中出現。

黑色的鐵流遮蔽了日光,餘暉從他們的身後露出給人以天神般的震撼,同時出現的還有如潮水般的士兵,整齊的方陣不斷的向興慶府推進。

可以說大宋的突襲出其不意,在歐陽修剛剛離開興慶府半日的時間,大宋的軍隊便突然向興慶府圍剿過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着實讓西夏人吃了一驚。

在趙禎多年的影響下,大宋的戰略思想有着極大的改變,兵貴神速,成了首要的法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成了軍隊的座右銘。

世間萬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的。趙禎深諳其理,往日裡,束縛將領的陣圖被捨棄,將軍排兵佈陣,所用的陣法都在腦子裡。

在作戰上,將軍,將領,統帥,有了更高的靈活性。

在趙禎看來古人的兵法顯然是智慧的結晶,他對軍隊的訓練無非是風林火山四字。

孫子兵法既然流傳千年,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而這風林火山四字便囊括了它的精華。

大宋軍隊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動作神速,有如飈風之疾;舒緩行進,其行列齊肅則如林木之森然有序;侵襲掠擾,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屯兵固守,則如山嶽之固,不可動搖。

別看這簡單的四個字,簡單的四句話,但是要讓數十萬大軍精準的做到,卻難如登天。

大宋的南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軍合兵一處,這是趙禎手中所有的精銳力量。

興慶府,乃西夏之國都,這裡彙集了西夏的所有要害,党項人的皇族,党項人的貴族,權臣,外戚,政治,文化經濟,無不囊括在這小小的興慶府之中。

大宋三十萬大軍,陳兵壓境,這是在逼迫党項人作出最後的決戰,在這個時代,一國之都乃是一國之根本,一旦國都淪陷,這個國家基本上就算是完了。

當然,對於大宋來說或許還好,它幅員遼闊可遷都黃河之南,在那裡,大宋依然可以延續,依然可以繁華,只不過對北方的控制徹底喪失,但對於党項這種遊牧民族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所以党項必當背水一戰,而這正是狄青一直在做的事情,自從越過烏蘭木倫河以來,敵軍的主要任務便是尋找並殲滅西夏的主力,這五十萬大軍,不光是趙生的心頭之刺,也是狄青的心中大患。

這是西夏最後的力量,也是他的王牌。一旦這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必將使得西夏毫無反抗之力,從李元昊到沒藏訛龐,他們倆唯一的共同點便是保全精銳不與大宋爭鋒。

這樣做,雖然會損失大量的土地,但卻留存了全線翻盤的實力,近在眼前的威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黑暗中隨時準備出手的利刃,若是党項人反擊成功,大宋面對的將是功虧一簣。

這也是爲何趙徵要從國內調集退役老兵駐守已經奪取的城池的原因,而這一點,西夏人顯然始料未及。

西夏人不明白,爲何大宋的軍隊會突然集結,並出現在興慶府外?沒藏訛龐緊皺眉頭,自己手中還握有三十萬大軍,宋人怎麼敢對興慶府發動進攻。

沒藏訛龐的手中並沒有五十萬大軍,這是西夏所有的力量,在各軍司駐守的士兵也算在了這五十萬人之中,雖然與大宋並沒有多少的正面交鋒,但即便如此損耗的士兵也足有數萬人之多,興慶府中有着十萬人的守軍,而剩下的大軍卻遊離與興慶府周邊,待時而動。

他們是掣肘大宋的利器,一旦暴露,那將會是西夏的滅頂之災,這也是爲何他要隱藏這支軍隊的原因。

在沒藏訛龐看來宋人對興慶府的進攻顯然是不理智的,難道他們就不擔心被興慶府與遊離在外的党項大軍夾擊嗎?

另一邊的大宋軍隊之中,夏竦作爲監軍,難得的披堅執銳,跨上戰馬一幅全副武裝準備隨大軍作戰的樣子。

這讓身爲統帥的狄青膽戰心驚,萬一這老倌死在了戰場上,自己該向官家如何交代?而旁邊一旁的楊懷玉,卻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笑眯眯的把自己所佩戴的橫刀遞給了夏竦道:“夏監軍,還是用我的橫刀吧!您的儀刀可不適合廝殺作戰。”

長長的橫道,重達十斤,豈是夏竦這樣的文人能隨意揮舞的,夏竦在接過橫刀之後,便差點從馬上墜掉下來。

“你莫不是戲耍老夫如此重的橫刀,老夫如何使得。”

楊懷玉內心的解釋道:“軍中橫刀皆有定數,若是過輕,則不能殺敵,若是過重,則不能揮舞,同樣的,對士卒的臂力也是有所要求……”

夏竦無奈的望了一眼狄青,又望了一眼楊懷玉他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卻依然固執的說道:“咳咳……此乃滅國之戰,老夫豈有不戰之理?”

是的,滅國西夏一直是大宋的重中之重,夏竦身爲監軍,這可是他撈取戰功的大好機會,在大宋即便是不能征戰的文人,只要上了戰場便算是有軍功在身,回朝之後便是風光無限,何況這種滅國之戰,乃不世之功!

沒人比夏竦更瞭解這場戰爭對他的意義,龐籍眼看着歲數就大了,是同樣的,自己的年歲也已經不小了,要是不能抓住這次機會,回朝之後宣麻拜相,那自己的位置永遠只能留停流在參知政事這個副相一職上。

夏竦自信,朝廷當中沒有人能與自己的資歷聲望相匹敵,這是他最好的機會,也是他最後的機會,若是連這樣官家都不給他宣麻拜相,那他的仕途將走到終點,夏竦的心態已經改變,原本並不是執着於宣麻拜相的他隨着年歲的增長對相位的渴望卻愈來愈大,其實他覬覦的並不是權利,而是那份榮耀與地位,這樣才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狄青和楊懷玉對視一眼,他們都瞭解老倌現在的心情,在西征西夏的戰場上,除了戰場用命的士卒,便是他夏竦最爲上心,他給大軍解決了數不勝數的麻煩,讓大軍沒有後顧之憂。

兩人幾乎同時的搖了搖頭,楊懷玉把自己身邊的親兵派給了夏竦,這是楊家的老兵精銳,即便是狄青的親兵也比不上,而狄青卻是假裝沒有看見,開始對大軍下達攻城的命令。

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七十九章馬前卒,軍前士!第兩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八百三十二章謀事在人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四百二十八章元昊之志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蘇軾的奇謀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
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七十九章馬前卒,軍前士!第兩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八百三十二章謀事在人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四百二十八章元昊之志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一千三百三十章蘇軾的奇謀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