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

趙禎在下一盤大棋,現在沒人清楚這個大宋帝王心中的想法,因爲他根本就不在神都城,但整個大宋都在忙活,忙活這位官家早早便設下的佈局。

東京城的皇宮和神都城的皇宮大差不離,在神都城能找到的東西在這裡也能找到。

三才舉着燈籠在前面行走,趙禎跟在後面,這狹小的通道在神都城的密庫中可沒有,趙禎當初在皇宮中修建密庫也算是破費心機,當初他認爲這裡已經完全足夠,但現在看來當初的自己還是把進出口的密道設計的小了。

當然這和當初皇宮的財力有關,那時候大宋的國庫也不富裕,何況是趙禎的密庫?

其中大多數的財富在那時或許是無價之寶,一顆來自西域的寶石便足以讓人心動,但現在這些東西在神都城的密庫中根本算不上是奇珍異寶。

但這裡依舊是趙禎的“寶地”,對於這條密道同樣熟悉的人除了趙禎之外便是三才,即便是皇后都不知道這條寶庫中有什麼。

皇后是隨着趙禎遷都北平府之後才掌握了內庫的財權,也是在那時候開始她才接手的蔡記和官營買賣的業務。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皇后甚至比蔡伯俙還要後看見趙禎的財富。

機關的聲音卡卡作響,趙禎看似隨意的在拉動槓桿但事實上卻是開啓密庫的密碼,這東西據說是魯班的後人所做,這人現在就在神都城的格物院中。

據說他在做了這個鎖之後便開始深居格物院,同時還把酒個戒了,燒掉了圖紙,發誓此生再也不做這東西。

當然這和三才的威脅不無關係,作爲入內內侍省的都都知,三才絕不會讓人再製造一個和東京城皇宮一樣的特殊鎖具來,除了神都城的皇宮。

槓桿和機括相連,這是鋼製的鎖具無論過了多少年,可能會生鏽但卻絕對能用。

趙禎拉動每一個槓桿都是小心翼翼的,他知道這些槓桿拉錯了一個之後的結果是什麼,無數的飛蝗會把密道里任何東西射程篩子,而這些特製的弓弩完全是機械結構,沒有用上一絲的木料。

這就是格物院的手筆,大氣到了敗家子的程度…………

咔嚓…………隨着機括聲的響起,大門終於打開了,這處密庫屬於東京城的御書房,裡面的面積不大也不小,只不過趙禎之所以牽掛不是因爲裡面的財物,而是那幾個傀儡木偶。

每一個傀儡木偶上的名字都使得三才不敢用正眼去瞧,頭一個穿着通天冠服,腆着個肚子腰間配着寶劍的大鬍子便是鼎鼎大名的始皇帝嬴政………………

三才知道,自己是唯一知道官家這個秘密的人,別人甚至是皇后都不知曉這御書房中的秘密。

想到這裡三才便有些緊張,畢竟伴君如伴虎,這事情官家是定然不會讓人知曉的,而自己………………

趙禎哪有心思去管三才,事實上他並沒有覺得三才出現在這裡有什麼不合適,哪個帝王身邊沒有一兩個忠僕?

便是唐玄宗還有高力士爲伴,自己帶着三才也沒有什麼。

這裡是趙禎的密室,也是唯一屬於他的地方,許多不能說的話,不能罵的街在這裡都可以暢所欲言。

待三才把一切都準備好之後,他便悄悄的去了邊上的等候,他知道官家又要和這些前朝帝王“說話”了。

“北方的草原朕已經拿下,遊牧民族對漢家的侵略再也不肯能出現規模化,這是一大喜事,你們當爲朕賀!爲大宋賀!爲華夏賀!”

趙禎面對秦皇漢武滿飲一杯酒,這酒是數十年前便藏在這裡的,現在喝起來酒香濃郁而純正,別有一番風味。

三才已經跪在邊上給趙禎滿酒了,他知道這些雖然是木頭的人偶,但每一位都是漢室帝王,都是華夏所承認的無雙帝王。

趙禎很滿意他的態度,這就對了,別說是三才,便是任何一個華夏子民在見到這些雕塑的時候都應該虔誠一拜。

這是華夏的傳承,是文明的延續,是血脈在流淌,趙禎從來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爲他繼承了華夏的文明,繼承了這些君王的傳承。

沒有他們就沒有華夏偉大的歷史,沒有他們就沒有遼闊的疆域,也自然沒有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這句話。

趙禎一直覺得自己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大宋也同樣是如此,只不過有許多人在這個時代還未出現。

華夏漢室從來就不缺英明的帝王,這一點在歷史上早有論斷。

“朕要做一件你們都沒做過而後人做過的事情,吐蕃高原必要納入漢家的疆土,這是毋庸置疑的,李世民,當年和親也沒能換來吐蕃的歸附,但朕不要和親,朕的大宋比你的盛唐更加強大,朕要用槍炮打開吐蕃的天塹,用戰馬去征服高原!”

微微吐了一口酒氣,趙禎覺得今天的酒喝得暢快,而邊上的三才已經顫抖的說不出話來,他是真的怕了。

官家的話有些前言不搭後語,什麼叫前人沒做過而後人做過的事情?後人是誰?官家怎麼知曉後人征服了吐蕃?

但三才對於這段話選擇自動忽略,官家是神仙般的人物,自己是凡夫俗子,哪裡能理解?

而趙禎接下來的話便讓他更加篤定:“朕的計劃如何?東城的勳貴們養肥了,就應該割肉,這些人的存在一直是你們頭疼的問題,楊廣你滅陳朝、徵吐谷渾,開科取士、修隋朝大運河功大於過,朕不說什麼,但你卻沒有徵服吐蕃,否則朕便能理所應當的收復高原了。”

趙禎現在很糾結,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居然出現了一個天大的漏洞,禮法問題,也就是大宋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問題。

有道伐無道,這是華夏傳統,也是出兵時檄文書寫的依據,吐蕃在某種程度上佔據了優勢地位。

因爲從秦朝開始一直到五代十國,吐蕃都是獨立的存在,並沒有被漢家王朝征服過,沒有了前車之鑑,大宋征伐吐蕃就沒有了合法性。

吐蕃是和大唐發生過戰爭並且雙方之間拼的是你死我活,但最終的結果是誰也沒有奈何誰,這下就尷尬了,尤其是吐蕃剛剛統一,對大宋的態度相當謙卑,甚至連大宋佔據了青塘,他們也忍氣吞聲了。

趙禎手中唯一的把柄便是角廝羅背叛大宋,但這件事當真是不好做文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漢人的史書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乘勝追擊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九十六章趙禎的抉擇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強大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灤河城的防疫第兩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產力”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決死之心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四百二十七章帳中對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十九章太子的反擊!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
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六百九十一章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漢人的史書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乘勝追擊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三百九十六章趙禎的抉擇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強大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灤河城的防疫第兩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產力”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決死之心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兩千四百一十九章節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戰爭來了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四百二十七章帳中對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十九章太子的反擊!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