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

瞧見三才恍然大悟的模樣,蔡伯俙笑道:“《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

而官家說過,治國是十分複雜的事情,從文化到經濟,從醫療到科舉,方方面面分門別類,若是帝王都不能夠掌握,那如何讓下面臣子掌握?若帝王都不能掌握,那豈不是變成一個瞎子聾子?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對,別人做什麼決定還需要經過帝王嗎?帝王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噤聲!噤聲!”

三才把衣袖揮舞的如同風火輪,不斷的示意蔡伯俙壓低音量:“這話你也敢說,大不敬!”

蔡伯俙點了點頭:“確實是大不敬了些,但這話可不是我說的,乃是官家的話,我也覺得官家說的對,皇帝就是應該瞭解這些,太子在這一點上做的極好,他可不是整日在宮中長大的孩子,無論是東京城還是神都城他都極爲熟悉。無論是繁華的集市還是平民之家他都去過,想要騙太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關鍵的是,他還聰明,腦子一點也不比二皇子差。”

三才感嘆道:“是啊!太子繼位應該是最好的事情了,這可比西征大勝有意義的多,只是朝臣們能夠接受百姓們呢?你說百姓們會不會難以接受這事?”

蔡伯俙長嘆一聲道:“這事還真不好說,不過官家的的旨意和決定在百姓們看來就同神的話一樣,應該不會出亂子的。這可是開千古之未有,百姓們會看到官家並不是一個貪念權利的人,也不是一個提防兒子的人,怕是當年真宗皇帝之事…………”

三才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當年真宗皇帝一時糊塗,竟然開始猜忌起身爲太子的官家,而官家也常說人到了年歲之後便會越來越對權利放不下,眼下官家這是在趁着自己年輕而把權利過度到太子的手中,這樣的君王夫復何求?

蔡伯俙小聲道:“眼下正是風波最甚的時候,相公和朝臣們被官家安撫,這民間的聲音便沒了人控制,在這時候該如何去做不用我提醒你了吧?”

三才微微一驚,隨即道:“你的意思是讓灑家去左右民意?”

蔡伯俙擺了擺手道:“這可不是我讓你這麼做的,是你自己理解聖意去做的,不是嗎?”

兩人之間巧妙的對話無形之中便讓三才下定了決心,既然太子要繼位,既然官家執意傳位,那就給官家和太子創造最好的環境!

於是乎三才便下定決心,即便是背上左右民意的罵名,即便是被監察院的御史們追責也在所不惜了。

待看到三才堅定的離開,蔡伯俙笑了笑,眼下事情幾乎已經成爲定局,自己能幫官家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只是希望官家能帶上自己一起西去,說實話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忘記叱吒外朝的感覺了。

事實上蔡伯俙也看開了,不就是官家傳位太子嗎?

對自己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影響,蔡記和國營買賣也不需擔心,都是大宋最爲賺錢的存在,太子當皇帝還能廢了他們不成?

再說自己好歹也是趙旭的姑父,多少面子還是要給自己的,最不濟跟隨官家西去,在那裡自己還是官家的心腹之臣。

放下手中的賬冊,在最後的一處支出數字的下放簽押自己的名字,蔡伯俙便用紅繩把卷冊紮了起來。

隨着他最後一道手續的完成,傳位大典的開銷札子便已經做好,送去給三司使包拯用印,再送去給宰執相公范仲淹用印,最後給官家御批即可,自己的事情也算是完成了。

這是官家在位時做的最後一件事情,而接下來蔡伯俙隱隱有些期待,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回府後還不知如何與妙元交代,別的都好說,唯有家中的那位公主實在是讓人頭疼的緊,最近幾日沒有回府,而聽三才說她已經在宮中住下,待大典之前纔會回府,自己也要和她說個清楚,這麼大歲數了跟隨官家前往西面去…………怕是不會同意吧?

距離傳位大典沒幾天了,整個大宋彷彿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得益於便利的交通以及報紙的興起,消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各種各樣的傳言也開始出現,酒樓茶肆,百姓的飯桌上處處都是百姓談論此事的辯駁之地。

百姓們從一開始的驚訝,惶恐,逐漸的轉變爲辯論和發表自己的觀點,有認爲好的,畢竟太子穩重仁孝,延續大宋的繁榮不成問題,有些人則是認爲官家傳位太子可能會對大宋的繁榮造成致命的打擊。

各種各樣的文章在報紙上出現,那些酸儒便站在禮法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有人覺得官家堪比堯舜,也有人覺得官家此舉孟浪。

各個學說,各個學派,各個書院,學校也開始了辯論,這彷彿是一場“意識形態”的大討論。

而除了儒家之外的學派,幾乎都在支持官家的所作所爲,當然也有人反對,畢竟大宋有今天的局面都是官家一手改革的成果,一旦換了皇帝,是否會發生改變?

各種各樣的輿論衝擊着尋常百姓,有些人開始了站隊,有些人開始支持這個觀點,那個觀點。

不同觀點之間的矛盾衝突也開始明顯起來,辯論激烈的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傳言開始出現,據說是來自宮中的內侍傳出來的,官家的傳位其實也是一場改革,一場關於大宋君主的改革。

只要在大宋提到改革二字,就沒有人不支持的,因爲大宋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都是依賴於官家的改革。

早早的立太子,在官家春秋鼎盛的時候傳位太子,這是一場多麼了不起的改革,來自宮中內侍的傳言還提到了官家自己說的話。

就是這句話讓大宋百姓接受了官家傳位的事實,同時開始理解官家,理解這位大宋的天子。

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三百七十一章封丘軍營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溫柔的陷阱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九百七十一章求助於宋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百六十五章人間地獄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一百零五章吃肉的牡丹花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兩千一百九十二章宗室們的“公平”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兩千五百七十章大宋的站位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
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三百七十一章封丘軍營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兩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車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溫柔的陷阱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九百七十一章求助於宋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百六十五章人間地獄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一百零五章吃肉的牡丹花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兩千一百九十二章宗室們的“公平”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兩千五百七十章大宋的站位第兩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