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

包拯不是傻子,他絕不會越俎代庖的答應吐蕃使團什麼,就算是送東西也是那些市面上最常見的東西,常平倉中的土豆,地瓜之類全都是用藥水泡過的,不可能發芽,他當然知道這些高產的作物在吐蕃的作用。

從土豆和地瓜剛剛出現在大宋土地上的時候,便是農人都發現了它們的恐怖,這兩樣東西就是祥瑞一般的存在。

包拯親自去田間地頭上觀察過這兩種農產,種了一輩子地的老人捧着土豆的模樣就像是捧着自家的大孫子,像上天磕了頭之後纔開始賣力的收割。

第一次見到這些作物的時候,便是包拯也被驚歎,地底下的土豆一串接一串,當時他就在想,這些東西是不是受到了老天的眷顧,否則怎會知道漢家王朝歷代最缺的便是糧食?!

當巫瑪向他索要土豆和地瓜的良種時,包拯在心中早已拒絕,不可能把這樣的寶物給吐蕃人,種子是不可能,若是要點土豆麪,地瓜幹之類的還是不成問題。

大宋的朝臣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讓外朝羨慕和嫉妒,同時誘惑他們對大宋動手,如此便能名正言順的討伐。

天竺就是這樣毀滅的,可憐的,那耶波羅到現在還沒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在包拯看來,吐蕃人也可憐,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吐蕃人還要和高原上惡劣的氣候抗衡,但他絕不會因爲可憐就去給吐蕃人提供幫助。

包拯最爲朝臣的同時也是一個讀書人,通曉歷史的他知道吐蕃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便是強如盛唐,也遭受過吐蕃無盡的傷害。

長安城那般的恢宏城池都能被吐蕃所攻陷,所以包拯從未小看過吐蕃的力量。

現在吐蕃諸部從一盤散沙的狀態凝結成一個國家,一個王朝,這樣的威脅甚至遠超曾經的草原帝國。

“包相公,我等前來大宋是爲了遞交贊普的國書,同時上告大宋官家,我吐蕃已經立國建鼎,乃是一方王朝。”

包拯點了點頭:“這些官家早已知曉,不光知曉,而且會給你下旨的,至於冊封,你就不要想了,告訴角廝羅,大宋不可能給吐蕃冊封,即便是名義上的冊封也不會有,更不會承認現在的吐蕃和唐時的吐蕃一樣,是一個正統的王朝。”

巫瑪在短暫的失望後便坦然的接受事實,他知道若是從包拯這裡得不到良種,到了大宋皇帝那裡便更得不到。

至於討要冊封,不過是個笑話而已,從一開始吐蕃人自己就沒抱有希望。

包拯來的很快,去的也很快,邊上的那個驛館老吏根本就沒說一句話,也不需要他說一句話,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爲了證明包拯不是在私會外使而已。

這是大宋的規矩,當然也是漢家王朝的通病。

此行的目的是爲什麼巫瑪自己還是清楚的,見識大宋的強大回去告訴吐蕃的頭人們不是一件好事。

他突然明白角廝羅爲何要堅持和大宋抗衡,原因很簡單,若是沒有這樣的勇氣,把真相全部告訴那些頭人,最後的結果便是吐蕃未戰先怯。

看來自己回去最後把角廝羅和仁欽桑波的話再次重複一邊便是。

現在的他才知道,原來贊普和大相根本就沒有說實話,不是說的太過誇張,而是他們的描述遠沒有達到大宋現在的狀況。

巫瑪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務,早點回到吐蕃,他要規勸角廝羅,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和壯大吐蕃,雖然現在宋人根本就沒有把吐蕃放在眼中,但他知道宋人不會善罷甘休。

只要大宋皇帝西北一指,立刻會有無數的兵甲和良將奔赴川陝四路和寧夏路,無數的物資都會往那海填。

這樣的王朝如何對抗?

巫瑪知道現在能保護吐蕃的只有高原的地勢,這種他們已經習以爲常的氣候在宋人這裡卻是極爲特殊。

當然平原的土地對於高原上的吐蕃人來說也是一樣是個屏障,這段時間巫瑪發現自己越來越嗜睡了,早上過了巳時才起牀,這對於他來說幾乎是從不會發生的事情。

使團中的其他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症狀,彷彿下了高原時間長了就會生病一樣。

這是老天在提醒自己,他不輸與這裡,要快些離開纔是,而大宋的皇帝居然還不願意接見自己!

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只不過是大宋皇帝現在忙着別的事情。

巫瑪站在闕樓之下,看着兩座分別坐落於乾宇殿兩側的闕樓心中發苦,誰能想到大宋的皇帝居然已經把眼光放到了更爲遙遠的地方。

剛剛大宋的朝會剛剛結束,他在進宮的路上剛好聽見幾個朝臣在談論大宋在西面的事情,所謂的西面和吐蕃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和新疆路也沒有關係,而是更爲遙遠的西方,大秦國。

聽書那也是一個強盛的帝國,雖然和大宋相比沒有那麼強大,但那裡的國家卻很多,大宋在和他們做生意的同時,似乎也在參與一場動盪。

究竟是什麼動盪,巫瑪無從得知,但他知道,只要是大宋皇帝所謀劃的一切,必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吐蕃人在宋人心中的地位甚至不及遙遠的大秦國,這是麼多的可笑與荒謬,也是鐵一樣的事實,這讓巫瑪知道,現在的吐蕃還很弱小,弱小到大宋不願在它身上花費什麼功夫。

眼前這座華美的宮殿便是紫宸殿了,大宋皇帝經常在這裡召見外使,只不過巫瑪很好奇,現在大宋的周圍還有多少外朝會派遣使者前來?

蒲甘是一個,高麗是一個,除此之外呢?

領路的內侍走的很快,穿過乾宇殿前的巨大廣場後,再繞過垂拱殿的迴廊很快就到了紫宸殿。

大宋的每一座宮殿前都站着威武雄壯的禁軍,或者叫做親衛鐵軍。

和以前大宋皇宮中的禁衛不同,這些人不是模樣好看標正的上四軍,而是渾身散發着殺氣的士兵。

巫瑪知道,只有真正上過戰場的百戰悍卒纔會這般的殺氣,從這一點便能看出,大宋的風氣改變了。

殺氣騰騰的士兵出現在皇宮中,這意味着大宋從原本溫文爾雅的性格變成了兇狠狂暴的性格。

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態度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三百五十一章記裡鼓車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四百八十九章皇帝的誘惑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兩千一百六十九章今日海東州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
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態度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三百五十一章記裡鼓車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四百八十九章皇帝的誘惑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石批德撒骨的揣測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兩千一百六十九章今日海東州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圖格魯克的直覺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