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

趙禎的旨意先一步抵達大同府,張玉騫在看到奏疏的那一刻便知曉了官家的用意,很顯然這是要吸納遼朝的百姓,可事實上並非易事。

一來遼人已經察覺,西京道的官員開始用強烈的手段鎮壓了,二來,大同府的百姓也不願犧牲自己的利益接納這些從遼朝逃來的人,生怕他們會搶了自己的飯碗。

還好官家派了韓琦以及物資前來,否則面對這些不斷涌入大同府的百姓,張玉騫還真不知道那什麼來安置,大同府雖然富有,可地方上的財政卻是寥寥無幾,所有賦稅都是要上繳朝廷之後,朝廷再度撥款下來。

但隨着張玉騫的不斷上疏,趙禎的新旨意再次下達,他也發現其中的問題,由中央不斷撥款還不如給大同府一定的自有,大同府可暫時挪用商稅安置百姓,年底的時候以挪用之稅抵充總稅額。

這是一個改革的最新舉措,大同府便是“試驗田”,若是成功,以後地方州府再遇天災人禍,也可依照此法,但趙禎不會把財權下放到地方,否則就會如同後世的明朝一樣,出現地方州府有錢供官吏貪沒,而朝廷無錢可用的尷尬。

韓琦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大同府,他的主要差遣便是安置遼朝歸義百姓,在這一點上他的立場和趙禎一般無二,必須讓這些人安定下來,甚至過上比遼朝更好的生活。

他已經有了辦法,不是把這些人安置在大同府,畢竟這裡的人口因爲通商的原因已經不少,想要給這些人找出路,最好的辦法就是遷徙,遷往蔡伯俙所在的北京道。

北京道地域廣闊州府衆多,完全可以暫時容納下這些人,還有一點也在韓琦的計劃之中,既然是遼朝的百姓難免會在恐慌之後返回遼朝,返回他們的故土西京道,只有迅速的把這些人遷走,才能把他們留下。

韓琦可不希望這數十萬百姓來了又走,既然來了大宋,無論你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都要成爲大宋的百姓,成爲大宋的一部分,爲此韓琦特意上疏趙禎,要求給予這些契丹人入籍大宋的可能,如同當年的党項人一樣,成爲大宋的契丹族。

奏疏抵達神都的時候,趙禎便以最快的速度做了御批,納遼朝歸義之百姓入大宋戶籍,地方州府不得刁難推諉,更不得欺凌侮辱。

誰都不知道,這份簡單的奏疏後成爲大宋吸納外族的開始,也成爲大宋移民政策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什麼?領土!最缺少的是什麼?人口!

領土廣闊,人口衆多的國家便是這個時代地球上最強的霸主,尤其是在趙禎制定的政策下,大宋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發揮着強大的作用,財政賦稅,人才培養,糧食礦產等等這些都需要人土地和人口才能實現。

趙禎一直奉行土地爲先,百姓爲先的政策,有了土地纔會有人來開發利用,有了人才能給朝廷繳納賦稅和培養人才,有了人大宋纔會有士兵。

於是乎韓琦便和張玉騫兩人“搭班子”共同完成這項艱鉅的歷史任務,張玉騫以大同府的財稅作爲購買物資的基礎,加上三司撥款的十萬貫共計五十萬貫。

這五十萬貫不光要購買吃穿用度,還有成藥,馬車,勞役等等。

十萬人的歸義百姓平均算下來一個人要用掉大宋五貫錢的支出!但這五十萬貫在韓琦和張玉騫看來卻即爲划算,五十萬貫算什麼,不過是大同府一年商稅的百分之一,而十萬百姓,尤其是從遼朝歸義的十萬百姓卻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這對遼朝是一記重創,使得遼人在心理上對大宋的恐懼深入骨髓,也讓他們看到其實不用和大宋拼得你死我活還有另一條出路,這條出路便是歸附大宋。

無意之中,一個醉漢的酒後瘋話成爲一場心理戰的開始,趙禎不無感嘆命運的神奇,誰能想到居然是一個醉漢書寫的歷史?

趙禎派人仔細查過,那個醉漢和大宋沒有關係,和黑手皇城司更沒有關係,真的只是機緣巧合之下說的話而已,而他的這句話一下打破了遼人的心理防線,先是漢人,再接着是契丹人紛紛涌入大同府。

其實這些歸義百姓的到來並沒有給大同府多少的衝擊,反而使得大同府的經濟再度繁榮起來,這些人都是和要吃飯睡覺的吧?朝廷出錢安置他們,那這些錢最後還是要到商賈和百姓手中。

最後再通過大同府的稅官流回一部分到朝廷手中,其實這次大同府安置歸義百姓根本就沒有用掉五十萬貫,而是三十萬貫左右,但效果……驚人的好!

蔡伯俙在北京道積極的籌辦安置這些流民的措施,在他的眼中,只要是失去自己土地的人都算是流民,至於他們是不是歸義,那就要看在北京道是否老實了。

北京道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手,而這十萬百姓的歸附自然也是強大的生產力量,若是不好好利用實在可惜,蔡伯俙絕不會放棄這次機會,甚至情願貼錢也要把這些人安置在北京道。

十萬人看似很多,可在北京道幾十個州府之中便顯得並沒有多少,一個州府最多吸納五千人便算是頂天的了,而這五千人還包括老弱婦孺,但在整個北京道卻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蔡伯俙爲了堵住朝中袞袞諸公的嘴,正瘋狂的建設北京道,一來這是他第一次出任一方安撫使,沒有一定的政績肯定不行,二來若是做的不好趙禎也會失望,這是在給他一個機會,也是給外戚一個機會,不授高價文資,但卻可以得以不錯的差遣。

是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中擁有存在感,文臣如此,武將如此,外戚也當然如此,蔡伯俙是淡薄名利的,但他外戚的身份卻是限制了他,自始自終他都知道,官家是要用自己給外戚樹一個樣,給外戚以希望。

何況蔡伯俙心中即便有一萬個不願意,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孩子終究也是外戚的身份,不爲自己着想也要爲子孫後代着想,趙妙元的書信可一直沒斷過…………

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該來的早晚會來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蘇軾的難題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八百八十五章鐵鷂子的覆滅第兩千兩百一十一章祁國公府的“替死鬼”第四百八十四章趙禎的決心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負擔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三百章悲歌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六百三十三章計將安出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堯與舜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
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第兩千五百七十二章塞爾柱的皇帝來了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該來的早晚會來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蘇軾的難題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九百九十五章掀桌,不玩了!第八百八十五章鐵鷂子的覆滅第兩千兩百一十一章祁國公府的“替死鬼”第四百八十四章趙禎的決心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勇士巴圖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負擔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三百章悲歌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六百三十三章計將安出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三百二十一章駭人聽聞的貪腐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堯與舜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歸來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