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河岸

永定河南岸的曠野上人潮奔涌,撤退的清軍邊走邊集結,仍有不少被人羣衝散。

陳如烈站在王莊外,等候莊內騎兵加入。

今日他與周遇吉、陝西撫標在南岸襲擾,孫傳庭昨天只派出李國政,而保留了鄭嘉棟一部,得知冰層開化後,孫傳庭將所有撫標騎兵投入南岸,北岸則仍以曹變蛟爲主。

南岸的幾支人馬天亮不久就趕到了戰場,但今天清軍沒有攻堅任務,集結的騎兵衆多,發現明軍就前去驅趕。整個上午都在遊鬥,清軍由於處於撤退狀態,不敢追擊過遠。

遊鬥並未持續多久,清軍就開始撤退。由於被崩潰的人畜阻隔,等陳如烈越過黃花店追來的時候,數萬人羣已經崩潰,永定河南岸亂成一鍋粥。

正紅旗固山額真的認旗就在北面不遠,清軍撤而不亂,正紅旗的固山額真旗走在最後押陣,大約有數十名巴牙喇和五百馬甲,還有一部分鑲紅旗馬甲協助。這些清軍在潰散的人潮中巍然不動,一直在收攏趕來的零散潰兵。

王莊出來的騎兵陸續開始列陣,陳如烈今日帶來的只有一百名騎兵,搞襲擾壯一下聲勢還可以,真要去跟清軍交戰是不行的。現在等到王莊騎兵加入,陳如烈好歹能湊齊兩百人。

陳如烈對親兵道,“去傳令騎炮兵隨後跟來,跟在咱們後面兩裡。”

周遇吉的家丁在右翼協同,撫標的騎兵在右翼更外側,陳如烈先行出發,帶領安慶騎兵快速接近清軍後衛。

押陣的六百多清軍分爲三股,看到明軍接近,停止收攏潰兵,開始交替掩護往北撤退。明軍騎兵也分作三股,距離清軍百步左右跟隨。

明軍很快越過王莊以北第一個村莊,這裡沒有來得及點火,陳如烈沿途所見,大道上到處是遺棄的車架和牲口,各種輜重和生活用具扔滿一地,營地中還有不少人在搶奪物資,見到明軍後才一鬨而散。

前方的三股清軍停下整隊,陳如烈也停下隊列,與中間一股清軍對峙,正紅旗的固山額真旗幟就在那裡,中間這一路實力也最強,有三十多個巴牙喇和兩百馬甲,馬匹高壯裝備精良。

十多個清軍甲兵提着袋子從陣中出來,策馬在陣前跑過,將袋子裡面的銀錠撒在地上,在陽光下亮閃閃的一大片。

在陳如烈看來,這些甲兵看着沒有多少經驗,他們撒得太過密集,追兵能快速的撿拾起來。流寇幹這種事情就更熟練,他們會把銀錠撒得到處都是,儘量的分散一點,多耽擱官兵的時間,清軍在這方面確實體現出經驗不足,耗費的銀子至少是流寇的兩倍以上。

清軍撒完銀子依次撤退,一路移動時另外兩路就列陣戒備,陳如烈知道安慶騎兵不是對手,只能以牽制爲主。

到達撒銀子的位置,京營和陝西撫標的家丁紛紛離隊爭搶,清軍乘機加快撤離的速度。

安慶騎兵沒有停留,繼續跟在清軍身後,陳如烈往後看時,鄭嘉棟的人馬已經所剩無幾。

隨着往北越遠,道路上被遺棄的車輛越來越多,各種貴重的絹緞銅器等物品堆滿車架,陝西巡撫標營的騎兵越跑越少,接着鄭嘉棟的認旗停下,脫離了作戰。

周遇吉所部京營在兩天遊鬥中損失不小,能出動的家丁只有一百七十多,此時也不斷有人脫離隊列,有去砍人頭的,有去撿銀子的。

安慶騎兵軍紀嚴格,鎮撫和文書官都在隨隊督陣,沒有任何人脫離隊列,但明軍整體追擊的人數越來越少。

再往北一段,前方突然號音長鳴,三路清軍齊齊向南撲來,陳如烈高聲發令,安慶騎兵調轉頭往南撤退。

這次清軍一直追出一里多才停下,安慶騎兵繼續跑了半里路,只有兩個旗隊陣型完整,其餘人馬隊形散亂,往南逃得更遠,隊形根本收攏不住。

這幾天的遊斗大體都是這種模式,清軍的馬匹入邊後損耗過度,馬力的優勢不大,追擊時速度並不快。邊軍的騎兵應付得十分熟練,陣型散而不亂,陳如烈帶領的部署也有了些經驗,雖比不上邊軍,但能完成接近、牽制、撤離和重組,只是耗費的時間更長。

但今天的騎兵裡面,包括了王莊裡面拼湊的人手,這一部分缺乏磨鍊,又是拼湊而來,完全缺乏協同的默契,後撤之後隊列散亂,軍官號令無法傳達,重組全無章法。

趁着明軍混亂,清軍快速整隊脫離,迅速將距離拉開。

清軍這輪衝擊之後,陳如烈只收攏起一個局,周遇吉和陝西撫標的家丁沒什麼損失,但有一部分乘機脫離隊伍去搶奪銀兩和物資,李國政的人馬只剩下百騎左右,他隨即脫離追擊,往南去攻擊一支落單的西虜。

仍在緊追正紅旗的只剩下陳如烈和周遇吉,總共只剩下不到兩百騎,一路追着正紅旗固山額真的旗幟,保持一百步左右的距離。

他們的人數和戰力都遠不如清軍,但清軍也拿這兩百騎沒有多少辦法,對方始終迴避交戰,只是若即若離的跟在後面。

雙方打打停停,最後到達楊村渡口,押尾的清軍距離渡口一百步就停下,開始列陣掩護。

陳如烈舉起遠鏡看了看,河道中間的冰層已經碎裂,各種雜物漂浮在水上,有些位置用木板搭在兩側未開裂的冰層間,先前到達的清軍擁擠在木板附近等待渡河。

楊村有多個渡口可以過河,不少被落在南岸的清軍都往東避開明軍,準備走東面其他渡口過河,陳如烈沒有足夠兵力堵截,只是咬着正紅旗的後衛。

鑲紅旗的固山額真認旗在北岸,清軍在對岸部署了弓手,正紅旗的固山額真認旗在南岸,兩百多名清軍巴牙喇和甲兵下馬,列出了一個步戰的防禦架勢,兩翼仍有部分甲兵騎馬,是個攻守兼備的陣型。

周遇吉策馬跑到陳如烈跟前道,“拖着他們最後一股”

陳如烈點點頭,轉頭叫過塘馬,“去調騎兵炮上來。”

塘馬複述之後調轉馬頭往南飛馳而去。

對岸的清軍仍在運送木板,尋找合適位置搭建過河通道,但冰層已經十分脆弱,木板搭上去之後很快就引發冰層繼續斷裂。

安慶營和京營逼近到百步,部分使用火銃和弓箭的士兵接近到七十步,朝着清軍陣型射擊,清軍以盾牌掩護,也用輕箭仰射反擊,但因爲距離太遠,幾乎沒有造成什麼殺傷,僅僅起到騷擾的作用。

河岸上遺留有大量空馬,有些馬匹沒有人看管,在明軍弓箭射擊下嘶鳴着開始亂竄。

正紅旗的固山額真認旗堅持駐守在南岸,清軍後衛的陣型十分穩固,馬匹的騷動也沒有影響到他們。

渡口擁擠的清軍陸續到達北岸,南岸押後的正紅旗先把陣型撤退到河岸,然後開始過河,也是他們此次撤退最危險的時刻。

這一批是最後的後衛,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明軍就在一百步外,無法剿滅又無法驅逐,隨着人數減少,雙方在南岸的實力對比就會失衡,明軍便會攻擊最後掩護的人,而已過河的人不可能再回到南岸支援。

由於這種預期,後衛很容易崩潰,所以正紅旗的那個固山額真堅持親自押後,至今仍留在南岸。

安慶和京營騎兵隨着清軍靠近河道,仍在渡口對峙,雙方間隔着七十步繼續用弓箭互射。

清軍在前排擺出一層盾牌防禦,然後開始分批撤退,留在南岸的數量持續減少。

“大人,騎炮兵到了三門炮,要不要現在就炮擊?”

陳如烈直接回道,“炮兵隱藏在後陣,沒我命令不許露頭,先等韃子騎兵過河。”

安慶騎兵沒有動作,面對這種用盾牌掩護的重步兵陣,輕騎兵並沒有多少攻擊手段,而且以明軍眼下這兩百騎的實力,清軍兩翼的騎兵如果反擊,也是抵擋不住的。

清軍的渡河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先行撤離兩翼的騎兵,最後是那兩百步戰的巴牙喇和甲兵。沒有了牲口的不確定因素,這些重步兵最後的撤離行動會更可控。

明軍騎兵對峙了這麼久,也沒能有效的打擊這些重步兵,這些清軍的重步兵後衛沒有絲毫動搖,已經過河的人馬在北岸觀戰,等待正紅旗全部人馬過河。

清軍騎兵離開兩翼,都集中到了渡口,騎兵紛紛下馬牽着坐騎,排隊準備過河。

陳如烈揮揮手,一門火炮從後面推出,出現在安慶騎兵陣前,接着是第二門和第三門。

南岸清軍後衛步兵陣一陣騷動,北岸觀戰的清軍中一陣喧譁,因爲之前都是騎兵交戰,他們似乎都沒想到明軍能這麼快把炮運來。

一聲雷鳴,一枚黑色的兩斤半炮彈疾飛而出,破開清軍堅固的盾牌防線,密集的重步兵陣列中肢體橫飛。

緊接着再兩聲炮響,方纔還堅固無比的清軍後衛陣型瞬間土崩瓦解,在一片驚叫聲完全潰散,巴牙喇和甲兵爭搶着衝向那些過河的木板,與先前聚集在那裡的騎兵擁擠在一起,固山額真的旗幟晃動幾下後終於倒下,人羣的尖叫和馬匹的嘶鳴響成一片,靠近河道的人被不斷擠向冰層邊緣,成羣的人和馬被擠進水中。

……

二月初九傍晚,龐雨站在楊村渡口南岸,面前兩個衛兵展開一面固山額真的旗幟,陳如烈確定看到那名固山額真已經被救上對岸,但僅僅這面旗幟也是大功一件。

渡口周圍的大道上一片狼藉,道路兩側全是各類車架,各種布匹、米豆扔得到處都是,人和牲口的屍體散落在道路和田野間。

安慶軍在河岸上架設了三門騎兵炮,龐雨緩緩策騎靠近河岸,到了距離岸邊十步的地方纔停下,鑲紅旗的固山旗幟在對面,但距離有些遠,似乎在收攏從其他渡口過河的人馬。

面前河道中心的冰層基本碎裂,水面漂浮着密集的人和馬匹屍體,屍體間則是密密麻麻的冰塊、木板、蘆葦等雜物。

靠岸的冰層仍在,上面殘留着各種損壞的車架和輜重。

河岸邊散落着一些破碎的肢體,龐雨蹲下看着一具屍體,與龐雨在安慶平日所見的人不太一樣,清軍中幾乎沒有大鬍子,嘴脣上一般只留下幾根鬍鬚,大部分的下巴沒有鬍子,少部分有山羊鬚。

周圍的清軍面孔看起來都差不多,龐雨一眼看過去,幾乎沒有特別的印象。

龐雨舉起遠鏡,對面的正紅旗大旗下有幾個將官,他們也在凝視着龐雨,雖然龐雨完全看不清對方的神情,但他很確定必定是滿懷怨毒。

對岸所見的清軍騎兵就有一千以上,大部分是剛撤退過河不久的,仍在對岸防備明軍過河,實際上雙方都精疲力盡,龐雨根本沒有過河的打算。

龐雨轉身看向南岸的土地,漫野都是丟棄的車架、糧袋、布匹等輜重,體力耗盡的百姓癱在地上嚎哭,各種各樣的牲口漫無目的的奔走,正紅旗入邊搶掠的大部分人財物都損失殆盡,鑲紅旗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塗典吏從南邊匆匆趕來,到了龐雨身邊低聲道,“大人,騎兵在黃花店上游發現大同鎮百餘家丁,試圖在河道中架橋過河,正西方向發現侯總鎮所部家丁三十餘人趕來,另發現天津總兵劉復戎所部家丁十餘人,都是從東安高總監那裡來的,這些大約都是哨騎,等他們回報之後,東安的遼鎮大軍就該來了。”

龐雨知道塗典吏的意思,現在正紅旗潰敗,遼鎮在東岸沒有大的河流阻擋,肯定會趕來搶戰果。

“這裡只留兩個旗隊騎兵戒備,其餘騎兵往南沿官道二十里外截斷道路,凡是騎馬的一律攔截,誰也不許帶馬走,百姓步行帶走物資的不要理會,咱們輜重、民夫、輕步兵全部派出去,把那些沒逃走的百姓組織起來搬運物資,物資都放到韃子留下的營地裡面。將戰況回報孫都堂,請他明日過河點驗戰果,準備向朝廷奏功。”

“是……大人,這裡還有一份遊騎兵急報。”塗典吏壓低聲音,“正紅旗主旗貝勒嶽託已經死在濟南。”

“嶽託在濟南死了?”龐雨思忖片刻,眼神不停閃動。

第四百七十七章 名氣第四十章 心思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五百零四章 塘馬第三百二十六章 圍攻第三百五十三章 孤身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二百二十章 羣鴉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三百五十二章 告捷第五百零二章 燧石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六十八章 編制第一百四十章 水系第三百七十六章 得法第六十章 迷霧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訓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四十章 心思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五百零六章 河岸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七十章 澤社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零七章 偵騎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四百七十八章 轉道第一百章 追索第六十七章 陰陽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眼線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一百二十四章 前驅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四百八十四章 自問第三百三十二章 人山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四百三十九章 調度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缺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口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五百零二章 燧石第三百七十三章 方法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九十七章 獎品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身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四百九十五章 孤村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五十八章 大事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十五章 家奴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五百零四章 塘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活口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四百九十一章 盾列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二百五十章 陳於王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五百章 北線第一百二十三章 夜第三百八十九章 暖閣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五十四章 夜哨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一百四十七章 掮客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
第四百七十七章 名氣第四十章 心思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五百零四章 塘馬第三百二十六章 圍攻第三百五十三章 孤身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二百二十章 羣鴉第一百三十章 大山第二百二十八章 寒江第二百三十六章 箭頭第三百五十二章 告捷第五百零二章 燧石第三百八十五章 隊伍第七十七章 初仕第四百八十三章 譁然第六十八章 編制第一百四十章 水系第三百七十六章 得法第六十章 迷霧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訓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七章 匣牀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四十章 心思第二十二章 渡劫第三百七十章 孤單第五百零六章 河岸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七十章 澤社第四百六十六章 義民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零七章 偵騎第一百二十二章 河道第四百七十八章 轉道第一百章 追索第六十七章 陰陽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二百九十二章 眼線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一百二十四章 前驅第五十七章 公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四百八十四章 自問第三百三十二章 人山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三百八十三章 年關第三百四十二章 全線第四百三十九章 調度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缺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口第七十三章 風骨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五百零三章 裂紋第五百零二章 燧石第三百七十三章 方法第二百九十七章 精明第九十七章 獎品第四百一十一章 陣線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身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四百九十五章 孤村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五十八章 大事第二百三十五章 猛虎第十五章 家奴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五百零四章 塘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活口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四百九十一章 盾列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二百五十章 陳於王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五十一章 兇殘第五百章 北線第一百二十三章 夜第三百八十九章 暖閣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五十四章 夜哨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十一章 幹一行愛一行第一百四十七章 掮客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