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來都來了

鋼鐵洪流衝進人叢的那一刻起,趙匡璘就有些恍惚。

這一幕何其相似,一切彷彿近在眼前。

沉重的馬槊輕易刺穿人的身體,屍體掛在槊刃上,壓得槊杆微微下垂。復又刺穿一人後,騎士撒手,扔掉了馬槊,抽出鐵鐗,左右劈砸。

全副武裝的戰馬衝到哪裡,哪裡就是骨斷筋折。

寒光閃閃的馬刀劈到哪裡,哪裡就是血肉橫飛。

申兵哭爹喊娘,紛紛向兩側潰去。但迎面而來又是數百具裝甲騎,如同冬日的寒風,將枯草盡皆摧折。

是了,夏騎衝鋒,從來都不是一股腦兒全上。便是一千騎,他們也分成了三個批次。如果這還不夠,那豹騎都還有兩千着皮甲的輔兵,要不要讓他們也衝一波?

其實沒有必要了。

趙匡璘下令擊鼓,正在裝模作樣潰逃的隨州兵立刻反身殺來。

他們給了申州兵最後一擊。

驚慌失措、單打獨鬥的他們如何比得過結成陣勢殺來的隨州兵。

步弓齊射、長槍捅刺,一千隨州兵牆列而進,輕鬆收割着申州兵的人頭。

“穩一點,穩一點,走得太快了,想死麼?”

“仗打到這份上,我從沒見過翻盤的,穩紮穩打。”

“誰讓你連射好幾箭的?沒聽到角聲?”

“不要慌,握緊矛杆,賊人比你們更慌。”

“傻愣愣的幹什麼?不懂配合?該出槍時不出槍!”

“有些時候不需要言語,該怎麼打,自己琢磨。”

“加快腳步,別讓他們結成陣!”

兩鬢斑白的老蔡賊大聲呼喝,招呼不斷。初出茅廬的鄉勇、未上過戰場的州縣兵,在他們鎮定自若的情緒感染下,神奇地穩了下來,平日訓練時學過的東西重新回到腦海中,全軍越打越熟練,越戰越神勇,徹底終結了申兵最後一絲抵抗意志。

“降者免死!”戰場兩側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喊聲。

這是老規矩了,爲了避免敵軍困守遊鬥,造成無畏的傷亡。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降兵也是資源啊,浪費可恥。

崔休第一時間大呼“願降”,他等這句話很久了。

賊帥,固然有亡命莽夫的一面,但也有亂世求生的智慧。都這會了,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住命比什麼都重要,以後還有機會。

銆愯瘽璇達紝鐩鍓嶆湕璇誨惉涔︽渶濂界敤鐨刟pp錛屽挭鍜闃呰夥紝 瀹夎呮渶鏂扮増銆傘

崔休很光棍地跪在地上,器械一扔,竟是任憑宰割了。

幾把長槍對着他,一名軍校上前踹了一腳。崔休在地上滾了好幾滾,繼續裝死。

“綁了!”幾名軍士上前,將崔休和他倆倒黴兒子五花大綁。

崔休父子一降,其他人也不想抵抗了。除少數幸運兒趁着夜色逃入山林之外,大部分人跪地請降,器械扔了一地,粗粗一點,大概有一千五六百人。

聽他們口音,申州、蔡州的都有,老蔡賊了!

唐、鄧、隨、申、光、蔡、陳、許、汝、洛是廣義的蔡賊,嚴格來說可追溯至隋代。

開皇十九年,遷移十餘萬口突厥俘虜至雲州、朔州、洛陽定居。

仁壽元年,隋軍討契丹,大勝,俘男女四萬口,半賜突厥,餘者遷入長安、河南,男子皆殺之。

國朝就更多了,前後幾十萬胡人部落到上述十州居住。

申、光、蔡、唐、鄧,是狹義的蔡賊,尤其是申、光、蔡,更是蔡賊中的戰鬥機,“以一旅之師,抗天下無窮之衆”,花光了朝廷積蓄才剿滅,殘部五千人被髮配到河隴備禦吐蕃。

申州兵不是蔡賊,誰是蔡賊?

沒有節操,亡命鬥狠,這幫人都收編了!

“崔休,杜洪幾時任你爲節度使的?”趙匡璘上前,拿腳踩住崔休的胸口,問道。

崔休有些尷尬,他這刺史竟是自封的。

趙匡璘明白了,道:“自古英雄不問出處,歸順之後,若再立新功,日後未必不能富貴,不比當個草賊強?”

“將軍之話,無有不從。我父子三人願指着溮水發誓,永不相叛。”

王崇卸完甲後,走了過來,正好聽到最後一句,笑了:“你到現在還不知道敗於誰手吧?”

崔休想了想,這麼多具裝甲騎,趙匡璘是沒本事養的,那麼難道是折宗本的人?

“我願降唐州折帥,爲奴爲婢,心甘情願。”

媽的,這麼沒有節操!

王崇直接一馬鞭打了上去,斥道:“你降的是靈武郡王邵太傅,不是折令公,明白了麼?”

趙匡璘不動聲色地看了王崇一眼,隨即又轉過了頭去,這水太深了。

“明白了,別打了。”

“現在起來,咱們北上,先把州內局面穩下來再說。”王崇收起馬鞭,說道。

“遵命。”

“來都來了,搶一把就走,委實不過癮。不如先據了州城,招降納叛,然後北上淮水,威逼蔡州。”王崇對趙匡璘說道:“打蔡州,不比打汝州方便多了?”

“王將軍所言極是,先入申州再說,實在不行,再做計較。”趙匡璘應道。

打掃完戰場,押着俘虜抵達申州城下時,已經是後半夜了。

崔休在城下喊破了嗓子,最終城門纔不情不願地打開。那吱嘎吱嘎的聲音,聽着就滿是遲疑。

抓獲的百姓放了,現在人手不足,每一分兵力都十分寶貴,兩千多隨州兵幾乎全進了申州,第一時間控制糧倉,明日還要派人下鄉徵糧。

豹騎都固然能打,但那些馬兒實在太能吃了,數量又多,不多屯點糧草,真遭不住。

趙匡璘甚至懷疑,以申州如今粗陋的治理水平,是不是供應得起這一千具裝甲騎,感覺有點懸。

“先遣人向折帥報捷,再整編降兵。”王崇一錘定音,趙匡璘自無意見。

……

襄陽,楚國之北津。渡漢水之後,自南陽出方城關,通周、鄭、晉、衛。

中有伏牛山、桐柏山所阻,地勢艱險,唯伏牛山東南麓有一條狹窄逼仄的帶形平地,西南與南陽盆地相接,西北與河南相接,算是最好走的一段,是南北交通走廊。

方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楚國巡視北方防線,自伏牛山、桐柏山到列長山,發現這段天然防線之中有缺口,就是方城山,於是在此隘口築城,堵住這條南北走廊。

隘口之外,是汝州葉縣。隘口之內,是唐州方城縣。

這條路,自秦漢以來,被稱爲宛葉走廊。南北交兵,大多數時候都不約而同地選擇走這條路,少有例外。

劉邦自洛陽下宛城,走這條路。

劉秀起事南陽,王莽遣王邑等出昆陽(葉縣南),與劉秀遇,敗還洛陽。

劉秀自堵陽(方城)徵鄧奉於南陽,也走這條路。

後漢末,曹洪擊荊州,戰於舞陽、葉縣;劉備屯新野,進兵葉縣,設伏敗夏侯惇。

南北朝時,陳顯達討桓天生,盧淵攻南陽,魏孝文帝攻襄陽,皆戰於此。

折宗本的兩萬人馬從故宛城、今南陽縣出發,經博望故城,走了一百二十里至方城縣。

出方城縣東北行,九十里至方城關,此時已是十月底了。

方城關建在方城山東麓隘口,關外草木幽深,人跡罕至,但卻平坦易行。

“我軍兩萬,但只有一半是能打的。葛從周兵力多寡很難說,但他也只有一萬多是能打的,主力屯於郟城。葉縣城內,只有州兵土團之流。”方城關內,威勝軍諸將濟濟一堂,折宗本親自部署作戰計劃。

郟城,汝州屬縣,在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昔年劉備敗夏侯惇,曹操便由洛陽率軍南下,屯於郟城,隨時援應前線。

隨軍要籍裴遠列席於內,但不發一言。

這不是他的業務,他的主要工作是監軍。一旦發現誰有異動,且證據確鑿,在與折宗本商量之後,可當場捕殺裴監軍有一百甲士,人攜弩機一具、陌刀一口,殺個把武將問題不大。

“大家都是學過兵法的,葉縣矗在那裡,若不拔之,則後路堪憂。而葛從周打的主意,定是在我軍久攻不下,疲態盡顯的時候,以生力軍南下,一舉敗我。謝彥章部騎卒屯於葉縣北之昆陽故城,其主力位於郟城,這謀算再明顯不過了。”折宗本在屋內轉來轉去,衆人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

“沒什麼好猶豫的。”折宗本說道:“老夫征戰多年,知道有些硬仗是不得不打,葉縣必須拿下。一旦殲滅葛從周手裡這一兩萬步騎,其餘州縣兵、土團兵就好對付了,我軍可直北上直取汴軍廣成澤牧監,盡取其戰馬,然後兵臨洛水谷地,配合李唐賓,將崤山一線的賊軍包住。”

廣成澤在汝州西四十里,方圓百里,東南流入汝水。

後漢年間置廣成苑,爲帝王校獵講武之所。隋大業年間置馬監,國朝太宗亦曾在此田獵。

澤北有溫泉,曰廣成湯。安史之亂前,帝王常在東都,屢幸此湯。

附近有清暑宮,貞觀年間所建,後來發現夏天太熱了,毒蛇又多,遂罷此行宮,將宮中財寶分賜百姓。

朱全忠對這座行宮也沒興趣,但他在此新設了一個馬場,遷移了部分馬匹至此,就近供應西線戰場當然他的牧場並不止廣成監一處,在李克用入主幽州後,王鎔獻馬愈發殷勤,幾乎要跪下來求朱全忠幫忙了,對外號稱有“十萬騎”的成德鎮就是他最大的“牧場”。

“此戰,以都將折從古爲遊奕討擊使”折宗本話剛講到一半,某位幕僚匆匆進來,低聲向他稟報。

折宗本聽完表情古怪,似喜似惱,一時有些沉默。

第十五章 渭州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三章 西受降城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四十五章 堅持唐五代稱呼問題第二十三章 善後(二)第587章 不動搖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八十四章 一線之機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十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二)第一章 寺與路(月票加更3/3)第九十二章 善後(爲盟主龍戰於野加更)第二十四章 政治仗第十七章 驚訝第一章 機會第五十七章 南下第972章 深入第959章 班底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1056章 態度第二十五章 重心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七十三章 契丹興廢(給盟主無言以度加更)第十二章 舊事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119章 反覆第十九章 西路第五章 大江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六十七章 階下囚第六章 辦法第1298章 提前準備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八十章 回家第六十四章 揚子宮之二第1236章 眼花繚亂第九十二章 毛毛雨第十二章 舊事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二十八章 退敵(一)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987章 海港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1327章 杜光乂第十五章 天降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八十八章 新勢力第六十章 變化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三章 議帥第五十二章 春種秋收第1162章 河東道第十二章 舊地重遊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969章 朱全昱第十九章 入長安(四)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四十三章 巡邊(二)第三十三章 七零八落第591章 莎城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五章 鐵斤城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1105章 定計第十七章 神速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1109章 無語問蒼天(月票加更3)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五十九章 徙流第四十六章 粗安
第十五章 渭州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三章 西受降城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四十五章 堅持唐五代稱呼問題第二十三章 善後(二)第587章 不動搖第八十九章 廢藩置縣第八十四章 一線之機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十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二)第一章 寺與路(月票加更3/3)第九十二章 善後(爲盟主龍戰於野加更)第二十四章 政治仗第十七章 驚訝第一章 機會第五十七章 南下第972章 深入第959章 班底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1056章 態度第二十五章 重心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七十三章 契丹興廢(給盟主無言以度加更)第十二章 舊事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1119章 反覆第十九章 西路第五章 大江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六十七章 階下囚第六章 辦法第1298章 提前準備第五十章 又是交易的藝術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八十章 回家第六十四章 揚子宮之二第1236章 眼花繚亂第九十二章 毛毛雨第十二章 舊事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二十八章 退敵(一)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987章 海港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1327章 杜光乂第十五章 天降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八十八章 新勢力第六十章 變化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1145章 告訴阿保機*吧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三章 議帥第五十二章 春種秋收第1162章 河東道第十二章 舊地重遊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969章 朱全昱第十九章 入長安(四)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四十三章 巡邊(二)第三十三章 七零八落第591章 莎城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五章 鐵斤城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1105章 定計第十七章 神速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1109章 無語問蒼天(月票加更3)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五十九章 徙流第四十六章 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