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

“三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漢書·王莽傳】

吳碩本就心虛,被皇帝這麼看了一眼後,幾乎嚇得喪膽,再也不敢說話。

關於算賦與更賦的改定便商量到這裡,皇帝最後調整了百姓算賦的年齡範圍,原來的算賦是從十五歲到五十六歲,現在改爲二十歲到五十歲。

口賦的年齡範圍也從七歲至十四歲調整爲十三歲至二十歲,並特別強調了入郡學縣學者免除口賦,以鼓勵貧民送子弟進學。

通過對算賦與口賦的徵收年齡段的調整,將進一步緩解百姓的生存壓力。不但減少了人口稅的徵收數額,爲了鼓勵生育子女、贍養老人,還特意增加了政府的補助:“凡產子女者,從一歲至三歲由少府賜每人每年十五錢,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其每年壽誕皆由鄉里給米糧資贍。”

在以往的時候,人口稅沉重,百姓甚至拋棄老人、不敢生子,社會風氣敗壞,經濟發展停滯。皇帝對人口稅進行的調整,正好是對症下藥,只是這麼一來,朝廷勢必要多出額外的開支,以及……

“臣以爲,如今倉廩不豐,用度艱難,天下符合此規的老少如何也有數百萬之衆,每年爲此付出逾億……是否會難爲少府?”楊琦話題一轉,居然爲少府考慮了起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皇帝笑着看向王絳,輕聲說道:“這裡減免了,其他地方自然要有多補益。如今豪強之家蓄養奴婢者不在少數,彼等不事生產,不繳租稅、不服徭役,又聚衆恃強,朝廷屢禁不絕。彼等算賦自然要比尋常黎庶的要多些,依我看,其成人,加五倍算賦;其小兒,加三倍口賦,得來的錢,最好是充入少府,發散於民。”

“陛下,這……”黃琬有些猶豫,每家豪強蓄養僮僕不少,如果每個都要繳納五倍算賦,一年下來也不是小數目:“恐怕要從長計議。”

“此時大有裨益,相信諸公忠心爲國,應無有再議。少府。”皇帝喚出王絳,只見王絳立即離席,來到正中間行禮跪坐:“適才關乎算賦、口賦、更賦等等變動,關乎未來數年的財賦,尚書檯今日就會有詔書下來,你務必將之推行各地郡縣,不得有誤。”

王絳當即應命,有事可做總比無事可做要好,今天他本來只想稍作進言,預算少收些賦稅,十億以下的損失以如今的少府來說還是承受得起,同時也能邀好於皇帝,坐穩位置。可誰想到,這麼多大臣紛紛借題發揮,將少府重要的一項稅源‘人口稅’裁減到最低。

要不是這兩年鹽鐵專營權歸少府,成爲少府收入的重要支柱,王絳恐怕回去後恐怕要受不少屬下的非議,因爲主掌山川池澤、口算供養天子的少府每年收不到多少錢,以後在朝廷上又能有多大的話語權呢?

“臣謹諾!”王絳自知肩頭擔子很大,他期限在大司農擔任太倉令的時候,每日只需與那些掾吏打交道,各地轉運漕谷解送、糧儲存取只需詳細記錄籍冊就好了。如今一躍遷至少府,方知爲官之難,少府下面管着宮裡宮外,什麼太醫、太官、符節,甚至連黃門宦者、尚書檯都在其名下。

王絳以前只是一介六百石官,突然被越級提拔,時間一長,勢必會出現能力無法掌控局面的問題,正如今天這樣。他潛心思索着今後還是儘量不要亂說話,還是像以前一樣安分守己,低調做事好了。

皇帝沒有想到對方新官上任的熱情還沒多久就因爲這場集議而澆滅,他任用王絳無非是看在當初三輔旱蝗的時候,對方傾力支持糜竺與三輔豪強進行平抑糧價的‘戰爭’。由此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又考慮到對方的年齡,這才讓他充作少府以爲過渡之用。

今天觀其言語,知道對方不是沒有想法的人,皇帝便想着給對方多添些事,不能光當個擺設:“少府即日起要着手清查天下民戶,不得有一處疏漏,此乃當務之急。朝廷歷年戰亂,百姓流離,許多舊籍冊還是孝桓、孝靈皇帝時的,如今修改了賦稅,怎能不重新登記造冊,按冊徵繳?”

“陛下睿鑑。”趙溫擔心王絳一人難以應承,主動出聲答應道:“可即命尚書檯擬詔,命天下各郡國詳細案核戶籍,清點民戶,以供官府所需。”

只有詳細查清人口總數、分佈、性別與年齡結構,朝廷不僅能精確的徵收賦稅、組織徭役,更能根據這一信息針對性施策。田畝的數量目前觸動的太多,不好徹底清查,可民戶關乎財政、經濟,皇帝再如何也要將其查個清楚明白。

“年末時要責令吏部,將此納入考績,倘若郡守縣令案核不實,皆以瀆職懈怠交付廷尉論處!”皇帝厲聲道,他知道如果不施加壓力那些官僚定會糊弄應付。

“陛下,這未免……”楊琦眉頭一皺,似乎有話要說。

董承在一旁不陰不陽的說道:“楊公,先前還算是有理可說,如今彼等食君之祿,自然要忠君之事,清查戶口,有利於國,地方郡縣守令必當奉行,辦不好,就得依法論處……這可沒什麼好爲其開脫的。”

楊琦愣了一愣,將要說的話一時嚥了下去。

其實董承大可以等楊琦把話說完然後再作定論,如今楊琦尚未說話,誰又知道對方是想爲郡縣長官伸張治吏之難、爲官不易呢?

“臣以爲,清查戶數,可分爲民戶、屯戶、軍戶三者。”趙溫徑直略過了董承對楊琦的譏諷,穩重的說道:“分別由少府、大司農、太尉案核清算,最後將三分籍冊匯之於司徒,形成總籍,今後以爲定例。”

“按以前的制度,每帝崩,輒清查天下戶口及墾田之數,以見其增減之差。然其間隔或長或短,不足以爲朝廷定是施策。”皇帝如今也是熟知朝政典章制度了,只有熟知這些弊政的底細,他纔不會輕易被人糊弄。

人口與田畝清查自光武皇帝以降,每代皇帝都清查過一次,雖然保證了籍冊的實時更新、穩定稅源。但這樣的規矩有極大的漏洞,比如皇帝一生只能在新君即位的時候查一次,這中間十幾年的人口增減、賦稅徵收、政策制定,朝廷難道還要拿十幾年前清查的人口數據當參考麼?

而且東漢一代繼位的新君大多幼弱、或是旁宗繼位。天子沒有權威,朝政操於外戚之手,每年的核查人口,無非是走走形式,到了五千萬的頂峰後,每年的數字就再也沒有較大的波動。這對於沒有遭受大災大難的東漢中期來說,這個數據值得是存疑的——尤其是在孝桓皇帝親政後,原本在衝、質兩個幼帝時期持續下降的人口,在清查過後居然突增近千萬。

皇帝隨口廢掉了這個存在缺陷的人口普查制度,另行規定道:“今年是戊寅年,以後每逢‘寅、申’兩個年份,皆詔命地方清查戶口,更新籍冊。”

將一代皇帝清查一次,改爲每隔六年清查一次,不僅增加了清查的頻率,而且能使後來的皇帝在權威樹立的情況下主導某次清查,不至於因幼弱新立而受到矇蔽。

“朝廷才詔告天下,今後少事,欲令百姓休息。”楊琦覺得這樣的頻率太高,會形成官吏頻繁擾民不止的現象,違背朝廷與民休息的初衷,他將自己的擔憂說了出來,同時也知道這件事不可更改,便建議延長清查的時限:“還請陛下睿鑑。”

“六年休息聚力,之後天下就未必少事了。”皇帝語氣平淡的說道。

誠然,休養生息、天下少事,是皇帝根據當前的局勢,與大臣們一致妥協的結果。但這並不代表要一直休養無事下去,在皇帝眼中,隨着國力、經濟的恢復,或許還不需要六年。

楊琦語塞,轉眼瞧見黃琬望過來的深深目光,一時無奈,在心裡嘆息。

皇帝有主見有決斷又有眼界,他們這些人雖是號稱宰輔,但能影響皇帝決策的機會實在不多。這樣的皇帝足夠英睿倒也還好,臣子只顧埋頭辦事即可,別的不用操心。可皇帝每每有些獨樹一幟的想法,背後的深意往往令人心驚,像是黃琬、楊琦這樣的老臣,如何放得下心來呢?

“案核天下戶口的事,由司徒總其成。”皇帝點了黃琬的名,太尉朱儁未錄尚書事,無形中低黃琬一等。而清查人口是關乎國計的大事,讓一個宰相牽頭,底下少府、大司農等部門輔佐,可以極大地發揮效用:“這是十數年來首次案核戶口,是要爲今後做典例的。黃公,切不可有誤啊。”

司徒掌人民事,這說起來的確是黃琬的分內之事,可被賦予重擔的黃琬迎面正對上皇帝深邃的目光時,心頭還是忍不住一跳,旋即低下頭應諾了一聲。他素能準確的揣摩聖意,這一次不用細想也知道,皇帝將事情交給他,以後出了什麼差池,責任也是他的。

“趙公所言民戶、屯戶、軍戶三者之外,還有一項,少府務必詳查。”皇帝盯看着王絳,沉聲說道:“少府即日起制定奴籍,將現存的官奴婢一一造冊。命地方豪強、大戶蓄奴者自行謁官府呈報家中奴婢數量、年齡等等,由地方官府登記造冊,發給憑證。”

皇帝這話一出,讓王絳等人心裡犯起了嘀咕,朝廷自己的官奴婢倒還好說,彼等大都在鹽池、礦井、織室擔任勞工,少府統計起來也方便——當然官奴婢不用多此一舉繳納算賦。

主要是彼等豪強,剛剛這才定下奴婢加收五倍算賦的政策,一個成年奴婢,豪強一年便要爲其繳納四百錢,而普通豪強誰家沒有幾百上千的奴婢?更大一點的,僕役數千上萬都有,每年光是爲奴婢繳納的算賦都是個驚人的數字。

有這個政策在前,彼等豪強怎麼會主動、坦誠申報?

偏偏皇帝心裡已有了主意,他說道:“沒有官府發給的憑證、不在官府籍冊上的,一律不視爲奴婢。豪強不得任意刑殺,驅使勞役,違者重罪。彼等奴婢既無憑證、又不在籍冊上,倘若受到豪強欺凌,可徑直訟於官府,允其自告,官府不準不受其辭狀!”

以前的君主只是下詔釋放奴婢、不準虐待殺傷奴婢的詔令跟這個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皇帝先是給奴婢上戶口,沒有戶口的官府一概不承認是奴婢、而將其視爲自由民,豪強就沒有權力任意處置。

一旦處置了,那些奴婢大可以逃亡他處,因爲他們不在奴婢的籍冊上、沒有憑證,豪強就不能證明他們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何況,皇帝還准許不在籍冊上的奴告主,授官府以柄,趁機打壓豪強的權勢。

這個政策一出,相信大多數豪強寧肯主動將名下奴婢登記在冊,每年爲奴婢付出數萬甚至十數萬的算賦,也要得到一個保障,保住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憑空消失。

掌握了全國的奴婢數量,皇帝就能借此對天下豪強的數量、強弱以及擁有的財賦有個大致的瞭解,不但能增加歲入,還能削弱豪強的經濟實力。

解決了最重要的一項,後續的的便好處置多了,皇帝廢除了東漢末年以來額外向百姓徵收實物的戶調製。至此,朝廷的稅源大減,可以想見未來數年的財政狀況都不容樂觀,除了叮囑在場旁聽的度支部尚書韓斌將度支郎分派到公卿府署,厲行審計以外,還要着手開源。

未來幾年冀州的海鹽將大規模開發,加上揚州的淮鹽,以及鹽鐵酒榷的施行,朝廷尚且不用擔心大規模的赤字。輕農稅重商稅,寧可用危機倒逼改革,也不隨意增加農民負擔,這是皇帝未來規劃的政策走向。

然而在衆人散去後,皇帝還是將太僕劉表單獨留了下來。

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章 海內儒宗
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章 海內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