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頡利求和

“大汗,眼看就要進入冬季了,我們和唐軍一時難分勝負,更可拍的是我們的糧草已經見底了,向長安求和吧!”趙德言開口道。

趙德言,隋末唐初人。中原戰亂,他北投突厥。被頡利可汗重用,本來突厥習俗簡單,治理簡便。

頡利可汗聽從趙德言的建議,加強可汗的權力,使突厥變得空前強大,趙德言自然水漲船高,成爲了頡利的第一心腹大臣。

“混賬,我們是長生天的子民,豈可向漢狗求和,你這條漢狗吃裡扒外,看我不打死你…”頡利的長子疊羅支一言不合就要對趙德言拳打腳踢。

“王子,向長安求和並不可恥,大丈夫能屈能伸,李世民不是也曾向大汗求過和嗎?待我們熬過這個冬季,再向唐朝報仇便是…”

“疊羅支,你給本汗閉嘴,趙先生是我突厥的重臣,豈是你能夠隨意誹謗的,還不快想先生道歉…”頡利勃然大怒道。

疊羅支看見頡利那冰冷的眼神,忍不住渾身顫抖,只得低頭向趙德言道歉。

見疊羅支道歉,頡利滿意的點了點頭,接着又開口道:“還有什麼不同意見嗎?”

各個首領早就不想打了,那還有什麼不同意見,自然都借坡下驢同意了。

頡利自然也看出他們不想打了,關鍵是他自己進過這幾場大戰,也喪失了戰勝唐軍的信心,連遭打擊的頡利權衡了許久便點頭同意了求和。

頡利遣執失思力爲特使,代頡利入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降,全讓漠南之地,願舉國內附,以求唐皇寬恕,兩國和解罷兵。

頡利今日之舉,盡是效仿當初的李世民,在他看來,現在隆冬已至,只要今日他主動求和,李世民必定應允,而他便有了喘息之機。

只要給頡利一個冬天的時間休緩,待來年開春,草青馬肥之時,他便可轉戰漠北,重回金山汗庭,以求東山再起。

當突厥特使執失思力帶着頡利求和的“誠意”來到長安後,李世民對頡利的意思倒也頗爲重視,當即下令,命鴻臚寺卿唐儉爲使,持節前往,至鐵山撫慰頡利。

所謂撫慰,不過是安撫之意,至於頡利求和的請求,李世民並未一口應下,而是命唐儉前往商談。

一來是爲了探突厥軍虛實,二來是爲穩住頡利,以免其狗急跳牆,死地求生,反倒反撲,叫唐軍損失慘重。

當鴻臚寺卿唐儉率衆來到鐵山時,已是貞觀三年末,正月將至。

此次出使的唐儉與此前的鄭元壽不同,唐儉乃太原時的從龍功臣,李世民心腹肱骨,李恪得知唐儉將至,便親自出帳相迎。

唐使到來,先拜見了主將李靖和李恪,這是規矩,開國元勳唐儉也不可例外,唐儉千里迢迢到了突厥鐵山,本欲先往李恪大帳拜見李靖李恪,可還沒等他到李恪處,李恪竟先出來迎他了。

唐儉雖爲李世民心腹,亦曾官拜宰相,但無論如何,他在李恪的面前永遠是臣,而李恪卻是君,唐儉見李恪出迎,連忙上前。

“微臣出使,豈敢勞殿下出迎。”唐儉遠遠地看到李恪的身影,上前附俯身拜道。

李恪將唐儉扶起,對唐儉笑道:“莒國公千里出使,爲國辛苦,本王既在突厥,自當出迎。”

“此次莒國公爲使北上,想必是帶來了父皇的意思,卻不知父皇對頡利求和持的是何態度?”一陣寒暄之後,李恪還記得自己來尋唐儉的目的,問道。

李恪發問,唐儉看了看四周,見並無旁人,於是如實回道:“頡利求和,究竟有幾分真假尚且不知,陛下命我前來便是試探一二。”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頡利此次遣使進京,恐怕求和是假,拖延時間纔是真。眼下兩國大戰,我大唐佔盡先機,突厥卻在南線節節敗退,頡利慾借求和之機休養生息,以待來年東山再起。和談之事,莒國公還需謹慎。”

唐儉聽着李恪的話,慢慢地他似乎理解在他自長安臨行前,太常寺卿鄭元壽同他說過的話。

“漢王久居邊陲,於突厥之事頗有見解,茂約兄此次北上若有不決者,可多往漢王處商討,當有所得。”

起初,當鄭元壽這麼同他說時他還只當鄭元壽是在玩笑,可當時鄭元壽卻是一本正經的模樣,如今他與李恪不過簡單幾句說下來,便多少明白了鄭元壽的意思。

方纔李恪的話若非是有人教他說的,那李恪對兩國局勢的把握可以算得上是精準了。

唐儉初到突厥,對頡利,對突厥都不甚瞭解,比起久居突厥的李恪要差上許多,若是李恪當真能給他極具價值的建議,於他而言自然也是好事。

唐儉問道:“殿下所言甚是,那不知依殿下的意思,此事該當如何?”

此次和談,唐儉奉李世民之命前來,纔是正主,李恪豈會與他把話全部說透,若是李恪什麼都講了,還要唐儉這個使臣作甚,而且若是萬一出了什麼岔子,李恪可不想徒做惡人。

李恪笑道:“莒國公此來當是奉父皇之命,李恪區區一名邊將,說些淺見聽聽還可,國家大事面前豈敢喧賓奪主。”

唐儉看着李恪謹慎的樣子,混歷朝堂多年的他豈會不知李恪的意思,唐儉道:“殿下但請直言,今日之事不過你我之間閒談,無關朝堂。”

李恪見唐儉問這句話,心裡便已經有所猜想了。

唐儉此次北上恐怕對李世民和整個大唐軍方的心思都摸得不太仔細,因爲他若當真摸清了李世民的意思,唐儉便不該問出這樣的話。

唐儉興許不知,但兩世爲人的李恪卻很清楚,李世民欲成無上功業,要做那千古一帝,突厥只是李世民邊功的開始,西域、遼東、天南、吐蕃,李世民的野心大的可怕,他和大唐軍方的腳步豈會停在頡利的一封求和信上?

在李恪看來,從頭到尾,李世民就從未想過要與頡利和談,他遣唐儉來此的目的只是爲了安撫頡利,藉此麻痹頡利的防備之心。

614 苦盡甘來372 決戰(四)614 苦盡甘來0054 新皇登基558 近親不能結婚629 主考官0095 儲君之位495 薛仁貴立功322 出宮0060 大唐第一才子409 三位公主631 令狐德棻330 除夕宴0015 宋體字0152 朔望朝參302 賽後影響(三)440 早朝294 事成475 白熱化520 三國志578 龜茲292 計劃585 漢王遇刺0126 君子遠庖廚303 決賽252 嶺南馮家469 喜事585 漢王遇刺0184 衛王府謀劃617 上朝287 足球332 漢王大婚0189 春景263 何爲律法580 陷入重圍434 重耳故事600 爭論230 突厥異動244 機關算盡0198 精鹽456 西征高昌625 太子的拉攏(二)286 苛政猛於虎0133 再揍長孫無忌492 騎兵的優勢0095 儲君之位0193 驚現馬周278 彈劾475 白熱化303 決賽0083 第一奸臣331 元宵487 高昌王434 重耳故事614 苦盡甘來0074 簡在帝心560 太子漢王聯手248 謀定而後動299 足球比賽274 定計460 拜訪510 稱心0006 奇人馬周0026 《春曉》624 太子的拉攏582 龜茲國形勢506 結仇0004 李世民525 吐蕃賊心不死517 婚宴407 晉陽公主0126 君子遠庖廚0124 炒茶399 勸諫509 計成387 京中局勢529 三武滅佛0121 漢王練兵591 兵圍長孫府645 憤然離席360 大軍壓境0149 以萬物爲芻狗0215 千牛衛532 悲情太子228 高陽公主341 漢王立威0112 秋意0189 春景0030 暗潮洶涌0037 獻禮0189 春景0120 後續影響298 拔河比賽286 苛政猛於虎606 抗旱0187 曲轅犁639 平衡之道310 運動會開幕643 赴宴311 比賽開始
614 苦盡甘來372 決戰(四)614 苦盡甘來0054 新皇登基558 近親不能結婚629 主考官0095 儲君之位495 薛仁貴立功322 出宮0060 大唐第一才子409 三位公主631 令狐德棻330 除夕宴0015 宋體字0152 朔望朝參302 賽後影響(三)440 早朝294 事成475 白熱化520 三國志578 龜茲292 計劃585 漢王遇刺0126 君子遠庖廚303 決賽252 嶺南馮家469 喜事585 漢王遇刺0184 衛王府謀劃617 上朝287 足球332 漢王大婚0189 春景263 何爲律法580 陷入重圍434 重耳故事600 爭論230 突厥異動244 機關算盡0198 精鹽456 西征高昌625 太子的拉攏(二)286 苛政猛於虎0133 再揍長孫無忌492 騎兵的優勢0095 儲君之位0193 驚現馬周278 彈劾475 白熱化303 決賽0083 第一奸臣331 元宵487 高昌王434 重耳故事614 苦盡甘來0074 簡在帝心560 太子漢王聯手248 謀定而後動299 足球比賽274 定計460 拜訪510 稱心0006 奇人馬周0026 《春曉》624 太子的拉攏582 龜茲國形勢506 結仇0004 李世民525 吐蕃賊心不死517 婚宴407 晉陽公主0126 君子遠庖廚0124 炒茶399 勸諫509 計成387 京中局勢529 三武滅佛0121 漢王練兵591 兵圍長孫府645 憤然離席360 大軍壓境0149 以萬物爲芻狗0215 千牛衛532 悲情太子228 高陽公主341 漢王立威0112 秋意0189 春景0030 暗潮洶涌0037 獻禮0189 春景0120 後續影響298 拔河比賽286 苛政猛於虎606 抗旱0187 曲轅犁639 平衡之道310 運動會開幕643 赴宴311 比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