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 平衡之道

公羊學派爲什麼會走向衰亡呢?

一個是統治者的不再青睞,最重要的是公羊學派自身存在着缺陷。

公羊學派主張大一統大復仇,所以教出來的弟子都是一羣妥妥的好戰分子,否則當年漢武大帝也不會罷黜百家,推崇公羊了!

另外公羊學派只重文章摘句,忽視義理,以至於達到,一句原文註釋卻有成百上千字的地步,成了一些“俗儒”、“酸儒”。

成天只會研習《公羊》,只知背誦借鑑,不懂融會貫通,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最終只有逐漸式微乃至衰亡。

不過到了滿清末年,內憂外患之下,龔自珍、魏源等人打出“公羊學”旗號,借經學義政事、改風俗、思人才、正學術,把“公羊學”研究與經世、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而康有爲、梁啓超則大多繼承龔、魏的傳統,利用“公羊學”的“三世”、“託古改制”等學說,作爲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

……

太極殿上莊嚴肅穆,此刻天色漸暗,大殿四周燃着兒臂粗的牛油大蜡,燈火輝煌,將地上的金磚照得煜煜生輝。

“恪兒說說吧!科舉之事商議的得如何了?”李恪問道。

“科舉之事盡在這兩本摺子裡面,請父皇預覽!”李恪說着,便將手裡的兩個本子摺子遞給李世民。

李恪接過來瞄了一眼,一本是《科舉考試流程簡要》,一本是會議記錄,思索半晌,李世民先將《科舉考試流程簡要》放在了一邊,仔細翻閱起會議記錄來。

李世民一目十行,快速閱讀起來,時而疑惑,時而明悟,時而點頭微笑,時而眉頭緊鎖。

“居然將明算科加進去了?”李世民很是詫異,沒人比他更清楚那幾個老頑固是如何難搞,他是感同身受,經常被這些老頑固噴得沒脾氣,所以李世民很好奇,李恪究竟是如何將這些老頑固擺平?

李恪似乎看出了李世民心中的疑惑,朗聲道:“各位大臣皆是國之棟樑,胸懷寬廣,思慮深遠,對於算學作爲科舉的必考科目,其實並不太過牴觸,只是有些質疑其重要性而已,兒臣稍微一解釋,他們便同意了。”

李世民聞言,意味深長的看了李恪一眼,彷彿再說,你騙鬼呢,如果這幾個老傢伙真有這麼好說話,朕這個皇帝又豈會當得如此艱難。

“恪兒,這算學真如此重要嗎?盡然能跟明經科進士科相提並論?”李恪一臉疑惑道。

李恪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道:“父皇以爲,憑藉那些手裡捧着四書五經孔孟禮樂的儒生,將這個帝國治理得繁花似錦萬國來朝,需要多少年?”

不得不說,李恪很是抓住了李二陛下的命門……

好大喜功!

儒家怎麼治理國家?

作爲一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蓋世帝王,李世民對此自然一清二楚,無非四個字而已——無爲而治!

無爲而治是個好東西,可以使得人們清心寡慾、安分守己,可以使得四海昇平、與世無爭,可以休養生息、與民繁衍……無爲而治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下大同。

這是每一個帝王都夢寐以求的終極理想……

但是這個境界,卻從未有哪一朝哪一代實現過,即便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亦不過是歷代積累而一朝厚積薄發,且最終亦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哪怕他李世民下天縱奇才,達到這個境界需要多少年?

二十年?三十年?六十年?還是一百年?

他李世民等不了那麼久,一萬年太久,朕只爭朝夕!

依靠儒家的那些書呆子,天下是會太平,統治的確穩固,但是他李世民等不及了!

如何能夠讓這個帝國快速發展、邁入盛世呢?

只得另闢蹊徑,在儒學之外增加雜學!

算學、商學,亦是雜學的一種。

戰國時期的齊國就依靠工商業是國家長盛不衰。

齊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工商業發展的諸侯國,早在姜太公建國時,就秉承了“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的經濟理念,積極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

史書對齊國的商業繁榮程度描寫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

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商業已經到達了頂峰。戰國時代的臨淄人口達到了20萬,這裡“,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工商業的發展爲齊國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財富,這些財富除了轉化爲了國民財富,還有大量流入了國庫。

齊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打造了列國東方最強大的軍隊,成爲了合衆國的領袖。

李世民雖然不知道大唐適不適合發展工商業,但他願意多一些嘗試…

作爲一位文治武功都不錯的皇帝,他自然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他再是心急,再是好大喜功,亦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所以他願意相信李恪,願意將算學作爲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並且與國子監中專門設立算學科,提升算學出仕官員的品級。

這是一個試探,試探那些儒生對於雜學的態度和忍受程度,也是一個楔子,撬開儒家一門獨大的楔子……

而之所以對於千百年來天下尊崇的儒家產生懷疑和不信任,亦是來自於李恪的一句話。

百花爭鳴纔是春!

帝王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朝局平衡,權力平衡……

唯有平衡,纔是最堅固的狀態。

在帝王眼中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忠臣、奸臣之分,會充分利用能用的人,將朝堂上的各個勢力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相互制約。

學說也是如此,法家也好,黃老學說也好,儒家也好,只要利用帝國的統治,就是好的學說。

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歷朝歷代的帝王,卻被儒家所綁架,他們平衡來平衡去,卻將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凌駕於一切之上,忘記了平衡!

或許,有哪門學科能制約儒家,達到意識形態的平衡,纔是最穩妥的境界?

0133 再揍長孫無忌456 西征高昌521 鵝毛筆310 運動會開幕463 計成599 西域捷報641 儒法並用0102 宗正寺0177 蘇府429 貞觀七年624 太子的拉攏510 稱心0196 面君0008 跳繩308 各自謀劃291 體育司571 初雪271 韓王0156 楚王李佑0004 李世民0173 燈火闌珊0054 新皇登基442 李恪發飆617 上朝0074 簡在帝心0089 滿江紅0095 儲君之位430 人禍452 爭執344 算計341 漢王立威394 出謀劃策362 定計0153 朝會風雲(上)225 肥皂637 君子六藝399 勸諫606 抗旱601 幹仗507 暗棋538 撲朔迷離558 近親不能結婚0185 楚王府謀劃0160 殺雞儆猴0030 暗潮洶涌0068 李恪二次被揍588 漢王遇刺(四)355 會師500 兵臨城下0187 曲轅犁367 斬將0204 漁者樂水258 選將0132 千夫所指440 早朝450 因爲你無恥608 井水澆灌0105 鬥志昂揚0156 楚王李佑344 算計284 大獲全勝439 被彈劾510 稱心611 裝神弄鬼415 未雨綢繆585 漢王遇刺278 彈劾463 計成403 妙手回春301 賽後影響(二)0142 一胖毀所以420 席君買395 天可汗636 算學的重要性0078 袁天罡630 孔穎達的埋怨407 晉陽公主356 會面272 李唐皇室260 回驪山0165 瘟疫523 初唐四傑0003 韜光養晦461 曉之以利414 武則天出現0080 戲耍二道士224 大功告成0095 儲君之位613 盡得關中民心496 搶功508 挑撥247 鐵骨錚錚0185 楚王府謀劃264 借題發揮0102 宗正寺303 決賽620 油鍋洗手263 何爲律法489 河東薛氏0088 再臨天香樓
0133 再揍長孫無忌456 西征高昌521 鵝毛筆310 運動會開幕463 計成599 西域捷報641 儒法並用0102 宗正寺0177 蘇府429 貞觀七年624 太子的拉攏510 稱心0196 面君0008 跳繩308 各自謀劃291 體育司571 初雪271 韓王0156 楚王李佑0004 李世民0173 燈火闌珊0054 新皇登基442 李恪發飆617 上朝0074 簡在帝心0089 滿江紅0095 儲君之位430 人禍452 爭執344 算計341 漢王立威394 出謀劃策362 定計0153 朝會風雲(上)225 肥皂637 君子六藝399 勸諫606 抗旱601 幹仗507 暗棋538 撲朔迷離558 近親不能結婚0185 楚王府謀劃0160 殺雞儆猴0030 暗潮洶涌0068 李恪二次被揍588 漢王遇刺(四)355 會師500 兵臨城下0187 曲轅犁367 斬將0204 漁者樂水258 選將0132 千夫所指440 早朝450 因爲你無恥608 井水澆灌0105 鬥志昂揚0156 楚王李佑344 算計284 大獲全勝439 被彈劾510 稱心611 裝神弄鬼415 未雨綢繆585 漢王遇刺278 彈劾463 計成403 妙手回春301 賽後影響(二)0142 一胖毀所以420 席君買395 天可汗636 算學的重要性0078 袁天罡630 孔穎達的埋怨407 晉陽公主356 會面272 李唐皇室260 回驪山0165 瘟疫523 初唐四傑0003 韜光養晦461 曉之以利414 武則天出現0080 戲耍二道士224 大功告成0095 儲君之位613 盡得關中民心496 搶功508 挑撥247 鐵骨錚錚0185 楚王府謀劃264 借題發揮0102 宗正寺303 決賽620 油鍋洗手263 何爲律法489 河東薛氏0088 再臨天香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