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中英結盟

現代的戰爭,都是爲了政治外交服務的。外交斡旋,或者說外交之戰,有時候比直接戰爭更有效。外交總長伍廷芳根據李經述的指示,緊急召見荷蘭駐華公使朗伯寧交涉,表達了中國願以三百萬銀元的價格買下印尼的意願。這時的殖民地交易,是很正常的,沙俄當年就把美洲的殖民地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價格也就七百二十萬美元。

“三百萬銀元?我沒聽錯吧?這點錢連買雅加達都不夠。”荷蘭駐華公使朗伯寧說。

“但是,你們荷蘭管不好印尼那羣暴民,我們的華僑在那裡受到欺辱。中國政府有義務爲百萬華人討回公道。如果不答應我們的條件,恐怕後果會很嚴重!”伍廷芳義正言辭。

“這件事,我做不了主,得電報問我們的女王陛下。”朗伯寧回答說。

“好,我就等你們的消息。”伍廷芳說:“我們的總統,給你們三天時間。如果不能給予我們滿意的答覆,中國和荷蘭將可能處於戰爭狀態!”

這種明顯的威脅,朗伯寧聽了也很不高興,荷蘭雖然沒落了,但畢竟這時還是歐洲強國,和德國、法國等歐洲列強交好,他提醒伍廷芳說:“我們荷蘭女王最近可是和德國結親了的。”

三天後,中國得到了荷蘭外交部的回覆,荷蘭果然不肯以三百萬銀元的價格把印尼賣給中國,這也在李經述的意料之中,他便抓緊時間爭取其他列強的支持。

第一個表態支持中國出兵印尼的是美國人。此時美國還未完全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主要外交利益在美洲,和中國的貿易,以及相近的政治制度,還有人權觀念,對於中國準備出兵印尼保護華僑表示理解。英國的態度卻讓人捉摸不透,既不說支持,也未說反對。李經述知道,國家的外交,說到底無非是利益兩字,英國沒表態支持中國,那是利益還沒給足。李經述便派人去召見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讓他來總統府。

李經述與朱爾典是故交,他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李經述在朝鮮任職期間。在會客廳,朱爾典先到了,李經述走進客廳,和朱爾典禮節性地寒暄了兩句,見到朱爾典的鬍子比以前越發濃密了,開玩笑說:“老朋友,你的名字,很有中國味道,鬍子也要中國化了嗎?”

1903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爵士年過半百了。作爲一個英國人,他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以至於身上都有了許多中國的痕跡。比如他的名字“朱爾典”:朱顏鶴髮的朱,卓爾不羣的爾,雍容典雅的典,雖是音譯,卻十足的中國味道,既達且雅。李經述這一番話逗得朱爾典哈哈大笑,他摸着翹起的鬍子哈哈大笑,用流利的中國話說:“總統先生日理萬機,還有空接見我,真是蓬蓽生輝。”

李經述一笑,說:“朱大使最近中國話進步不少呀。都用上成語了。不過你這個‘蓬蓽生輝’用得不對哦,應該我用纔對。”

朱爾典說:“哦,多謝指教。不過總統找我來,一定又有什麼好事。”

李經述說:“那當然。沒有大禮,我可不敢驚動你。說老實話,你覺得中國現在和英國的關係怎麼樣?我對你工作的支持怎麼樣?”

1903年,中國的進口產品中,七成以上來自英國,在華的外企,40%以上是英國或英國參股的。而且自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實施關稅保護,歐洲列強起而效仿以來,英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挑戰,因此東方市場對帝國更顯重要,1894年到1902年,匯豐等英國銀行在華放貸額超過白銀2億兩,英國“炒房團”在華房地產投資達6500萬美元;而且英國握有中國政府1億美元的債券。中國六艘一萬五千萬噸的軍艦也是從英國購買,這筆大訂單讓朱爾典又撈了不少回扣。正是由於李經述大力發展與英國的關係,朱爾典這個駐華大使不僅自己發了大財,還獲得英國女王授予的爵士爵位。

1903年的日不落帝國,雖不能說日薄西山,但較之維多利亞時代的全盛,已是今非昔比。美國的崛起,從經濟方面有趕超英國之勢,而外交方面也不樂觀,德國愈發咄咄逼人,在巴爾幹、北非、巴勒斯坦,不斷製造麻煩。英國國內,議會正爲了向富人階級增稅的《預算法案》吵得不可開交。所以對於中國,英國是極力拉攏的。朱爾典回答李經述說:“總統對鄙人和大英帝國的關係十分重視,我們兩國自然是極好的友邦,前陣子總統提議的中國、英國、美利堅、意大利等四國結盟,對付德國、法國、俄國、奧匈同盟的事情,英國政府也很感興趣,估計很快中國、英國、美利堅、意大利就可以簽訂合作協議。”

“中國和英國可以首先結盟!”李經述說:“德國、法國、俄國、西班牙四國中,最不好對付的就是德國,你也知道,日耳曼人天生就是好戰的民族,我敢大膽預言,以後整個歐洲都會被德國人拖進戰火,所以我們中國和英國應該大力合作,早作準備。”

德國皇帝此時是威廉二世,他出生時是臀位生產,使他罹患了厄爾布氏麻痹,以致於左臂萎縮。很多時候他拍照時刻意側着半身,巧妙凸顯出功能正常的右手,並且遮掩有缺陷的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二世經常用左手戴着手套,讓左手看起來比較修長,他也喜歡用左手倚着佩劍或柺杖,讓自己看起來比較體面一點。因爲罹患嚴重疾病,導致腦部功能有問題。他如此的健康問題,使他性格變得充滿野心而且衝動魯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得無比自負和驕橫,他1890年3月就辭退了德國“鐵血宰相”和陸軍上將俾斯麥,和奧匈帝國結盟,此時都奉行積極對外擴張的政策。英國和德國雖然在巴爾幹、北非、巴勒斯坦等地有衝突,還沒有到大戰的地步,朱爾典問:“總統的意思是?”

李經述說:“我也不瞞你們英國。中國並不懼怕德國、法國、俄國、奧匈的聯盟。他們這個聯盟很不穩固,雖然德皇威廉二世不再繼續俾斯麥所倡導的孤立法國的政策,但法國之前在普法戰爭受到德國極大的羞辱,未必就會和德國一心,而且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有利益衝突。俄國對德國人也懷有戒心。中國準備和德國翻臉,馬上武力收回德國人租借的膠州灣。如果英國政府能提供幫助的話,中國還準備收回德國人修建的膠濟鐵路,交給英國人去繼續修建。”

膠濟鐵路,又稱膠濟線,東起青島,西止濟南,是連接濟南、青島兩大城市,是橫貫山東的運輸大動脈,李鴻章當總統時期,允許德國修建膠濟鐵路,此時已經修建完成了一半,而膠州灣是德國借七國聯軍侵華時候強行佔領的,名義上是租借,也沒說什麼時候還。

“德國目前是無力顧及遠離本土的膠州。”朱爾典點點頭說。他這才明白,李經述要出兵印尼,還想繼把法國的租界取消後,再把德國的勢力趕出中國。朱爾典對李經述如此瞭解世界大勢很是驚訝,不過把德國勢力趕出中國,符合英國人的利益,朱爾典說:“我可以說服英國政府,來幫助中國收回膠州灣。”

李經述說:“中英兩國還可以簽訂一個秘密協議,由英國海軍封鎖馬六甲海峽,阻止德國、法國的艦隊從歐洲趕來支援。到時候,中國佔領印尼之後,可以把靠近馬來聯邦和新加坡的島嶼交由英國管理。”

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到東亞的重要通道。所以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一旦英國封鎖了馬六甲海峽,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軍艦就難以馳援荷蘭,中國拿下印尼就如囊中取物。

“總統大人,封鎖馬六甲海峽,不是一件小事。”朱爾典說:“這樣一來,英國就會把德國完全得罪了。”

20世紀初期,德國經濟飛速發展,這在英國看來本來就是對它不利的,1867年奧匈帝國誕生,它主張與德國謀求合作,併成立了同盟國,他們旨在對外擴張,這讓英國已經很頭疼了。李經述對此心知肚明,便勸說朱爾典:“說實話,就算不封鎖馬六甲海峽,我看現在英國和德國的關係也不怎麼樣。我聽說德國最近幾年在大力發展海軍,就是想趕超英國海軍。中國有句老話,叫‘先下手爲強’,還希望老兄你多跟英國政府溝通。”

朱爾典說:“我盡力找人說服在倫敦的那些議員們。不過還是老規矩,戰爭的軍火和借款,中國必須優先考慮和英國合作。”

“那是當然,我保證,中英兩國的貿易關係,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穩固。”李經述說。他目送朱爾典離去的背影,心裡卻想:“把德國人趕出膠州,佔領印尼,再收回澳門,中國的領土就大大擴張了。”

這時德國和英國的矛盾確實很大。德國雖然在工業經濟上發展很快,但自1890年德國首相俾斯麥下野後,歐洲局勢日趨不穩定,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所產生的對德仇恨、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以及殖民地拓展政策所帶來的列強競爭,使得德皇威廉二世和首相提爾匹茲焦頭爛額,所以他們推崇結盟和對外擴張政策,德國海軍部一直以大英帝國海軍艦隊爲追趕目標,推出大海軍計劃。德國的大海軍計劃完全激怒了英國人。因爲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它的心臟和大腦在歐洲大陸西海岸之外的不列顛羣島,而倫敦,也位於泰晤士河之上。不論帝國多麼強大,殖民經濟多麼發達,一旦不列顛羣島喪失,不管此時大英帝國還擁有多少海外領地,帝國的崩潰和毀滅也是幾乎不可逆轉。從腓力二世的無敵艦隊,到太陽王的挑戰,再到英荷海上戰爭,直到拿破崙戰爭,英國的海權不僅僅是建立在殖民帝國的基礎上,同樣也是靠一次次擊敗來自歐陸霸主對不列顛羣島的入侵企圖完成的。英國上至王室下至平民,無人不把國家民族的安危繫於英國皇家海軍,德國卻膽敢挑戰英國這一底線,等於觸動了英國人最爲敏感的一根神經。所以對於英國來說,歐洲大陸西海岸出現一個陸海強權的德國,意味着亡國之危,生存之險。

因爲德國所處的位置,恰恰在低地國家和日德蘭半島之間,是英國敏感神經中最敏感的位置之一。德國從面向北海的威廉港出發。到蘇格蘭海岸,航程不過短短300海里,對於現代化戰列艦來說,這不過是一天的航程。如果高速戰艦全速航行。甚至可以做到夕發朝至。當年拿破崙曾揚言:“只要三天大霧,我就可以成爲倫敦。英國議會和英格蘭銀行的主人。”而進入蒸汽時代之後,只要德國海軍能夠壓制甚至只要牽制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三天,德皇也同樣可以如此放言,所以說德國大力發展海軍。是頂在大英帝國心口的一把致命的匕首。如果在這個位置出現一支龐大的,可能壓倒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艦隊,而且掌握在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德國手中,這在英國眼裡不僅僅是海權的競爭性威脅,而是涉及到國家存亡民族生死的生存性威脅。所以英國和中國結盟,封鎖馬六甲海峽,打壓德國。甚至不惜出動兩個大隊一千六百多官兵參加中國在膠州對德國的戰爭。李經述也正是利用德國對英國的威脅,提出中國和英國結盟,把德國勢力徹底趕出中國,和英國瓜分印度尼西亞,這其實是英國人求之不得的。

朱爾典果然不負李經述的期望,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說服了英國政府支持中國,中國、英國很快也簽訂了結盟協約。

李經述隨即調集王士珍的第一軍兵力5萬餘人,內有英軍2個大隊,1682人、戰馬2萬匹,攻打膠州,另有各種艦船70餘艘,準備進行海上作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受到德國膠州總督邁爾·瓦德克的電報後,大怒,馬上宣佈膠州灣進入軍事戒嚴狀態。德國在遠東的許多僑民被邁爾·瓦德克徵召入伍,或被編爲預備役人員,宣佈和中國開戰。

8月5日,中國政府通牒德國政府:應將膠州租借地無條件地暫交中國接管,並將德國在中國水域內的所有船舶立即撤出,或者解除武裝。德國人未加理會,積極備戰。兩天後,中國第一艦隊的二十艘鐵甲軍艦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膠州灣。同時,王士珍帶領攻城重炮兵和步兵沿萊州、平度向即墨推進,直抵即墨,英軍兩個大隊也在嶗山灣登陸,中英聯軍完成了對膠州德軍的包圍。

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8章 權力變局(1)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1章 龍興集團第3章 百科全書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3章 美人摘花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25章 德國海軍的密碼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章 落魄書生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
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8章 權力變局(1)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1章 龍興集團第3章 百科全書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3章 美人摘花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25章 德國海軍的密碼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章 落魄書生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