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臨幽州

就在宋軍佔領居庸關的同時,萊州水軍的戰船從儒河北上,五千宋軍也同樣佔領了盧龍縣。

十萬東路大軍沿着璐水一路浩浩蕩蕩北上,在璐水中,數百艘三千石船隻滿載着糧食和各種軍用物品跟隨着大軍。

範寧騎馬在隊伍中緩緩而行,按照宋朝制度,必須文官出任主帥,範寧自然是這次北伐的主帥,具體統兵由兩名副帥負責,一個是西路軍主將、太尉種諤,另一個是殿前副都指揮使、上將軍曹詩。

曹詩娶了仁宗皇帝的女兒兗國大公主爲妻,目前已成長爲曹家第四代中堅,曹家和高家雖然在南島發展,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會放棄宋朝的地位和資源,這次趙頊任命曹秀爲北征副帥,實際上也是把收復幽燕的功勞給了他。

仁宗曾經給趙頊留下遺旨,收復幽燕者可封王,而範寧在滅西夏時已封吳王,那麼封王的指標也就留給了副帥,這個機會很多權貴世家都在極力爭取,但也只有曹家能得到這個機會。

另外老將種諤是範寧直接點名,他也得到了封王的機會。

這讓曹詩和種諤都格外激動,種諤甚至只用五天便率十萬大軍趕到了河北。

“曹兄,南島情況如何?”

範寧娶了曹詩的堂妹曹秀爲平妻,和曹詩自然也是妻舅關係,加上兩人交情一直不錯,所以兩人都是一路同行北上。

曹詩微微笑道:“南島不如北島發展快,聽說北島已經能製造蒸汽機,令人羨慕啊!”

“有什麼好羨慕的,北島造出機器,難道不會供應你們?”

“說得也是,二叔寫信來,說南島還是人口太少,賢弟,你說遼國漢民有多少人願意去海外?”

範寧笑了笑道:“我看韓相公的報告上說,大概有一萬戶左右願意去海外發展,不過他們都習慣了遼國寒冷生活,不願去熱帶,鯤州那邊人口已經飽和了,不會再要人,那就只有去南大陸了。”

“那我們南島和北島的氣候不是更適合他們?”

“這個要求我已經向知政堂提出了,富相公倒是同意分三千戶人口給我們,但呂相公卻反對,說南島和北島是私島,不受朝廷管轄,朝廷不應該把人口分給南島和北島。”

“關他什麼事?”

曹詩低低罵了一聲,又問範寧道:“那最後呢?”

範寧微微笑道:“最後當然是投票表決了,我和富相公、歐陽相公投了贊成贊成票,文相公投了棄權票,呂相公和魯相公投了反對票,最後是三比二通過決議,其中兩千戶給北島,一千戶給南島。”

曹詩長長鬆了口氣,範寧又道:“其實呂相公的反對也有道理,我們兩座島確實是在揩朝廷的油,但因爲有天子默許,所以知政堂才網開一面。”

這時,範寧見前方出現一座縣城,便問曹詩道:“前面可是武清縣?”

曹詩點點頭,“正是!”

“我們看看去!”

他抽一鞭戰馬,加快速度向前方縣城奔去,曹詩催馬跟了上去,他們帶着數百騎兵很快來到了縣城前。

武清縣是一座中縣,原本駐紮五百遼軍,但戰爭爆發後,縣城內的遼軍便已撤走,縣城內冷冷清清,大街上沒有一個行人。

這時,幾名官員帶着十幾名宋軍士兵跑來,爲首官員是宋朝剛剛接管武清縣的縣令,這次隨軍還帶了一批年輕官員,他們負責接管沿途的縣城。

“卑職新任縣令李汶參見範相公!”

後面兩名官員也跟着行禮,一個是縣丞,一個是縣尉,縣丞也是朝廷派官,而縣尉是原來的遼官。

範寧點點頭,“李縣令對城內的情況可瞭解?”

李汶連忙道:“大致瞭解了,城內原本有居民兩千戶,現在只剩下三百多戶了,大部分是漢人,還有幾十戶契丹人,都是種糧爲生的貧民,卑職剛纔正在給他們講述朝廷規定。”

這時,士兵帶着大羣契丹百姓過來,大約有五六十戶二三百人,婦孺老弱都有,也有數十名青壯男子。

衆人聽說是宋軍主帥,紛紛上前跪下,範寧看了看他們,除了服飾和漢人略有不同外,其他也沒有什麼區別,這些都是轉爲農耕的契丹人,漢化程度比較深。

範寧擺擺手,對衆人道:“宋軍是仁義之軍,不會行兇悍殺戮之舉,大宋也是寬容的王朝,各族子民衆多,只要大家能安居樂業,不生事端,你們也一樣會成爲大宋子民,繼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縣令在旁邊道:“這是相國給大家的承諾,大家儘管安心!”

衆人大喜,紛紛道謝,範寧讓縣丞把一羣契丹人帶走,又笑着問縣尉道:“你是遼國漢人?”

縣尉連忙躬身道:“小人許江,是第三代遼國漢人,前年考中進士,授武清縣尉。”

“縣令和縣丞都掛印而逃,你爲何不走?”

許江苦笑一聲道:“回稟相公,縣令是契丹人,他當然要逃,縣丞雖然是漢人,但他家人在遼陽府,他要回遼陽府,而小人就是本地人,父母妻兒都在這裡,小人無處可逃,而且小人是縣尉,負責維持秩序,更不能一走了之。”

範寧點點頭,“說得很好,從現在開始,你繼續出任縣尉,不過是大宋縣尉,吏部會給你補辦手續。”

許江大喜,連忙躬身道:“多謝範相公厚愛!”

旁邊曹詩問道:“許縣尉,燕山府各州情況都和武清差不多,還是武清縣特殊一點?”

許江見曹詩頭戴金盔,他不敢怠慢,連忙恭恭敬敬道:“回大將軍的話,燕山府從前年就開始混亂了,遼軍不斷驅趕漢民去遼陽府採礦,整個燕山府,除了幽州外,其他各縣漢民大半都被強行驅趕去遼陽府,財產被掠奪,現在各縣情況都和武清縣差不多,只有幾百戶民衆,聽說盧龍縣還有兩千戶,是人口最多的縣城,當然不能和幽州城比,幽州城的百姓至少有三十萬以上,依舊是遼國第二大城,僅次於遼陽府東京城,比上京人口還多。”

範寧又問了一些情況,這才和曹詩離開了武清縣,繼續沿着璐水北上,前往璐縣。

..........

幽州城的遼軍主將是南京留守耶律胡睹,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遼軍兵力不足,不得不收縮防線,天子耶律洪基便將南京道最重要的幽州城託付了給他。

留在幽州城一起守衛城池的還有三萬精兵,耶律洪基當然不想放棄幽州城,他希望耶律胡睹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希望三萬精兵能奮勇殺敵,守住幽州城半年以上,等待時機轉變。

耶律洪基這樣期待也不是沒有道理,幽州城從隋唐以來便是北方核心大城,城池高大堅固,護城河寬達十餘長,深達兩丈,整座大城的周長達五十里,分爲內城和外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還建有甕城,南北各有一座水門。

城頭上十分寬闊,可容三輛牛車並行,並在城頭上安裝了一百二十架重型投石機。

這只是幽州城的防禦能力,還有它的持久能力。

在幽州城的內城修建了上百座倉庫,裡面有存糧四十萬石,草料二十萬擔,還有火油、兵箭、火器等大量的軍用物資以及兵甲。

另外,幽州外城生活着三十萬百姓,民間同樣儲存了大量糧食,另外,從數十萬百姓中隨時可以組織起一支五萬人以上的民團,作爲後勤協助守城。

幽州集齊了所有城池防禦的優勢,在漫長的戰爭史上,這樣的城池很難攻破,最後都是採用圍城的辦法,待城內糧盡後不攻而破,可一旦圍城,那就意味着漫長的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兩年。

耶律洪基正是深知這一點,所以才把希望寄託在幽州遼軍的長期守城上。

這天上午,遠處三十里的烽火終於點燃,三柱狼煙筆直衝向天空,這就意味着宋軍大軍終於來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告別鯤州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四十四章 買房記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二百九十三章 長崎的消息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的大陸第七百章 夜攻幽州(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三百一十五章 給祖先交代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新領土第二百八十五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五百四十七章 初抵三佛齊第五百九十二章 實力碾壓第三百八十八章 從何入手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一百六十二章 再訪歐陽修第五百四十章 唯一選擇第六百九十六章 遠程火攻第六章 假亦真時真亦假第五百八十八章 土著留跡第一百四十六章 擔心之事發生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五百九十二章 實力碾壓第五百章 翁婿解凍第四十五章 奇怪的考試第三百七十九章 芒川銀礦第一百八十章 賣炭翁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五百二十章 紫川府宅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一百二十二章 遊學第四百九十四章 密會王妃第四百七十八章 惲州錢鋪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決定北上第一百一十章 最重之權第六百一十五章 佔領易縣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見朱佩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火器研製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壽(二)第六百五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喜之日(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別京城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六百一十一章 血戰保塞(下)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四百一十二章 兩女相見第六百四十六章 絕密佈防圖第二十三章 走爲上策第六百七十六章 軍國議事第三百一十一章 媒人消息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四百四十三章 顧家站隊第一百一十章 最重之權第六百三十九章 以弱示敵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上京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四百七十章 變法第一步第三百八十一章 告別鯤州第二百五十章 新宅入手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然欺君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謀劃策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三十二章 字帖引發的血案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臨幽州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議事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十二章 神童對神童(下)第三十四章 劉院主的教誨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一百五十四章 朱氏兄弟第三百二十一章 臨時回家第七百五十一章 傷勢沉重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網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六百八十二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三十三章 循循善誘第二百七十章 走爲上計第七百五十七章 鯨州首縣第二百四十九章 俏語解惑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七百三十六章 急詔南下
第三百八十一章 告別鯤州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四十四章 買房記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二百九十三章 長崎的消息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的大陸第七百章 夜攻幽州(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五百六十三章 朝堂激辯第三百一十五章 給祖先交代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新領土第二百八十五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五百四十七章 初抵三佛齊第五百九十二章 實力碾壓第三百八十八章 從何入手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一百六十二章 再訪歐陽修第五百四十章 唯一選擇第六百九十六章 遠程火攻第六章 假亦真時真亦假第五百八十八章 土著留跡第一百四十六章 擔心之事發生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五百九十二章 實力碾壓第五百章 翁婿解凍第四十五章 奇怪的考試第三百七十九章 芒川銀礦第一百八十章 賣炭翁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五百二十章 紫川府宅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一百二十二章 遊學第四百九十四章 密會王妃第四百七十八章 惲州錢鋪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決定北上第一百一十章 最重之權第六百一十五章 佔領易縣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見朱佩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火器研製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壽(二)第六百五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喜之日(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別京城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六百一十一章 血戰保塞(下)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四百一十二章 兩女相見第六百四十六章 絕密佈防圖第二十三章 走爲上策第六百七十六章 軍國議事第三百一十一章 媒人消息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四百四十三章 顧家站隊第一百一十章 最重之權第六百三十九章 以弱示敵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上京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二十九章 朱家的背景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四百七十章 變法第一步第三百八十一章 告別鯤州第二百五十章 新宅入手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然欺君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謀劃策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三十二章 字帖引發的血案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臨幽州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議事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十二章 神童對神童(下)第三十四章 劉院主的教誨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一百五十四章 朱氏兄弟第三百二十一章 臨時回家第七百五十一章 傷勢沉重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網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門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六百八十二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三十三章 循循善誘第二百七十章 走爲上計第七百五十七章 鯨州首縣第二百四十九章 俏語解惑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七百三十六章 急詔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