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

兩個兩府的最高層倒是真的沒有擔心過秦王會反,一則徐子先現在根基尚淺,真正掌握的就是福建路,對江西路有些影響但不深,對荊北,荊南,兩廣,兩浙,江南,雲貴,四川等各路都沒有什麼影響力。

駐軍容易,得到地方官員士紳的配合,得到輿論的認可,百姓的擁戴,這些東西卻不是容易獲得,最少也得幾年經營之功。

當然,兩位兩府重臣也是萬萬沒有想到,江西,荊南等地的官紳早就與東藩有所接觸和合作,並且也早就視秦王爲各路利益的保護者和代言人了。

“底下我們還有的頭疼。”韓鍾神色古怪的道:“秦王在此前執意請減賦,兩府當然痛加駁回,現在北伐如此結果,中樞威望定然下挫,朝局動盪,各路都各有算盤,減賦之事,怕是咱們不允也得允了。這位殿下,事事都能算在人先,搶在人先,一路行來幾乎極少算錯……他這際遇,在後世也可稱奇了。”

“可能是天命所鍾。”張廣恩毫無開玩意的意思,到底他曾是武人,曾是替大魏效力的武人羣落中的一員,當北伐大軍因爲他們的決策陷入重圍,此時中樞更是無計可施,坐視北伐大軍不顧之時,想到南方尚有希望留存,也是張廣恩最後的支撐。

“我等致國事如此,無話可說。”張廣恩最後道:“所幸南方有秦王幕府,有水師,府軍,有秦王殿下,武事上頭,這幾年只能被動挨打,此次慘敗,總要有人出來擔責,我會上疏請罪,所有職,勳,階,都可免除,相國你要繼續秉持國事,此事就由我來做吧。”

韓鍾默然不語,損失二十萬大軍,當然要有人出來擔責任,天子是損失的信望和未來,韓鍾是要把自己將來的安危給賠進去,名聲也是極差了,張廣恩職責不大,畢竟一直是天子和韓鍾主持,張廣恩只是助手,但此時韓鐘不能走,這個黑鍋只能是給張廣恩背起來。

張廣恩辭官,認罪,削去職爵勳階,一生辛苦付諸流水,當然是心痛之至。但慘敗之下,追責到樞密正使,還會有一堆人被問罪,比如徐子威,李恩茂,李健等人,還有前線的李國瑞等人,俱會被問罪,或降官,或免勳階,爲此負責的三品以上的文官大員,估計會超過百人以上。

只有如此,才能平息衆人的怒火,不光是百姓,還有軍人,官員,士紳,生員,所有階層爲這一場戰事都付出了一切,結果卻是這樣,如果不付出一定的代價表示誠意,不光是韓鍾很難脫身,就算是天子也可能保不住自己原本就不牢固的帝位。

天子披頭散髮的假裝瘋迷,國事盡委韓鍾,龜縮宮中不出,豈是假的?

“但願海波先平,然後秦王能再給咱們驚喜。”韓鍾苦笑一聲,自己對自己所說的話,卻是沒有什麼真正的信心。

秦王創造再多的奇蹟,幾年之內,當他有可能面對東胡鐵騎的兵鋒之時,又會如何呢?

……

“第一軍已經從建州進入虔州,第二軍進撫州了。”方少羣落落大方的坐在徐子先右側下首,神態從容,一邊說話,一邊輕輕搖擺着手中的摺扇。

才四月,福建路的天氣已經較爲炎熱了,徐子先和方少羣等人俱是穿着薄衫,不同之處是徐子先是軍用制式,緊窄袖口,下襬收束,看起來還是幹練利落,方少羣就是較爲寬鬆的袍服,並不是官吏們也穿着的類似軍用的袍服。

徐子先微微頷首點頭……說是第一軍和第二軍,但秦東陽和葛存忠等人的身側身後都各有佈置,比如第一軍其後是第七軍和第九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一軍其實是形成了五個軍一萬六千人左右的重兵集團。

按大魏的作法,其實這就是一廂都,但徐子先感覺一萬六千人還是太少,撐不起一場十來萬人的中等規模的戰役。

他的打算是三千人爲一軍,大魏的兩千人一軍太少,府軍三千多人爲一軍,五個軍一萬六千人左右爲左右廂都,左右廂都合起來爲一廂都。

將來若暴發大戰,那便要設某路總管,統制三四個廂都,十幾萬人的府軍主力,足夠撐起一個路或幾個路的大規模的戰事了。

現在府軍形成了左右兩個箭頭,左路是第一軍的左廂都,右路是第二軍的右廂都,兩廂都分別準備進入江西,左廂都會直入荊南,以剿匪名義進入荊南南部,右廂都則打算直入洪都,各軍分駐江西各軍州,然後與左廂都一併剿滅荊南。

“得謝謝李開明,”方少羣微笑着道:“他在潭州一帶舉事,還派了鄧茂七等人到撫州一帶活動,招兵買馬,把江西士紳們也嚇壞了。”

一旁的陳佐才微笑點頭,說道:“原本荊南,江西的官紳雖然心向秦王,但對如咱們福建路這樣改制還是心存猶疑,畢竟會觸動他們的權力和利益。李開明一到,他們也知道再猶豫下去弄不好要玉石俱焚……李開明已經沒有大志,或是說對部下約束力減弱了,他的部下在荊南和江西境都是燒殺搶掠,裹挾民衆入伍,短短兩個月又恢復到十萬人以上,不過流寇的戰力反而是減弱了,遠不及他在中原和在咱們福建路的時候了。”

李開明在荊南和江西舉事,朝野當然震驚,不過震驚歸震驚,朝廷連派一個兵的打算也沒有。當然也沒有錢糧支持,江南東路先反對加賦,福建路緊隨其上,並且趙德邦這個轉運使也直接支持幕府,今年福建路只上交正賦的七成,三成左右直接減免了。

徐子先算是開聲氣之先,也直接得到了福建路父老毫無保留的支持。

能在重壓之下,朝廷聲威未失之時就首請減賦,被兩府嚴厲斥責也不改初衷,減賦之後也沒有把這筆錢用來當府軍的軍費,而是直接惠及了百姓。

可以說在福建路受損的只有朝廷和官員,士紳生員和百姓都是受益者,畢竟大魏對官紳有一定的照顧,但在沉重的負擔之下,士紳們也壓力很大,只有官吏們在收取賦稅時中飽私囊,徇私舞弊,可以大獲好處,徐子先清吏治,減賦稅,受益的不僅是普通的百姓,很多士紳商人家族也是獲利極大。

很多生員階層對此有此不滿,提議對富商士紳加稅,一則是能減免更多的百姓負擔,二來在他們看來,減賦之後商人和士紳獲得了好處,理應承擔更多。

徐子先卻是直接拒絕了,商人富,自然能僱傭更多的工人,海商能造更多的船出海貿易,工廠會更多,爲工廠,貿易服務的第三產業也會更加興旺,農業也會受益,所有人都在利益鏈條上受益。

只要法度建立起來,敬老撫幼,修路造橋,補貼學子,養軍造艦,這些公益事務有錢去做,對不良商人不法士紳進行限制,這樣便足夠了。

想打造一個完全公平的清平世界,徐子先也想做,但他認爲自己做不到。

在有限的條件之下,儘可能的公平,儘可能的兼顧所有階層,把大餅分好,這便足夠了。

秦王務實,謹慎的態度和行事風格,使得各地士紳都大爲讚賞。

李儀則道:“陳篤竹,魏九真他們也向來替咱們說話,引薦了很多各路有實力的大商人世家,加上食鹽進入各處,早就打過交道,王上又務實謹慎,士紳商人歸心,百姓擁戴,也在情理之中。”

方少羣點了點頭,說道:“底下就等着水磨功夫了,府軍進入兩路,士紳百姓歸心,這是初步。再下來幕府官吏用善後名義進入,協助軍官,派駐吏員,編裡甲,設官吏,這是第二步。這兩步做下來,配合駐軍,清吏,減賦,爭取真正的民心歸附,這是第三步。這三步做完,基本上也就掌握各路了。”

衆人無不點頭,李儀道:“江西那邊,還有荊南,陸續都有大家族派子弟過來到吏校學習,這算是第二步的開始了。”

“接下來便是荊北,兩廣,廣南東路容易,水師控制外海,廣南東路的商人要出海貿易,早就依附咱們水師庇護,然後影響各州府縣士紳,再把李開明往兩廣攆,一兩年後,兩湖,江西,兩廣,福建,這東南一片地方基本上就爲幕府所控。”

“得抓住這一兩年的時間。”方少羣先是看了徐子先一眼,眼中也滿是敬佩的表情。

這位秦王殿下,在事先就算準了朝廷的這個真空期,拼盡全力發展府軍,不顧一切要求減賦,再果決出兵,南方這幾路在掌握之中不過就是時間問題了。

財賦,軍隊,吏治,輿論,盡在掌握,兩三年後,過萬幕府吏員分別派駐各路,改編裡甲控制地方,士紳用議會之法來實際控制,這樣就算名義上還有朝廷派出來的州縣官員,但上有幕府,下有地方議會和民意,還有駐軍和大量吏員控制,實際上朝廷對這些地方的控制等若爲零。

這也是方少羣的意思,朝廷過兩年恢復元氣,是否能容忍秦王幕府這樣擴張,也是難說的很。

“朝廷怕是不會等一兩年。”李儀面露憂色,徐徐道:“廣州,明州,杭州,還有洪都,潭州等各要緊軍州的禁軍都抽調向北方了。朝廷明顯是將整個南方交給咱們大王和府軍,北方防線,半年內無事,東胡就算能全滅我北伐大軍其元氣也是大傷,半年內不得出兵,明年上半年也不會有什麼意外,半年內,朝廷鞏固邊防,若咱們還在擴張,怕是就會有爭執了。”

“不妨事。”徐子先一直盤腿坐在榻上,並沒有參加過多討論,這時才微笑着一擺手,說道:“朝廷不會出來多事,無人會過問南方情形,嗯,只要最少上繳六七成的賦稅到中樞,兩府和天子都不會對南方的事說什麼怪話,更不要說有什麼舉措。”

“這是爲何?”方少羣皺眉道:“東胡威脅在側,朝廷這般處理尚可理解,東胡若不至,朝廷和兩府爲何坐視咱們擴張,控制東南各路?”

“一則,朝廷需要咱們鎮守東南,防止李開明之類的流寇進入東南,或在東南坐大。”徐子先笑道:“二來,便是朝廷徹底無心兼顧東南,需要咱們鎮守海疆,不管是康天祈,還是蒲行風,都得咱們來抗住,這也是相當明顯的事情了。第三,朝廷馬上會有更大的憂患,自顧不暇,一兩年後,兩府不會提防我限制我,反而會希望我更強,府軍更有力量。”

第三十八章 荒唐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四百五十一章 騰挪轉運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二百八十九章 戶口第二百七十三章 牽絆和壓制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零八章 拒絕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四百三十二章 眼中有鬼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十九章 四面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十四章 報館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十七章 承諾
第三十八章 荒唐同學一百五十一章 迫不得已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四百五十一章 騰挪轉運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二百八十九章 戶口第二百七十三章 牽絆和壓制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七十七章 再造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八十章 大葛小葛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零八章 拒絕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四百三十二章 眼中有鬼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十九章 四面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五十三章 貪慾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零五章 帳目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十四章 報館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等消息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十七章 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