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

聽了嶽峙的話,徐子先做了一個有力的手式,說道:“太尉不需要感覺可惜,或是後悔,自傷,又或是感覺李招討使和太尉做了什麼錯誤的決斷。眼前的結果,是事所必然,沒有什麼意外可言。能有一萬多將士獲救,對我來說倒是意外之喜,眼下這局面,也是完全意料之中的事情。”

“殿下的意思是說,北伐的初衷便是錯的,所以必敗?”

“倒不是如此。”徐子先搖頭道:“北伐亦是不得已而爲之,再這麼耗下去,大魏也是真的頂不住了。從財賦來看,我們十倍於東胡,但其是舉國皆兵,掠奪財富從上到下分配,咱們華夏從古至今沒這麼幹過,他們打仗是賺錢,咱們是在虧。何況東胡於我們境內燒殺搶掠,每次胡騎入境,咱們的損失都以千萬貫來算。北方地方殘敗,人丁凋零,財賦收不上來,朝廷只能從南方徵稅賦養兵,長此以往,南方也是不堪重負。往下去,不要說禁軍的具甲裝備,就算是日常的軍餉俸祿,朝廷也快要負擔不起了。北伐是往前推進,將戰場定在敵我交界之所,這樣東胡人就算打過來也是得不償失,這個思路是對的。但凡事在做之前,不僅要考慮到敵人的力量,也得盤算自己的力量。一場大戰,從將士鎧甲兵器到俸祿,再到糧草動員後勤,百萬大軍和民夫,曠日持久所需多少,國力是否能支撐,這一層卻是沒有算好,沒有想到這幾十年來咱們一直被動挨打,國力已經透支的厲害,根本撐不住這樣的一場決戰了。所謂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咱們一直在虧,事事都不妥當,這種情形就象是那種把祖產地契拿出來賭的賭徒,這樣的情形,有幾個不是把家底輸光的?”

嶽峙先是有些不服,畢竟從頭到尾,北伐大軍並非毫無機會,若不是朝廷催促交戰,若不是後路交給徐子威這樣的廢物,若不是……

但聽了徐子先的話,嶽峙仔細想想,也只能長嘆道:“殿下說的對,我等率部全軍覆沒,看來也並非由來無因。”

“前方將士浴血奮戰,並無錯處。”徐子先肅容道:“錯的是朝廷,天子,兩府,三司,錯的是國力不足還逼迫將士與敵決戰,錯的是天子和兩府三司不徐圖振作,積慄備戰,而是輸紅了眼,拿幾十萬將士的性命當賭注,萬分有錯,錯在朕躬,此役的首要過錯,當然是要天子先揹負起來,然後是兩府三司的重臣,最後才談的上前方將帥。以我之見,不管是太尉,或是諸多管軍大將,在戰場上俱是沒有太大錯失……”

徐子先說到這裡,有的未盡之言也就不繼續往下說了。

現在當然是將主責推到天子身上,然後是兩府,估計韓鍾還會頂一陣子,張廣恩非請辭下臺不可,還可能要被追責。

宰相,樞使之下,那些中層官員,被逮捕拿問的定然不少,可能有冤枉的,畢竟是承命辦事,但大敗之下,朝廷爲了推卸責任,掩蓋過錯,這些官員是不是冤枉,也並不太打緊了。

今秋之時,定會有不少官員被斬首或施以絞刑,慘敗之後,這些事也是難免,徐子先也沒有打算在這種事上多加關注的想法和打算。

至於和嶽峙說這些,意思當然是十分明顯了。

“獲救的將士……”徐子先沉吟着道:“都頭以上,都要和我赴南方,可以將家小接到福州,隨意安置在福建路各處,在江陵,杭州,明州,泉州,這些好地方,隨衆人挑選,都是可以的。但最少要替我效力十年,十年之後,是回代北還是燕趙,這就隨衆人的意思,到時候我絕不會說二話。普通的將士,直到哨官級別,想替我效力,訓練之後,薪餉與府軍相同,比禁軍只高不低,而且可以助其搬取家人,一應使費,包括安家費用,都是由幕府一力承擔。若不想留下來替我效力,他們也是爲國流血流汗的忠勇之士,和武官不同,我會安排船隻送他們去津海上岸,知會當地官府妥加安置,每人再賞錢一貫,我是國家親王,近支宗室,不能叫將士們太過於寒心了。”

徐子先的意思也是相當明白,都頭以上的武官多半出身將門,他們的家族世代效力,與國同休,大魏在賦稅等若干事情上對將門都有照顧,將門子弟也容易獲得升遷的機會,所以他們獲救之後,理所應當的替秦王幕府效命。

至於普通將士,他們是成爲府軍,或是願意迴歸原本的駐地都隨將士自己的心意,徐子先不僅不會阻攔,還會賞賜每人一貫錢,算是對這些爲國浴血效力的將士給一些補償。

這一下,不僅隨嶽峙前來的禁軍將領們爲之動容,便是嶽峙本人,也是在臉上顯露出感動的神情。

以華夏曆來的傳統,軍人理應疆場報國,縱死不退。敗兵,或是被俘的將士,向來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哪怕是抵抗到最後關頭,只要沒有殺身成仁,便是一生譏評。

比如漢之李陵,率五千兵馬在草原奮戰十幾天,矢盡糧絕,被敵人重重包圍,弓矢盡後無法固守,也沒有辦法破圍而出。

被圍十幾天後,也沒有友軍來援,內外交困,已經無有生機。

這樣的情形下,李陵只能選擇投降,這樣的選擇其實無可厚非,他爲了保全將士性命的做法也並無錯誤。

每個將士都首先是人,若不戰而降,或是一觸即潰,身爲軍人的本份沒有盡到,那麼當然是死不足惜,或是降者該死。

李陵所部,卻是奮戰十幾天之後,矢盡糧絕,殺敵無數,這樣的情形下敵人未將他們屠殺乾淨,而是容納他們投降,倒是敵人顯得大度的多。而反觀漢武這邊,聞報之後便是對李陵的家族展開報復,殺戮李陵家人,這樣對盡忠報國的將領又怎能說是公平?

司馬遷爲李陵說話,結果慘遭腐刑,此後千年,殺身成仁成了華夏的教條,而不是盡力之後,可以儘可能的保全將士的性命。

眼前的北伐大軍,包括太尉嶽峙在內,如果迴歸朝廷都不會有太好的下場。

雖然朝廷明知不是將士的過錯,但從上到下必定會洗涮一番,懲治將領是必然之事,普通士卒也落不着好,如果是好幾萬人,足抵大用,朝廷也會忍了,萬餘人不過幾個軍,當不得什麼大用,多半是編遣爲廂軍,服苦役效力贖罪,這應該是獲救將士最好的下場和結果了。

“將士們獲救原本已經是意外之喜……”嶽峙沉聲道:“若得替殿下效力,待遇不在禁軍之下,想來會有多半人願替殿下效力。只是我等窮極而逃,潰敗而不成軍,實在當不起殿下這般信重……”

“我已經說了,戰敗非將士之責,我不會推功,也不會諉過,在我那裡,一是一,二是二,誰的責任便是誰的責任,推不掉也逃不脫,但也不會叫人替別人領罪認錯。”徐子先盯着嶽峙,說道:“不知道太尉打算如何?”

在場的王直,鄧文俊,盧四海,還有林紹宗,李星五,董瑞祥等人俱是盯着嶽峙,這一次若得這太尉歸誠效力,可謂是最大的收穫。

論領兵的穩當,領幾十萬大軍的經驗,幕府中的將領哪一個能和嶽峙相比?

就算嶽峙是外來的大將,名望太高,不宜親領大軍,憑他的經驗,調教將領,任講武堂山長,替徐子先教導高級將領,所得的收穫,也是遠遠超過了此前的付出。

正如東胡人渴欲得嶽峙,徐子先也是同樣如此,他身邊的這些盟友,部下,同樣也是明白嶽峙的重要性。

威望,地位,實際的能力,嶽峙在本朝武官中不做第二人想。

北伐失敗,嶽峙聲威受損,但明眼人都知道此戰失敗並非是嶽峙的責任,其聲威受損並不太重,況且以實際的能力來說,嶽峙對根基相對較弱的秦王幕府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況且徐子先尚有很明確的要求……此役過後,論起責任,將方大將的說法當然更容易爲人所接受。

這涉及到天子帝位和未來儲位之爭,徐子先沒有說清楚,但相信嶽峙已經明白了。

“感佩至深……”嶽峙頗有些艱難的道:“相信普通將士會明白殿下的德意,做出選擇。至於本人,創痛至深,已經無望仕途,只想追清查明這一役到底是怎麼回事,除了天子和兩府催促實因後勤支應不足,還有後方是不是有大將爭權,以至未能按李招討使事前之令,一定要鞏固我大軍後路,遭致慘敗的結果?若查明是誰的責任,哪怕是以命抵命,嶽某也一定要令其伏法……”

嶽峙說話之時神色還是平靜從容,但在場之人也是能感覺到他深沉的恨意。

北伐之敗用徐子先的總結來說是必然之事,賭紅了眼押上全部身家,結果當然是輸光,各件小事都積累在一起,全部往壞的方向發展,最終得到最壞的結果,這是一種定律,非人力可逆轉。

但對嶽峙來說,如果天子和兩府不逼戰,現在他和李國瑞還在渝水一側,從容與東胡大軍周旋。

如果錢糧運送到位,士氣充足,糧食充足,現在他們雖然被圍,是禁軍被殲滅還是東胡人頂不住撤軍,也是難說的很。

如果後路按李國瑞的安排,派重兵沿各堡駐守,不使得首尾失衡,犯下顧頭不顧尾的大錯,那麼現在就算戰事不利,總體上戰略對峙的格局還是沒有被打破,雙方都可能在小心翼翼的尋找一線之明,看看是不是能找到勝利的機緣。

各種錯誤積累之下,最叫嶽峙痛恨的就是李健,李恩茂等人,當然,最恨的還是奉命守塔山堡的徐子威。

若此人就算尋常才具和責任心,這一場大戰都還沒有打完。

“徐子威從塔山敗逃,繞過寧遠,算是第一撥至海邊的。”徐子先看着嶽峙,面無表情的道:“我念在血脈至親的份上,派人用小船送他到津海赴京師,如何處置看天子和兩府的意思。誰知道我這堂兄可能真的罪大惡極,遭了天譴,在他用小船赴港之時出了意外,小船傾覆,徐子威和他的近衛數人,都在離港口很近的地方淹死了!王節帥已經寫了奏疏上報朝廷,現在估計也是送到京師了,天子和兩府如何反應,這就不是我所能預知的事了。不過,以我看來,徐子威罪大惡極,就算不淹死也該明正典刑,我也會寫奏疏,寫明自己的意思,天子是不是高興,我是不會多管。”

第十四章 報館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十章 江邊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三十章 江邊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實力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三百九十四章 箭雨橫空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十三章 雅集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七十二章 名士至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
第十四章 報館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三百九十章 序幕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十章 江邊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二十六章 得猛將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三十章 江邊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實力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三百九十四章 箭雨橫空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五百五十二章 進軍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十三章 雅集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七十二章 名士至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