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

李守禮回了積善坊後,並沒有返回自家王邸,而是直往對街雍王邸而去。

這時候李潼還在前堂,翻看着王紹宗等人初步編寫的張良媛家世,一邊看一邊直樂。

名族譜牒其實也並非什麼不傳之秘,像魏晉時期九品官人法,選司常備諸名族譜牒簿書,如果不熟悉這些,甚至都不能擔任選司官員。

國朝以來,爲了壓制這些名族,太宗、高宗時期都曾經大肆修編姓氏錄,諸如清河張氏這樣的家世,也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王紹宗等人雖然並不專修譜學,但身在麟臺那樣的閒職有的是時間看書,眼下又不是信息大爆炸的後世,因此對清河張氏譜系也並不陌生。

這第一版的編寫,便直接將李守禮生母一家家世追溯到了北魏時期。因爲六鎮起義再加上爾朱榮河陰之變,張良媛這一支張氏族人被迫離開河北祖地而向關中遷徙,直到隋朝時落籍軍戶,成爲折衝府將官,自此便在關中休養生息。

這一篇小傳字數不多,但是引經據典,信息量十足。如果不是李潼心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單看這篇傳記,怕是真要以爲這就是事實,張良媛一家的確是流散在關中的清河張氏子弟。

但在看完後,李潼還是有一點不滿,因爲這一篇小傳只是滿足了他讓張循古叫張良媛姑奶奶的要求,而並沒有滿足讓其家直附定著房的要求。

眼下清河張氏最顯貴一家,要從北齊時期的張晏之論起。張循古就是張晏之長子張虔威的兒子,而高宗時期的宰相張文瓘則是張晏之次子的兒子,張錫則就比他們小了一輩,是張文瓘兄弟的兒子。

按照王紹宗等人編的小傳,早在張晏之幾代之前,張良媛一家便跟這一支分了宗,輩分起來了,關係卻遠了。

這並不符合李潼要將人噁心一臉的打算,於是便又說道:“能不能讓張延與張晏之直接敘齒?”

王紹宗等人聽到這要求後,不免都是翻了一個白眼,張晏之那是北齊高洋時期的人物,突然在唐世多出這樣一個血脈親近的小兄弟,這實在是太難爲人了。

李潼也自覺這要求有點不靠譜,再見幾人如此神情,便乾笑道:“只要能附在定著,輩分上也可以放寬一下,有勞幾位學士再作一稿。”

世家大族定著房就是有這點不好,世系記載太清晰,讓人搞動作都搞不起來。但如果不把張良媛一家插在定著房,張氏又不會覺得痛。

畢竟傳承悠久的大家族,族支實在太多了,平常不見面,就算論起輩分叫爺爺也只是眼不見心不煩。他要讓張延一家跟張循古他們年頭年尾總要見上一面,不喊爺爺喊叔叔也可以接受。

且不說幾人伏案改稿,得知李守禮返回,李潼便轉望別廳相見,聽李守禮講起在張循古家門前的遭遇,滿意的點點頭。

懸在頭頂的刀那才最嚇人,一刻不落下來,你就猜不到究竟是要砍你腦袋、還是要割你汗毛。

李守禮撂下幾句狠話就回來,這並不是勢弱,而是在給清河張氏持續施壓。反正主動權在他們兄弟手裡,接下來就看清河張氏是什麼反應了。

李守禮回來不久,雍王邸很快便有人登門求見,是皇城中的李嶠並其他幾個張氏親友,明顯是先知道了張錫被提走,至於李守禮在坊中的鬧事還沒有傳入皇城中。

李潼本來不打算接見李嶠,但想了想之後還是吩咐將人放進來。他跟李嶠好歹也算是老關係了,舊年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還沒有出閣的時候就有了聯絡。

李嶠也是他想要拉攏的河北人之一,其人身爲文壇宗主,在士林中還算是頗有號召力的。如果因爲搞清河張氏便放棄這一層情誼,還是有點可惜。

李嶠臉色不太好看,入堂便拜,也並不多說什麼。

李潼見狀,示意人將李嶠扶起,然後嘆息道:“本來與學士故誼,有什麼情勢請託,也不需要親自來告。但這一次,所涉卻並不止於我,而是已經擾及庭中親長。”

說話間,他給李守禮遞了一個眼神,李守禮便拍案忿聲道:“本來各守門戶,各自安生,互不干涉。但清河張氏卻使人遊說外親,相謀合籍。

憑我兄弟如今功勢,本也不貪求名門虛譽,但庶母知此後,寢食不安,只道若能成就此事,她願意餘生清修,折福助事!成與不成,我都要揹負不孝之名,若換了李學士你,會不會輕饒這些擾亂家庭之人!”

李嶠聽到這事中曲隱,臉色頓時一苦,實在是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出。但在想了想之後,也並不覺得二王有必要就此欺騙自己。

沉默好一會兒之後,李嶠才又開口道:“事涉各家祭事,嶠不便多言。但張相公他……”

“我此番也不是爲了爲難張相公,但是他宗中確有敗類,自恃清高、擾人安寧。此番暫提張相公,也並非公器私用。這一樁事蹟,雖只天家枝節,但在當下人心未定之際,不可目作隱私。當中是否有人詭計邪念,想要污衊我兄弟欺侮名族,繼而擾及州縣,仍待詳查。”

李潼講到這裡,語調又變得冷厲起來:“平地波瀾驟起,擾及宅內。我如今又身領都畿安危,遇事不免大而計之,也並非專對某人。當中曲隱,恥與人言,若非與李學士舊情悠長,也實在不便啓齒。既然李學士入府,不如代我去追問內情。若等到諸事俱付刑司,我與學士可就都要避嫌了。”

李嶠憂心忡忡的退出了雍王府,剛剛行至坊門前,便見對面一衆張氏家人匆匆向此行來,他便站在坊門一側等着。

“巨山,你、你這是要往雍王府去?”

爲首的張循古自然也知道李嶠跟雍王交情不俗,及見李嶠站在這裡,頓時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把抄起李嶠的手腕便往坊內拖去:“你來的正是時候,我們正要前往拜望殿下,同往、同往!”

李嶠卻足下生根,站在原地不動,振臂甩開張循古,吸一口氣說道:“請問張少卿,與潞王家人合籍一事是否屬實?”

張循古聞言後愣了一愣,片刻後才澀聲道:“此中另有隱情,我事後自然會向家人詳細解釋,眼下所急,是千萬不要讓兩位殿下……”

“已經晚了,阿舅已經被雍王殿下教令投往憲臺。”

自張循古口中得到證實,李嶠臉色更冷,他的母親與張錫是親姐弟,因此他與張錫這對舅甥關係要更加親近,但跟張家其他人那就馬馬虎虎了。

得知張錫落難,李嶠趕來求請,那是他對這個舅舅的感情。可現在擺明了張錫是受其族人連累,所牽涉又是這種名族恥於言之的合籍之事,李嶠如果再要牽涉其中,他家親長也不會放過他。

畢竟他們趙郡李氏牌子要比清河張氏硬多了,族人們也更加愛惜羽毛,如果因爲幫他舅舅而把他們家的舊事再翻揚出來,李嶠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此爲貴府家事,少卿不必訴我。剛纔我也已經拜望過雍王殿下,聽受教命,如今則要歸省就事,請恕不便相陪。”

聽到李嶠這麼說,張循古臉色變得更加難看起來,忍不住追問道:“雍王殿下與巨山言及此事?那殿下態度如何?”

李嶠見張循古那鬆皮老臉上冷汗淋漓,心中又是一嘆,現在知道怕了?那你們沒事又去撩撥雍王幹啥?

潞王已經連張氏害他不孝這種話都說出口,至於雍王且不說那些扯虎皮做大旗的宣言,已經通過了實際行動證明了對此絕不會善罷甘休。

雖然李嶠仍不知兩位殿下何以反應如此激烈,但也猜到當中必有隱情。張循古又擔任司屬少卿,結合二王封事,他其實已經不乏猜測,所以也就更加的不想再涉入此中,不想因爲張家背地裡的小動作而完全破壞了他與雍王的交情。

“殿下態度如何,少卿可以自往端詳。只不過,這件事已經不是少卿一人能當,有什麼人情積累,那就儘快引用起來吧。”

跟張循古點明瞭事態的嚴重性後,李嶠便也不再久留,直接抽身而走,往天津橋去了。

張氏族人們站在積善坊前,望着李嶠快速離去的背影,一時間也是面面相覷、愁容不展。一些已經知悉內情的族人們,這會兒望向張循古的眼神也滿是抱怨。

李嶠並不是第一個棄他們而去的親友,早在潞王坊中堵門的時候,張循古便已經派出子弟告急求援。這一路行來,途中也有一些親友聞訊而來,但在聽到他們家招惹了雍王與潞王后,便各自面露難色,託辭離開了。

張循古這會兒自是滿心懊惱,不經事不知雍王如今是怎樣的勢大。

此前藉故離開的,不乏與其共謀之人,商量計策的時候一個個高談闊論,不將雍王這個恃勇倖進的小兒放在眼中,可現在真的把人惹毛了,卻一個個緘默不言,甚至連面都不敢露。

可無論旁人如何退避,張循古卻是退不了,已經走到了這裡,也只能咬着牙往坊中雍王邸而去。

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202 大唐帶貨王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769 我之所在,鼎之所在0101 出閣河東王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883 買賣公道,互通有無0229 心似雙絲網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60 血洗丘宅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072 天賦異稟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111 少王人物如何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123 兵事再興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084 具位庸臣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115 倩女幽魂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082 武氏諸衆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056 金吾衛大將軍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048 內教坊諸事0697 治漕稱善,前惟耀卿0525 悍將入城,破財免災0519 會師潼關,諸將迎拜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513 桀驁不馴,當棄則棄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865 樂奴恃色,囂張十足0363 新的班底0154 宰相入刑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196 卑職願從大王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202 大唐帶貨王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291 獻業求命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224 名寺可藏重兵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
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202 大唐帶貨王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769 我之所在,鼎之所在0101 出閣河東王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883 買賣公道,互通有無0229 心似雙絲網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60 血洗丘宅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072 天賦異稟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111 少王人物如何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123 兵事再興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084 具位庸臣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115 倩女幽魂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082 武氏諸衆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056 金吾衛大將軍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99 赤嶺爲界,阻敵阻我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048 內教坊諸事0697 治漕稱善,前惟耀卿0525 悍將入城,破財免災0519 會師潼關,諸將迎拜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513 桀驁不馴,當棄則棄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865 樂奴恃色,囂張十足0363 新的班底0154 宰相入刑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196 卑職願從大王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202 大唐帶貨王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291 獻業求命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170 神都世情(鼠年吉祥!)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224 名寺可藏重兵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