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我依稀記得是北宋某皇帝的年號,那麼二字後面,應該就是年字。雖然沒多高深的文化,但從課本里那幾篇蘇東坡的文章裡,我也知道,蘇東坡一向是自稱蘇子的。
九兒面無表情地站在碑前,竟像是在研究着什麼。人家好歹也是個女大學生,文史水平肯定不會低到哪裡去,能看出點道道來也不奇怪。
剛纔很長一段路九兒都是一聲不響,弄得我們都快忘了有這麼個嚮導存在了,她這個嚮導簡直就是形同虛設。不過這也不怪她,這種地方誰會來過,她又哪能給我們帶路呢?我覺得奇怪的是,一般的女孩肯定不能跟着我們鑽地道走石洞一點兒不退縮,就算再盡職盡責的嚮導,也不會一句話不問就跟着我們鑽進來啊。而且,似乎剛纔竹筒怪敲竹筒的時候,她並沒有被迷住。這又該怎麼解釋?我開始留心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女孩。大師兄伸手在石碑上摩挲,說:“這石碑上的字,必定是墨跡斑駁之後,才循着墨跡刻上去的。那些斑駁的痕跡,都是按照墨色脫落的樣子刻成的。”
因爲石碑上的文字大多剝落了,除了頂端沒頭沒尾的幾個字,具體內容基本看不出來。不過用大拇指也能想出來,一個滿腦子經史子集的糟老頭帶着幾個附庸風雅的朋友或是幫忙拿柺杖的僕人,能留下的除了詩詞歌賦還會有什麼?
所以,我猜這碑上的,是一篇遊記。大概也就說說這石洞如何如何幽暗險奇,我老蘇和幾個弟兄如何翻山越嶺來到這裡,飲酒作樂,誰誰誰唱了一首流行歌曲,誰誰誰背了一首課本里沒有的古詩,最後,通過這次爬這個山洞,我懂得了什麼道理,我收穫了什麼什麼,這是一件多麼難忘的事啊。
這麼想着,我禁不住想笑。但看看其他幾位嚴肅認真的樣子,又忍住了。要是老蘇留下的,真是這麼一篇跟小學作文差不多的遊記就好了。
但當時我真的是這麼認爲的。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去仔細打量這個洞。
老四和公子尋已經坐下了。公子尋從包裡拿出食物和水遞給老四,兩人嘎巴嘎巴很和諧地嚼着。我也拿了一包滷肉,一邊吃一邊看着正盯着那塊碑的四個人。大師兄、小寶還有光頭都在看着碑的中下部缺失很嚴重的地方,看樣子像是在猜那些字會是什麼。
九兒則緊緊看着碑的頂端。突然,九兒的眼神一閃,似乎有所發現。我拿了三包滷肉、一包豆腐乾,走到四人旁邊。藉着給他們遞食物的機會,我瞄了瞄九兒盯着的那個地方。
那是石碑的左側頂端。這裡面難道有什麼玄機?那上面也就是幾排沒頭沒尾的字,稀鬆平常。九兒到底看出了什麼?那幾排破字再看不出有什麼奇怪的。
大師兄發現我在盯着那裡,也湊過來,一看就吃驚地喊了一聲。他指着每一列的第一個字組成的那一排高低不齊的字,說:“你看看這一排。”
我聽說過藏頭詩、嵌字聯,難道這石碑上的字,蘇老頭也玩了這手腳?
只見第一排上後面幾個字從左往右念,竟是:越此碑者死。我打了個寒戰。
此前在那個神秘石縫裡,我們也看見過一塊刻着“越此碑死”的斷碑,但是那塊石碑怎麼看都像是有人故意立在那裡嚇人的。
但這一次卻不一樣了。這五個被老蘇藏在“記一件難忘的事”裡面的字,絕對不可能是故意用來嚇人的。如果要嚇人,明明白白寫就行了,根本沒必要藏頭露尾。
越此碑死。這四個字就像一道恐怖的咒語,盤踞在我的腦海。這麼說當年老蘇遊歷到這裡的時候,真的遇到過什麼他覺得無可避免、恐怖萬分的事情?可惜這塊碑的大部分內容已經無法辨清了。
這道碑上的字一共有二十八列。第一排的字除了這五個,接下來的內容更讓我驚悸不已。從第六個字到第二十五個字分別是:地獄在人間人間有天堂問君何處去但憑一念間。
這二十個字何等眼熟!我在腦海裡不住地把這兩天看見過的文字進行倒帶,終於發現這二十個字加上標點後,竟然就是刻在××大學後面水庫十二銅人旁邊的那首詩:
地獄在人間,
人間有天堂;
問君何處去?
但憑一念間。
當時九兒和念巒說到坊間傳言那座十二銅人雕像是用來鎮邪的時候,我就覺得它很詭異了。再配上旁邊這首陰氣騰騰、怎麼讀也讀不懂的詩,更讓它平添了幾分煞氣。
這首讓人讀着心裡發毛的詩究竟什麼意思?竟然又出現在了這裡,而且是在九百多年前古人寫的碑文上,這其間有什麼不爲人知的東西嗎?
最後的三個字跟前面的那句話和那首詩已經完全沒有關係,前面的應該是寫詩之人故意放在碑文的開頭三列用來掩藏後面機要用的。我相信古人留下的這二十五個字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裡面究竟會有什麼?我開始膽怯了。
古代文人訪奇探幽的膽識之大,都不可以尋常觀之。先不說後世人盡皆知的天天和鬼狐廝混在一起的蒲松齡和經常與熊羆強盜爲伍的徐霞客,單就寫此詩之人,膽識就比我們鼠輩們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難怪師傅要興師動衆,把老大、老二、老四、小寶全部調遣來救老三了。雖然還沒有明顯跡象,但我懷疑我跟老千和公子尋也是師傅棋盤上的一着棋子。
因爲受了之前發現的啓發,同時因爲只有石碑頂端的幾排字還能清楚辨認,所以我便耐着性子一個一個認認真真把頂端的幾排字都看了一遍。
其他幾排都是沒辦法連在一起的散亂的漢字組合,根本看不出有什麼端倪。於是便換個方向,豎着一列一列地逐字逐句看。
蘇體本來就端莊秀麗,頗有國士無雙的氣度。但碑上的字卻越寫越潦草,明顯是越到後來就寫得越倉促了。不過結構卻還倚側相交,虛實有度,點畫雖然隨意,卻也意味深長,點如高山墜石,橫似千里長風,別有一番渾然天成的韻味。
然而這些都是古文言文,而且沒有上下文,蘇學專家們可能能猜出一二,我這麼個半吊子都算不上的土老帽兒就看不出什麼了。
真正看出了一點點東西的,是“此”字對下來那一列。“此”字這一列能夠辨認的幾個字如下:
此碑本無字蘇子撰文於其
下面那個字看不清了,但也能猜到,應該是“上”字,合起來斷句後就是:此碑本無字,蘇子撰文於其上。也就是說,寫詩之人在碑上寫這些文字之前,這塊碑上是沒有字的,只是出於某些目前還不得而知的原因匆匆忙忙地在這塊碑上寫下了這些文字。
無字碑。這樣奇怪的碑文,在中國歷史上,我知道的只出現過一次,那塊碑的主人就是曾經君臨天下的一代女皇帝武則天。
武媚孃的無字碑,已經在她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唐乾陵神道旁屹立了千餘年。那塊碑上何以不刻字,說法有很多,有的人說是武則天自以爲功高德著,倉頡造的那些文字已經不足以用來形容她老人家的功德了,所以無字。也有人說是武則天自己篡唐稱帝時做了很多見不得光的事,晚年追思時,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劣跡斑斑,不好意思立個石碑給自己歌功頌德,所以就啥也沒說了。另外還有人認爲,武則天立下這個無字碑純粹是耍小聰明的產物,意思是功過得失不該由自己來寫,還是留給千秋萬代的後人去唾沫四射地爭吵吧。
那這裡立起一塊無字碑,究竟是怎麼回事?此碑誰立?立之爲誰?這一大串疑問的答案肯定都在這個石洞裡面。
公子尋和老四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我們幾個也把手裡的東西嚼了。老四背好包站起來,意思是休息夠了,該上路了。一想起石碑上那五個字:越此碑者死,我心裡就惴惴不安。但大師兄朝老四點點頭,自己也整了整背上的包。
第一個越過這個石碑的,是光頭。光頭在前面走了幾步之後,沒事,後面的老四纔跟上去。走多了前面跌宕起伏、憋屈得要命的地道和亂石洞,走起這“康莊大道”來,反而有些不習慣了。石洞往前走五百米左右,整個洞就開始變得斜斜往下延伸了。地面竟然也鋪上了一條一條規則平整的麻石。兩邊的石壁上,隔不多遠就會有像神龕一樣的燈臺。這是一條神道。
活人埋死人的時候,都希望躺下的那個人以後的路能好走一點兒,所以通往墳墓的神道一般都會開拓得又寬又直,神道過去就是墳塋了。我很興奮,但又有些緊張。
光頭走得格外小心,每一步都先試探一下,然後才踏踏實實落腳。一直走下去,這神道卻好像看不到盡頭一樣,不知會有多長。兩側的石壁一直斜着往下,延伸到看不清楚的地方。這世間哪會有這麼長的神道?難道“越此碑死”就是說過了這石碑,你接下來就會給那神道累死?
又往前走了一會兒,估計總共也不過三十米左右,光頭忽然停了下來。前方是一望無盡頭的漫長神道。光頭不往前走了。
我們奇怪地走上去,想看看光頭爲什麼停下。
光頭指指前面,說:“簡直太逼真了。”我們仔細去看,前面不是什麼漫長的神道,而是一道牆。牆上畫的,正是一道和外面銜接得天衣無縫的望不到盡頭的漫長墓道。
確實像光頭感嘆的那樣,這幅畫太逼真了,以至於站遠了看,竟像是真的一樣。也不知道這畫用的是什麼材料,在地底千百年的時間,竟然依然能保持原來的樣子,而且礦燈照上去非但不會反光,反而略有些吸光,讓整幅畫看上去和幽暗的神道融合得不着痕跡。
神道到這裡就往左轉了。古人的陰宅都會極力模仿自己在陽間的住宅。古代人的庭院都忌諱一覽無餘,認爲那樣索然無味,所以就故意在進門的正前方造些假山,砌些裝飾性的牆,屋宇裡面也會擺放屏風,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我猜這面牆也是出於這樣的功能設計的。
光頭審視了很久,才順着神道左折。
神道往左兩米不到,又往前折了一米多後,接着往右邊折回去,然後在跟原來的神道同一個位置處,又往前折了。大概就是繞過這道牆,又接着往前了。
就在往右折回後快要往前折的時候,前面轉折的地方出現了一個黑影。那個黑影倚着牆靠在拐角的地方,身體耷拉着,拱起一個很痛苦的弧度。從我們的角度看過去,像是一個受了傷的人靠着牆在艱難地站着。
我們停了很久,那黑影卻一動也沒動。光頭悄悄地往前踏了一小步,可是他這一步剛剛踏下,那黑影卻忽地站直了起來。我們嚇得猛地往回縮。光頭則保持着原來的姿勢,不敢亂動。那黑影動了一下就又靜止了。
光頭面無表情,他看着前面的黑影,然後低下頭又緩緩地往前踏了一步。光頭腳一落下,那黑影又動了。
這次動的幅度更大了,好像是轉過身看着我們。我們的心都懸起來了。光頭不敢往前走了,指着神道的條石地面說:“這裡面有機關。”
我們吃驚地看着光頭。九兒卻發問了:“你怎麼知道的?”
光頭尚面色凝重:“我能聽到這下面有機關撞擊的聲音。”我們都驚訝地將礦燈射向地面。地面是一排排整齊的麻條石鋪就的,每一排一共有七塊條石。從光頭第二步踏下去的那一排起,每一塊條石上居然都刻有一些蒙滿塵土的凹痕。
仔細辨認,那些凹痕竟都是刻着的字。從那一排往前,延伸到前面直往前的那一段神道的中間,刻有字的條石一共是二十排。往前的那一段神道足有七八米寬,所以這二十排條石的長度就是這一段往右拐的神道的長加上前面直往前的神道的寬的一半,大概有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