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皇榜隱仇隙

神京,推事院官衙,周君興官廨。

周君興聽鄭英權提到周嚴,心中猛然一跳。

當日他的族侄周嚴入京趕考,因爲貪慕他的權勢,幾次上門拜會,原先周君興並不當回事。

但是一次無意間談話,周嚴說起拜謁春闈待選官員之事,那時周君興正翻查藍皮冊子失利。

他聽了周嚴之言,心中便動了心思,將這族侄當做考生中的耳目,並加以籠絡,不僅將他接入別苑居住,還讓兒子周子安予以關照。

周子安與周嚴幾次飲酒,聽周嚴酒後曾說起吳樑、林兆和之事,他便隨口轉告父親,當時不過是無心之舉。

周君興父子都沒想到,隨着事情離奇發展,周嚴最終居然發揮大用……

周君興最終設下圈套,用美酒女色讓周嚴落入彀中,又給吳樑設下圈套,並決定用周嚴舉告訴狀,引動會試舞弊大案。

沒想到臨到早朝之時,都察院御史孫守正卻早他一步,當庭彈劾揭開舞弊大案。

這也使得周君興處於更有利形勢,免去他冒險將周嚴推到人前,給自己帶來牽聯和隱患。

在孫守正的彈劾奏本之前,周嚴的訴狀顯得微不足道,即便沒有的周嚴的舉告,吳樑也難逃牢獄。

所以,舞弊大案日漸囂然,很多人都忽視了周嚴的存在。

等到後來七十三名舉子聯名舉告科舉之事,泥沙俱下之狀態,周嚴就更加不被人關注。

而這種態勢,也正中周君興下懷,能讓他和舞弊案的牽連風險,最大限度的化於無形。

但是吳樑自盡,使得林兆和得以脫罪,大理寺正楊宏斌縝密老道,注意到林兆和連累入獄,源於舉子周嚴的舉告訴狀。

周君興心中暗自生出警惕……

鄭英權繼續說道:“楊宏斌調用周嚴的述狀,仔細閱讀推敲,並以整理案情爲由,詢問下官當日舉告之事。

好在周嚴在述狀之中,只是因林兆和與吳樑關係緊密,懷疑林兆和涉嫌舞弊,並不是實證舉告,所以周嚴的述狀並沒留下把柄。

楊宏斌曾想提審周嚴,屬下估計他似乎有所察覺,但並無實據,所以想尋找其中破綻。

但因林兆和無罪開釋,徐亮雄認供畫押,此案已可結案,楊宏斌多半心有顧忌,所以此事被暫時擱置。

不過,大人一向得聖上器重,前番神京數次大案,聖上都倚重大人偵緝辦理,此舉對三法司職權有所逾越。

大理寺對我們推事院可沒有好感,屬下擔心科舉舞弊案了結後,大理寺會不會追溯源頭,舊事重提。

借周嚴之事,尋我們推事院的錯處,以此削弱大人的聖眷,大人不可不防。”

周君興神色陰沉,說道:“英權所言有理,朝廷各官衙之間,一向都是此消彼長,我們風光,自然要有人倒黴。

但是周嚴舉告訴狀,並無什麼錯漏,吳樑、徐亮雄都罪名已定,足以說明訴狀上皆非妄言。

況且,前方落地舉子大舉離京,引動城內風潮,周嚴也已離京返鄉,楊宏斌想生事,也已不得便利……”

鄭英權一聽此話,心中有些詫異,按周君興的說法,周嚴幾日前就已離開神京。

如今舞弊大案雖已大致落定,但畢竟還未審結昭告。

按照司刑常理,周嚴作爲本案相關之人,案情未完結之前,不得離開神京,便於隨時傳訊。

但隨舞弊案中途激變,吳樑身亡,徐亮雄認罪,都察院孫守正爲首功,周嚴已不算要緊證人,無人監察動向,也在情理之中。

但大人既然知曉他離京,爲何沒有阻攔,而是任他走脫……

當初事發早朝的前一日,周君興便交代正英權,佈置緝拿吳樑一事,也恰恰在那日上午,周嚴入推事院舉告。

鄭英權在推事院這等陰森官衙多年,他可不會相信什麼無巧不成書。

但是他能在推事院立足多年,安然無事,還能被周君興視爲心腹。

就是因爲他進度有據,不該知道的事情,他從不去過問,更不會有意刺探,這是他的自保之道。

而且眼下舞弊大案已落帷幕,有些私隱更沒有知道的必要,否則牽連過深,反受其害。

至於周嚴是否真的已離開神京,楊宏斌是否會緊抓此事不放,都跟他鄭英權沒什麼關係,更不會輕易去招惹牽扯……

……

神京,大理寺官衙。

守門的兩位差役,看到大理寺正楊宏斌走出衙門,連忙躬身行禮。

楊宏斌身後跟着兩個擡着滑竿的僕從,上面坐着刑傷未愈的林兆和。

自從吳樑自盡身亡,大理寺卿韋觀繇入宮急報,賈琮見機出言開脫,身陷囹圄的林兆和,終於等到了轉機。

回想聖上對林兆和異常關注,又鑑於林兆和會榜第三的名望,事後韋觀繇和楊宏斌推測根由,聖上必定點了此人入一甲。

否則林兆和牽扯舞弊大案,聖上不會如此驚詫惱怒。

而韋觀繇轉述當日賈琮殿上之言,楊宏斌也覺得極其中肯有理。

兩位大理寺主辦此案的官員,都是智慧明達之人,當今聖上的這種反應,足夠他們在此事上達成共識,該怎麼處理已很明晰。

韋觀繇爲了力求穩妥,又親自對林兆和做了幾次盤問,筆錄畫押之後,又讓楊宏斌帶人搜查林兆和住處,以確定無虞。

今日一早,韋觀繇親自簽署公文,將林兆和無罪開釋,並通知家屬來接回。

楊宏斌做了大理寺正,親自將林兆和送出官衙,可算對其足夠禮遇。

楊宏斌之所以會這樣做,不僅是他曾得賈琮之託。

更是他參與案情審理,目睹林兆和酷刑下寧死不屈,吳樑不願污證自盡而亡,心中自有一番是非忠奸,需要予以明示。

當林兆和的滑竿在楊宏斌陪同下,走出官衙的那一刻,已引起不少路人關注。

楊宏斌親自送林兆和開釋,也是以大理寺官衙之名,向世人彰顯林兆和清白,自然也爲以向當今聖上有所展示和交代……

其中更要緊一樁原因,林兆和已不單是一名涉嫌貢士,更是大理寺和推事院角力的重要砝碼。

推事院構陷林兆和會試舞弊,主犯吳樑不堪逼供自盡,兩相比較之下,大理寺明察秋毫,抽絲剝繭,爲林兆和洗脫冤屈。

天下士民,朝廷百官,衆目睽睽,誰忠誰奸,誰爲司法正溯,誰爲酷吏濁流,纔可昭然若揭!

……

當林兆和的滑竿被擡出大理寺衙門的一刻,他蒼白而沉靜的臉上,明顯浮出如釋重負的神情。

對身邊的楊宏斌抱拳說道:“自兆和囹圄之時,多虧大人明察秋毫,從中斡旋,不然我已死在酷刑之下,也等不到今日。”

楊宏斌微微一笑,說道:“本官只是盡職盡責罷了,當初吳樑自盡,寺卿大人察覺案情蹊蹺,入宮奏請聖意,爲你周旋。

正巧遇上威遠伯入宮面君,威遠伯與你有同年之誼,列榜之榮,當殿向聖上剖析疑點,爲你開脫。

聖上和寺卿大人皆深以爲然,衆因交合,你的案子纔有了轉機。”

林兆和神情凝重,說道:“兆和何德何能,竟得到三位大人眷顧,死裡逃生,洗清冤情,大恩大德,永銘在心!”

轉而說道:“大人,兆和有一事相求,如今吳樑已亡,人死罪消。

我想給他起一場法事,妥善照顧棺木,等到今冬之時,將他靈柩送回故里,入土爲安,以盡同窗之情。”

楊宏斌嘆道:“吳樑雖然行止失矩,取巧功名,闖下大禍,但他不願誣證,自盡而亡,心有善念,胸藏血勇,很是可敬。

他的棺木停放在城東義莊,我會稟告寺卿大人,出具公文,讓你來處置他的遺骸。”

林兆和神情激盪,抱拳說道:“多謝大人成全。”

楊宏斌又說道:“會試舞弊案即將落地,朝廷很快會重開殿試皇榜。

此案涉及舞弊的九名貢士,證供確鑿,按律要革除功名,永不入仕,令人唏噓……

你已洗清冤情,榜上功名卻少不了你,也算不幸之中大幸。”

林兆和微微苦笑,說道:“兆和名聲已被推事院所污,即便取得功名,也難有作爲了。”

楊宏斌聽了心中嘆息,因爲林兆和的話沒錯,雖然林兆和在三法司洗清嫌疑。

但被推事院和大理寺關押,並受過嚴刑審訊的貢士,在世人眼裡已如同泥沙俱下,難分清渾。

那些落地舉子的嫉妒之心,又會因此散播什麼話語,正所謂人言可畏。

入仕之人,最要緊的就是清名令譽,旁人不會管你到底是否清白,他們只在乎你是否名聲有污。

楊宏斌說道:“人生在世,跌宕波折,總是難免,林解元也不可氣餒。

你那位同年威遠伯,當年不過賈家求存艱難的庶子,如今不也名動天下,成爲賈家兩府之主。

世上勝負成敗,在天亦在人。”

林兆和聽了此言,口中喃喃自語:“在天亦在人……”

此時,有差役來向楊宏斌傳話,寺卿大人有要事相商。

楊宏斌想到舞弊案人犯證供齊備,大理寺卿韋觀繇即將入宮奏報,想來是入宮之前,要與自己磋商細節之處。

楊宏斌和林兆和告辭,便急匆匆返回官衙。

林兆和的滑竿被擡下大理寺衙門口石階,他回頭看了眼楊宏斌離去的背影,眼神中若有所思……

……

大周宮城,幹陽殿。

大理寺卿韋觀繇躬身侍立,御案之後的嘉昭帝,正在仔細瀏覽大理寺文牘。

這些案牘涉及人員,既包括會試舞弊案主犯、從犯,也包括貪污入罪、問詢返歸等一衆春闈官員。

案牘內容爲人犯供述畫押、大理寺審定論斷,三法司刑律量刑尺度,吏部對違矩官員處置意見等。

嘉昭帝看到徐亮雄的供狀文牘,臉色冷硬陰沉,問道:“徐亮雄的量刑,依據爲何?”

韋觀繇聽了嘉昭帝的問話,心中猛然一跳,此案所有供狀判定,最難的就是徐亮雄的處置之法。

韋觀繇數次入宮覲見,向嘉昭帝稟奏案情,就是爲傾聽皇帝聖意,把握裁定尺度。

此次舞弊大案,取巧舞弊的額舉子,可以嚴懲不貸,貪污敗興的官員,可以絕不姑息。

這些舉措能夠導正士風、澄清吏治,都可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和說辭。

唯獨徐亮雄身爲本屆會試主考官,身份特殊,事關大周科舉體面,頗有商榷之處。

舞弊案因主犯吳樑自盡,已陷入十分尷尬之境,朝廷百官,士人庶民,疑慮叢生,議論紛紛。

如果徐亮雄坐實爲蓄意舞弊,天下士民心中,大周科舉敗壞如此,朝廷威信顏面將蕩然無存。

一向勤政治國頗有自矜的嘉昭帝,絕對無法容忍這等狼狽境況。

而大理寺最終取證審定,徐亮雄所犯爲失職泄題之過,並不是蓄意舞弊之罪。

兩者雖都是科舉論罪,但其中罪責輕重,相差甚遠。

只有判定徐亮雄雖爲科舉瀆職,卻爲無心之過,才能給朝廷科舉清正,保住最後一絲體面。

將科舉舞弊案儘快塵埃落地,重拿輕放,讓人快些遺忘,穩定朝局民心,纔是嘉昭帝想要的結果。

韋觀繇依照皇帝聖意,私下和吏部、刑部等主官商議推敲,入宮奏報之前,又和熟悉案情的楊宏斌推敲細節。

最終定下徐亮雄處置方案,撤職貶官,遠遷雲貴爲七品縣令。

徐亮雄畢竟不是普通官員,而是正三品高官,這等處置對他已無異滅頂之災。

官場之人,誰也不敢保證,來日自己也會仕途跌宕,落魄難堪。

所以,官員只要不是滔天死罪,三法司處置之法,多少都會留些餘地,於人於己留些後路體面。

按照韋觀繇的觀感,處置已足夠嚴厲……

但是嘉昭帝會有此問,說明皇帝覺得這還不夠!

……

韋觀繇回道:“啓稟聖上,此判定之法,印證徐亮雄怠職泄題,而非蓄意舞弊。

保其官身,即爲保留科舉清名,爲天下士人留科舉嚮慕之心。”

嘉昭帝神情沉鬱,說道:“韋卿判案主旨沒錯,徐亮雄瀆職泄題,擾亂科舉掄才,其罪難赦,他不配爲官。

朕不取他性命,已經是格外開恩,即便是七品縣令,也是朝廷公器,不授妄爲之人。

朕意已決,貶徐亮雄爲戶部八品照磨,即日致仕,三日內逐出神京,永不啓用。

涉案舞弊的九名貢士,交禮部革除功名,杖刑五十,永不入仕。

其餘涉案春闈官員,依三法司刑罰與吏部官員考績,依律處置,不可姑息……”

韋觀繇聽了嘉昭帝口諭,心中不由凜然生寒。

皇帝對於舞弊貢士和違規官員,處置之法都在意料之中。

但對於徐亮雄的處置,實在是森嚴到極點。

按照大理寺處置之法,徐亮雄被雲貴偏遠之地,爲七品縣令,雖保住官身,實際已毀了此人。

聖上對此次科舉舞弊,深惡痛絕,只要聖上在世一日,他都不可能得以啓用。

聖上不過四十出頭,或有二十年君臨之榮,徐亮雄在雲貴這等莽荒之地,只怕熬過十年都是問題。

可是即便如此,聖上還認爲對其論判太輕。

正三品降至七品尚不可,須降爲八品低位,而且不是外任,而是降爲本衙八品照磨。

八品照磨是戶部照磨司管理文牘的小官,與其稱之爲官,其實和小吏並無區別。

堂堂正三品左侍郎,一夜之間淪爲本衙文書小吏,如何面對同僚和世人。

其中懲戒羞辱之重,對於一個爲官者來說,還不如判斬立決來得痛快。

但是聖心懲戒還不僅如此,徐亮雄即便降爲八品照磨,也沒有繼續爲官的機會。

而是即日致仕,三日內逐出神京……

而且對徐亮雄的口諭之中,還有永不啓用四個字,就是說即便是新君繼位,徐亮雄也永不翻身。

韋觀繇也身爲正三品高官,設身處地,如淪落這等境況,該當如何,他不敢往下想,只覺背心一陣陣冰涼。

嘉昭帝看了一眼韋觀繇,幽幽說道:“徐亮雄也曾是科場驕子,才華橫溢,躋身部衙高官,才略不俗。

不是朕心狠,而是不敢輕忽對待,科舉不靖,社稷不穩,不管是官員還是舉子,朕要警示後來者,逾越雷池,萬劫不復!”

韋觀繇神情凝重,躬身回道:“臣謹遵聖諭。”

嘉昭帝命郭霖傳召翰林侍詔,按方纔口諭擬定中旨,傳諭內外,以儆效尤。

又就刑判文牘細節,做了些許交代,韋觀繇領旨拜辭之後,出宮處置科舉舞弊案後續之事。

……

等到韋觀繇離宮之後,嘉昭帝命郭霖取來殿試皇榜謄錄,這份皇榜自舞弊案爆出後,已由禮部封存多日。

嘉昭帝的目光看向一甲之列,目光有些複雜。

他思索片刻,說道:“郭霖,傳朕口諭,科舉舞弊案已落定,春闈皇榜需重啓昭告。

命內閣大學士王士倫、吏部尚書陳默、禮部尚書郭佑昌,即刻入宮覲見,商議殿試三甲點選之事……”

第128章 無因喚香菱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198章 情義分真僞第646章 情慾皆命數第481章 銜玉難自棄第七十章 黛玉巧相護第139章 佛前種情因第675章 家事與國事第420章 鸞帳卸羅裳第706章 鴛盟牽國事第552章 房闈生情靡第二章 月例第787章 隨風沐雲雨第328章 秘劄藏兇機第十五章 心經第711章 房闈多情事第707章 房闈多香軟第142章 鎮國之利器第374章 豆蔻出岫煙第217章 時勢多悲歡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169章 佛女勤佈施第555章 紅顏解妙卿第293章 慧心勸辭爵第489章 傳承生雲譎第315章 中旨封爵勳第574章 心正破萬法第791章 覬覦論生死第458章 榮國孽情生第126章 寒門生嬌花第312章 獻俘震四邦第265章 嚴冬的殺戮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九十二章 刀劈王家子第三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797章 戾言戲鳳凰第660章 奇變榮慶堂第225章 事發有前因第529章 閨閣污春心第282章 銀樣鑞槍頭第249章 一書取一命第717章 分戶與襲爵第555章 紅顏解妙卿第251章 陌上舊情重第494章 奏除榮國爵第795章 恩仇結雙蕊第551章 暢言留香軟第175章 此心隨君歸第578章 身世多端倪第四十七章 不能死這裡第227章 誅心鎮安府第六十章 豪門巫蠱殤第598章 筆墨問滄桑第777章 陰私誣春情第三十二章 禍從天降第九十九章 舉告賈案首第103章 危難入門牆第132章 因果不沾身第783章 賀禮勉嬌郎第515章 巨孽可覓蹤第725章 紅顏解妙卿第319章 做法總自斃第284章 雄關顯疑雲第356章 利慾搏人心第626章 家國天下事第639章 風波難靖平第371章 巾幗傲鬚眉第466章 蕭牆生巨禍(月初求票)第493章 送美謀破局第769章 帝心多深危第355章 情緣定有無第379章 行權中車司第399章 巧語渡陳倉第331章 何當爲皇儲第六十七章 讀書紅袖香第712章 夜涼生旖旎第786章 雪夜同榻香第104章 帝心感其類第696章 一索欲得男第360章 何以成威勢第487章 古琴隱身世第352章 事發中元節第344章 刑獄大理寺第212章 恩科放榜時第366章 紅顏易舊心第九十九章 舉告賈案首第758章 白雪染脂香第八章 王府來人第685章 良宵知情心第四章 探春第578章 身世多端倪第147章 瞞天難過海第六十二章 國法與家法第653章 雙喜臨門庭第264章 梅枝繡盈香第808章 謀深動千里第659章 雋彩滿城唱第757章 蓮座惹嗔癡第212章 恩科放榜時第196章 迎奉震宗祠
第128章 無因喚香菱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198章 情義分真僞第646章 情慾皆命數第481章 銜玉難自棄第七十章 黛玉巧相護第139章 佛前種情因第675章 家事與國事第420章 鸞帳卸羅裳第706章 鴛盟牽國事第552章 房闈生情靡第二章 月例第787章 隨風沐雲雨第328章 秘劄藏兇機第十五章 心經第711章 房闈多情事第707章 房闈多香軟第142章 鎮國之利器第374章 豆蔻出岫煙第217章 時勢多悲歡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169章 佛女勤佈施第555章 紅顏解妙卿第293章 慧心勸辭爵第489章 傳承生雲譎第315章 中旨封爵勳第574章 心正破萬法第791章 覬覦論生死第458章 榮國孽情生第126章 寒門生嬌花第312章 獻俘震四邦第265章 嚴冬的殺戮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九十二章 刀劈王家子第三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797章 戾言戲鳳凰第660章 奇變榮慶堂第225章 事發有前因第529章 閨閣污春心第282章 銀樣鑞槍頭第249章 一書取一命第717章 分戶與襲爵第555章 紅顏解妙卿第251章 陌上舊情重第494章 奏除榮國爵第795章 恩仇結雙蕊第551章 暢言留香軟第175章 此心隨君歸第578章 身世多端倪第四十七章 不能死這裡第227章 誅心鎮安府第六十章 豪門巫蠱殤第598章 筆墨問滄桑第777章 陰私誣春情第三十二章 禍從天降第九十九章 舉告賈案首第103章 危難入門牆第132章 因果不沾身第783章 賀禮勉嬌郎第515章 巨孽可覓蹤第725章 紅顏解妙卿第319章 做法總自斃第284章 雄關顯疑雲第356章 利慾搏人心第626章 家國天下事第639章 風波難靖平第371章 巾幗傲鬚眉第466章 蕭牆生巨禍(月初求票)第493章 送美謀破局第769章 帝心多深危第355章 情緣定有無第379章 行權中車司第399章 巧語渡陳倉第331章 何當爲皇儲第六十七章 讀書紅袖香第712章 夜涼生旖旎第786章 雪夜同榻香第104章 帝心感其類第696章 一索欲得男第360章 何以成威勢第487章 古琴隱身世第352章 事發中元節第344章 刑獄大理寺第212章 恩科放榜時第366章 紅顏易舊心第九十九章 舉告賈案首第758章 白雪染脂香第八章 王府來人第685章 良宵知情心第四章 探春第578章 身世多端倪第147章 瞞天難過海第六十二章 國法與家法第653章 雙喜臨門庭第264章 梅枝繡盈香第808章 謀深動千里第659章 雋彩滿城唱第757章 蓮座惹嗔癡第212章 恩科放榜時第196章 迎奉震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