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獅子堡

楊廣以飄忽不定的路線向上黨西南方撤去。李世民在焦慮的情緒中親率本部四萬玄甲軍緊緊的咬在後面,此時他最怕的是功虧一簣,讓楊廣成功撤離到長平。所以他一邊緊咬着楊廣不放,一邊不停的派出快馬令兵催促其他唐軍各部加快速度。

……

楊廣策馬行進在晉西盆地的原野上,他身後是蜿蜒長達兩裡的隊列。不多時,一個預先構置好的營寨隱約浮現在地平線上,寨子兩邊卻各有一個孤零零的山崗。楊廣用千里鏡向這個營寨望去。這個營寨以一個現成的塢堡爲中心構建,外圍築了兩層壕溝壁壘,防線和塢堡外壁之間又是拒馬鹿角遍佈,望樓林立。除此塢堡的外壁也堆砌夯實了厚達三仗的夯土層以增加外壁承受投石機的轟擊。這個塢堡還有個名字喚作獅子堡,只因原先塢堡大門處有兩座碩大的石獅。

“沈光果然不負朕望,這麼快就完成了任務。”嘴角撇出一絲笑意的楊廣自言自語的說道。這個營壘正是沈光的前鋒營按照楊廣的詔令所建,前後二十餘天時間都做這個。整個上黨乃至河東各郡的唐軍注意力都被楊廣吸引過去,誰也沒去關心這支一個多月前就闖入上黨的萬餘人的隋軍前鋒。

很快楊廣的人馬就進入了此座營壘之中,而之前在營壘中駐守的沈光帶着本部五千驍果軍迅速向南方五里外的首陽山撤去。這首陽山脈是橫臥在上黨盆地與長平之間的一條支系山脈,其當然沒有東邊的太行,西邊的呂梁兩條大山一樣巍峨雄偉,但亦是天險一座。

沈光的五千人馬停留在首陽山脈的一個關隘處駐守,這裡是東西兩百餘里的範圍內,唯一可通往南邊長平的要塞。

楊廣在營壘之中四處巡視,設在塢堡內的糧倉堆滿了糧草,足夠近萬人的兵馬近三月之需。除此還有大量長弓手用的箭矢。營壘中還留了三十俱弩炮,以及兩千餘發霹靂彈和火爆彈。這些都是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從隋軍控制的長平陸續拉來囤積的。塢堡內還有儲水層豐富的水井兩口,足夠隋軍的日常用水。顯然,楊廣打算固守這個營寨了。

半日後,李世民的大軍也開到獅子堡附近。在獅子堡東北面紮起臨時營帳,並與衆將抵至前沿,仔細觀察起對方防禦起來。

這獅子堡位於坦原之上的兩座獨體山樑之間,除了南邊五里外的首陽山和東西這兩座山樑,附近都是一望無際的盆地平原。而這兩座山樑是那種典型的呂梁山區的山形,如同華山一般,山體三面都是裸露着赭色岩石,沒有任何植被的懸崖峭壁,如同天然而生的高牆,常人根本無法徒手向上攀登。這兩座山樑向東西方向各延展十餘里。

現在,以獅子堡爲中心構築的這座營寨剛好卡在兩道山樑之間,而這兩道山樑唯一人可攀爬的緩坡是通向獅子堡的。因此李世民的這支本部唐軍需要繞幾十裡的路,繞到獅子堡營寨南面才能將楊廣圍住。

對於唐軍來說將整個營寨團團圍住並不需要多少兵力。但要防止隋軍從山樑的懸崖上繩降下來就需要更多的兵力警戒監視。若還要防止其餘隋軍前來援救,就需要在包括兩道山樑在內的包圍圈周邊部署打援的兵力,那樣唐軍至少需要二十萬兵力。

不過此時,李世民根本沒去考慮如何圍殲楊廣的問題。他現在憂心的是煮熟的鴨子飛了。

“首陽山離此已不到幾里路,若是楊廣繼續向南逃竄,半日功夫就能穿過首陽山進入長平境內。那裡還有隋軍數萬精銳接應他,另外東路的段達部隋軍隨時也可能穿過呂梁山區進入長平。若那樣,朕的謀劃就全部落空了!”李世民對身邊的衆將說道。

話畢,他臉色一變。又厲聲說道:“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侯君集的各部人馬現在到了什麼地方?尤其是侯君集部,他們今日上午就應該抵達首陽山北麓的。傳朕詔令,若一個時辰內,他們還沒趕到指定地點,因此導致楊廣逃脫的話,不管他是什麼人,以前有多大功勞,都按軍法從事,殺無赦!”

說話間,已有令兵來報,房玄齡的五萬大軍趕到了獅子堡的西側,已開始在山樑南北兩邊佈置軍陣,安扎大營。現在房玄齡本人正在趕來參見李世民。

李世民這才滿意的點點頭,而後還是憂心忡忡說了句:“侯君集部是最關鍵的,若他一個時辰內不能趕到首陽山北面,楊广部很可能用完午飯就向南撤離了,那時,朕和房玄齡不得不提前發起進攻,即使勝了也達不到全殲隋軍的目的,而且很可能讓楊廣溜了。”

李世民說這話時,侯君集所領的五萬唐軍正拼了命在路途上飛奔着。人人都汗流浹背,滿臉灰土。侯君集也心急如焚,李世民已經着令騎三番五次催促他,他絲毫不懷疑若自己耽誤了軍機,就會被李世民砍掉腦袋。因此爲了加快速度,他的這五萬唐軍丟掉了幾乎所有可以丟棄的輜重,甚至連做飯的鐵鍋瓦罐都丟棄於路邊。

最終他在日頭還掛在天空正中時,抵達了首陽山與獅子堡之間一條狹長而平坦的地帶。隊伍剛一到達,還沒來得及休整,他就按李世民的方針,讓五萬兵卒們排起軍陣,先行將隔在獅子堡與首陽山間這條五里寬的地帶封堵住。

李世民得到這個消息後,一直懸着的心纔算放下。他對才趕來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自信滿滿的說道:“如今,楊廣雖然還不能說是甕中之鱉,但也已是網中之魚。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收緊這張網,將這張網補嚴實了。讓楊廣真正變成甕中之鱉!”

說完,李世民與房玄齡,長孫無忌以及其他幾員大將再次策馬圍着獅子堡營寨巡查起來,他們仔細觀察起這座營寨並相應的做出兵力調整和部署。

當他們發現隋軍的營寨壁壘異常低矮,不到半仗時,都認爲定是隋軍準備不足,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人力構築堅固高大的營壘。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任然不敢輕鬆敵,驍果軍的名聲他是知道的,而聽說楊廣的新軍天興軍戰力更是前者數倍。

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十八章 攻擊來自地下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六章 登基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八章 買賣人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一百零三章 收復江淮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六章 天興軍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八章 卻月城與沌口吳營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六十七章 會寧府風雲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章 毒計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三章 恐懼的劉邦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六十九章 飛奪涪城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四十章 韃盡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十六章 冀州猛將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二十七章 許昌之圍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七章 何爲大義第六十九章 飛奪涪城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第十九章 翼際山
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十八章 攻擊來自地下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六章 登基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八章 買賣人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一百零三章 收復江淮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六章 天興軍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八章 卻月城與沌口吳營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六十七章 會寧府風雲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章 毒計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三章 恐懼的劉邦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六十九章 飛奪涪城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四十章 韃盡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十六章 冀州猛將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二十七章 許昌之圍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七章 何爲大義第六十九章 飛奪涪城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第十九章 翼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