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

“聖上,如今我們只有提前棄船上岸,繞過漢軍據點後,徒步順瀏水而上,至瀏陽後再東進,趕往高安了。”李善長無奈的說道。

朱元璋一皺眉說道:“若是現在能棄舟登陸,朕就不用問你們了。此時登陸,至上高還有近六百里行程。且都是泥濘山路,小路。至少要走半個月。而我們船上的糧食根本不夠支撐這麼長時間。”

徐達一擰眉毛對李善長說道:“丞相,我們爲什麼要繞着走。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就幾個營壘據點。我們還有幾十萬大軍呢,拔掉它們就是!從洞庭湖口岳陽到淥水萍鄉近四百里水路,沿途都是漢軍的地盤,他們設置營壘據點攔江鐵索攔截我們也不奇怪啊。一路打過去就是。”

朱元璋對徐達講道:“漢軍在水道上攔截我們當然不奇怪。但你們看,那些營壘據點絕不是數日之內就能建成的。朕最擔心的是陳理既然早就做如此準備,那他定是有所預謀。我們即使上岸而行或是破關而過,還是會鑽進他的圈套。”

正說話間,一令兵校尉前來稟報:“啓稟聖上,船隊後面的兩百艘戰船沒有進入湘江,突然偏離航向,不知去向。”

朱元璋聽了此話心裡一驚,他還沒說話。徐達已經急切問起來:“這兩百戰船是誰帶的?”

“啓稟大將軍,是豹韜衛指揮使華雲龍華大人。”

“啊!”朱元璋,李善長,徐達聽了皆齊齊驚呼一聲。這華雲龍管轄的兩百戰船恰恰是裝載糧草的兩百戰船,這兩百戰船丟了意味着明軍當下就要斷糧。

“那廝定是背主投敵了!前幾日臣就看他不對勁。請聖上下令,讓臣率三十條快船將他追到,問罪斬殺。”徐達氣呼呼的說道。

朱元璋擺擺手說:“現在哪還來得及,就算追上了。別人也與漢軍會合了。你的戰船能打的過漢軍水師?就算你萬軍衆中把他殺了,那兩百船也是回不來了。你以爲就他一個人想叛,他就能帶着兩百船兵士一起叛了?”

徐達頓時沉默了下去,朱元璋說的話他自是明白。自明軍撤圍武昌起,在漢軍一路追擊和勸降攻勢中,已不知有多少明軍明將脫離大隊而去。只不過沒有像華雲龍這樣一次就成編制的走這麼多,還帶走了輜重糧草。明軍軍心實際上已徹底瓦解,每個人都找着自己出路。

如今朱元璋身邊實際就剩下十三萬出頭的兵力。還有佈滿了長沙城東面湘江河段的五百餘艘艦船。

徐達突然指着湘江岸邊的長沙城說:“不如,我們先將長沙城打下來,一可做爲依託,二可以爲大軍補給糧草。然後再順勢拔掉湘江上攔堵我們的釘子,繼續按聖上的原計劃撤回贛西。”

朱元璋和李善長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這個方略是當下唯一的選擇了。

三個時辰後,長沙城下已是屍橫遍野。長沙城高大的城牆也被明軍戰船上的銃炮,投石機轟的傷痕累累。城頭不時有火繩槍和子母鷹炮的爆鳴之聲響起。明軍一度通過大艦上的攻城飛梯登上緊靠湘江水面的城樓,但被連續噴吐着霰彈的子母鷹炮和齊射的火繩槍轟下了城頭。那些飛梯亦被城頭的輕型滑膛加農炮摧毀。

朱元璋的牙齒咬的咯嘣響,這駐守長沙城的漢軍顯然不是漢軍的國防軍或近衛軍,他們連“快槍”(燧發槍)都沒用,而且兵力也不算多,即使這樣,明軍攻下它也如此困難。

他惡狠狠的說道:“傳朕軍令,集中全軍所有銃炮,就是將所有彈藥打完,所有銃筒打壞,也要轟開長沙城!”

他的話音剛落,傳來十幾聲巨大轟鳴之聲,接着兩三聲巨響,眼簾中湘江水面上騰起十幾柱高達近十尺的水花。明軍船隊中一艘樓船的桅杆嘎嘎做響,接着直直的倒了下去,正砸在另一隻較小的明軍船隻上,將船篷一下砸塌,船體頃刻間解體。有的船隻開始傾斜,顯然是水線以下中彈進水了。

朱元璋轉頭望去,湘江江面下游的水平線上浮現出一列艦形船影。他連忙舉起手中的千里鏡望去,只見那些漢軍戰船上的水手還在緊張的裝填火炮。

漢軍艦隊越靠越近,並持續用艦載的滑膛加農炮直射着實心彈,鏈彈和葡萄彈。這個時期的加農炮還只是用於直射,包括加農炮在內的各炮種的炮手也不需要彈道計算一類操作流程,只要進行概略射擊就行。這種長炮身加農重炮因爲膛壓問題也並不適合轟射榴彈(開花彈)。

對於湘江這樣的支流而言,漢軍中那名爲“塞斷江”的超級大艦能名副其實的將整個湘江江面佔去一半。上面搭載着萬斤重的鐵芯鑄銅巨炮,能發射近百斤重的實心炮彈。這樣的巨炮五百步內能輕易將木質戰船解體。這樣的鉅艦在冷兵器時代只能做一個流動兵營或超級攻城平臺,在水戰中相對小艦快艇,不一定能佔據優勢。但裝上足夠數量的遠距火炮後就能進化成真正的水上霸主。

整個明軍頓時慌亂起來,無論是戰船甲板上,還是長沙城前臨時搭建的營寨中。明軍兵士奔走驚呼着:“漢軍來了,漢軍來了!”他們口裡的漢軍是專指漢帝國的國防軍或近衛軍,並不包含駐守各地的內務軍。

朱元璋和手下諸將們知道自己水面上不可能敵的過漢軍,急令戰船上剩餘的兵士全部登陸。此時湘江兩岸卻傳來陣陣鼓號之聲。

湘江兩岸,一眼看不到頭的漢軍排成只有幾列縱深的線性隊列齊頭嚮明軍推進。在距湘江岸邊兩百步的地方停下。車載的子母鷹炮,臼炮,還有火繩機銃在排列整齊的燧發槍兵間一字排開。

前有固壘攔江鐵索,後有漢軍的無敵艦隊,兩邊有火力強大的漢軍精銳。朱元璋自知已是無路可逃。

數十匹騎白馬的漢軍御史從漢軍陣中馳出,奔馳到明軍陣前。徐達悶哼一聲,喝道:“弓弩手,銃手準備…”卻被朱元璋喝止了:“看看他們想說什麼。”。

御史開始高聲宣誦陳理的勸降詔書,核心意思是明軍包括朱元璋在內的任何人,只要投降皆不殺不罪,否則漢軍火力全開之下,十餘萬人全部將化爲齏粉。

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五十一章 晉陽驚變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三章 屍懸東都城第九章 平英布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六十章 伐周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十三章 崇禎的疑慮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五章 神攔斬神,鬼擋殺鬼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十八章 黃袍加了身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五章 漢營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三章 北方來客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三十七章 張方遇阻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五章 神攔斬神,鬼擋殺鬼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二十五章 刺頭司馬囧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十一章 敗走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六十六章 定鼎華夏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三十六章 鏖戰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
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五十一章 晉陽驚變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三章 屍懸東都城第九章 平英布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六十章 伐周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十三章 崇禎的疑慮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五章 神攔斬神,鬼擋殺鬼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十八章 黃袍加了身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五章 漢營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三章 北方來客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三十七章 張方遇阻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五章 神攔斬神,鬼擋殺鬼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二十五章 刺頭司馬囧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十一章 敗走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六十六章 定鼎華夏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三十六章 鏖戰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