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立威

在沌口營寨的正面城牆也被轟塌後,小型艦船都抵近到岸邊不到百仗處,用鷹炮密集轟擊正面以及西南面壕溝中的吳軍兵士。

岸上,漢軍的燧發槍手們越靠越近,雖然還沒進入吳兵火銃的射程,但那些銃手已匆忙將銃炮點燃向漢軍射去。

某個吳兵銃手拿着剛上好彈藥的盞口銃從壕溝中探出身子,將捻線點燃。對面排槍響起,一枚鉛彈不偏不倚射入他的腦門。火銃隨着他癱軟的身子滑落進壕溝,火捻還在滋滋的燃燒着。而後轟的一響,壕溝內臨近他的兩名吳軍兵士也慘叫哀嚎起來,他們的小腿和腳掌被火銃中的炮子射穿。

幾名吳軍弓弩手們不敢將身體暴露在壕溝外過長時間,只能蹲着身體,彎着腰開弓上弦,然後猛的擡起身來向漢軍瞄射。幾發鷹炮炮子打來,將這些探出身的弓手崩的血流滿面,有的被擊中要害,當場斃命。

密集的火力將吳軍壓的擡不起頭來,燧發槍手繼續在一輪輪排射中前進,到了接近壕溝不到百步時,射擊輪次越來越多,射擊頻率越來越高,但每次射擊的人數卻大爲減少,他們不再做密集排射,而是拉開距離,各自進行瞄準射擊。

此時,吳軍銃手在壕溝內就將火銃的捻線點燃,燒的差不多時才突然將銃口指向壕溝外面。弓手們亦是拉開弓後,站起身體也不瞄準,對着前方胡亂放箭。

但這些沒有目標的亂射對人員已經散開的漢軍槍手幾乎沒有作用,相反他們一探頭隨即就有槍聲響起,相當部分的人被一槍斃倒在地。

跟隨在火槍手後的其他漢軍兵卒也衝上前來,冒着被銃炮和弓弩射中的危險,在約二十步的距離外向壕溝中投擲鑄鐵打造的震天雷,一顆顆震天雷在壕溝中轟然炸響,有的還引爆引燃了銃手在壕溝中堆積的彈藥,引發劇烈燃燒和爆炸。

壕溝中的吳軍兵士不管不顧的爬出溝外,向寨中跑去。他們後面的槍聲頓時大作,吳軍兵士成片的被擊斃在地。燧發槍手跳入壕溝,用刺刀捅向殘餘的少數吳兵。與他們近距離肉搏起來。

猛然從寨牆中涌出大股手持大刀長矛的吳軍兵卒。原來是吳良眼看漢軍在壕溝一線上與吳軍開始白刃交鋒,知道這是自己唯一反擊漢軍的機會,遂率領聚集在城中的吳軍兵士衝殺而來。

然而他忘記了停泊在臨近江岸江面上的漢軍炮艦,這些炮艦在漢軍接近壕溝後本已停止了射擊。此時看到吳軍蜂擁而出,百餘門加農重炮,子母鷹炮用散彈對着倒塌的西南寨牆的廢墟一頓亂轟。

正成密集隊形穿這廢墟而過的吳軍哪有活路,成片成片的兵士被轟的支離破碎。塵埃落定後,屍骸遍地,狼藉一片。吳良也喪生在此次炮擊之中。

數千漢軍混雜着燧發槍手蜂擁衝入沌口軍寨之中,零星的槍聲陸續響起,寨中殘存的吳軍兵士早已喪失了鬥志,紛紛跪地投降……

……

站在旗艦樓船上的陳理放下千里鏡。自言自語的說道:“兵種裡還有個短板,缺少專門的擲彈裝備和擲彈兵種,所以碰到這種憑藉壕溝防禦時,就不能摧枯拉朽向前平推了。”

確實,沌口一戰,漢軍一共傷亡了二十二人,十七個是被壕溝內的吳軍弓弩手和銃手胡亂射擊,誤打誤撞傷到的,其餘的都是在壕溝白刃戰中產生的傷亡。而這十七人大多是抵近壕溝投擲震天雷這種原始爆破武器的漢軍兵士。

徹底摧毀沌口軍營後,漢軍押着吳兵俘虜從水道返回武昌城。

這次行動陳理沒有通知張定邊以及朝廷各部大臣,動用的兵力的除了玄月城中的近衛軍外,就是負責宮廷守衛的五千禁軍。又以詔令在武昌西城水門現場調集了陳榮水師的大小船隻約百艘。

所以,只到陳理船隊向沌口營寨開炮時,張定邊,張必先等大臣才知道小皇上居然一聲不吭的去拔沌口這顆硬釘子。

他二人深恐陳理的安危,立即率武昌中剩餘所有能開動的船舶前來接應陳理,哪知船剛過漢陽城,就遇到凱旋而歸的陳理船隊。

聽聞戰果的張定邊,張必先驚歎不已。朱元璋埋的這顆釘子在漢國控制區域腹地紮根多年,陳友諒不是不想拔除。他親自巡視了沌口後,就知道要拔除這顆釘子所付出的代價相當高昂,但沌口的戰略位置又不是那麼重要。就如同人的齲齒,時時會讓你不舒服,但又不致命,你要自己硬拔掉它卻可能會大出血感染。所以他幾度權衡,只到發傾國之兵兵入鄱陽湖時都沒動手。

而現在,這名僅僅只有十二週歲的孩童領數千兵士短短几個時辰就幹完了陳友諒數年想做都沒做成的事。

此時此刻,二張心裡都清楚,站在自己面前的這個十二歲孩童能擔負起一個真正君王所能擔負的擔子,而不是一個時時刻刻需要自己“輔政”被託孤的孩童皇帝。

甲板上,張必先對陳理正色說道“書上記載,古有甘羅十二歲拜相,周瑜十三歲官拜大都督,臣本以爲是古人誇大之辭。今見陛下所爲,方纔信得這些事例。有陛下在,我大漢帝國必能匡復中原,再繼華夏。”

實際上,除了拔除沌口這顆釘子,在漢軍兵將以及朝堂羣臣之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也是陳理髮動沌口戰役的目的之一。現在看來,這個目的也顯然達到了。

張定邊笑着說:“如此,臣也放心了。臣本想向陛下請奏,去駐守湖南潭州。但又放心不下武昌府以及北線的防禦。如今有陛下親自坐鎮武昌,自是沒這個擔憂。”

“哦?朱元璋在江西的吳軍是否有越過幕阜和羅霄山脈,寇掠湖南的跡象?”陳理問道。

張必先答道:“聖上聰慧,正是因爲如此。自鄱陽大戰後,朱元璋已經將江西行省南嶺之北的所有州縣納入囊中,如今洪都大軍雲集,臣擔心他從幕阜山與羅霄山間的丘陵地帶越過,從南路侵我漢境。所以和定邊老弟商議,讓他親自去坐鎮湖南,嚴防吳軍。”

陳理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如此甚好,準!”

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章 陣戰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二十三章 段達來迎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六十二章 圖謀巴蜀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三章 回洛倉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章 築河築城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四十七章 黑山軍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四十章 坑俘第三十八章 愛惜糧食的程咬金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十七章 獅子堡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十七章 北歸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九十六章 沿黃河而進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八章 無底洞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五章 漢營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六十三章 烏爾班巨炮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
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章 陣戰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二十三章 段達來迎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六十二章 圖謀巴蜀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三十六章 鏖戰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三十三章 回洛倉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章 築河築城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四十七章 黑山軍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四十章 坑俘第三十八章 愛惜糧食的程咬金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十七章 獅子堡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十七章 北歸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九十六章 沿黃河而進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八章 無底洞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五章 漢營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六十三章 烏爾班巨炮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