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

在潼關通往長安的官道上,一支長達近一里的軍隊穩步向西而行。在乾旱的關中平原上,揚起滾滾塵土。這支軍隊即有騎兵也有步卒,正是朝廷派往梁州協助羅尚入蜀平叛的禁軍。

現在,他們距離長安城不到十里的距離。坐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已經得到稟報,他猶豫半天,最終還是決定大開城門,迎接這支朝廷派遣出來的王師。

迎接夏越,陳徽的是司馬顒手下的大將張方。此人勇武,善兵而又心狠手辣,極爲殘忍。張方帶着精挑細選出來的五千精銳,在長安城門口的官道兩旁列隊迎接“王師”,此舉並非司馬顒的意思,而是張方自己的意思。這個自認當今天下第一善兵之人就是想把“王師”的氣勢比下去。

他的這些五千精銳,個個身披嶄新的扎甲,甚至普遍配置了鐵甲片所鑲嵌的頭胄。大晉朝中,除了禁軍翊衛,沒有哪支地方軍隊的普通士卒也配置盔胄。手中武器也刀槍雪亮,盾牌如牆。騎兵跨下戰馬匹匹都是西涼健馬。張方自己也批掛一身鮮明盔甲,背披猩紅大氅,威風凜凜的立於管道中央。

一騎絕塵而來,正是關中的斥候偵騎。他跳下馬向張方稟報說:“報,朝廷的禁軍已經抵達長安地界,距此還有不到一里地。”張方淡然的吐出兩個字:“奏樂”

遠處,塵土飛揚。很快,張方就看見了領兵的兩員將領,對陳徽他有過幾面之緣,只是不認識夏越。張方迎了上去,抱拳說道:“二位將軍辛苦了,河間王令某在此恭迎二位大駕人城。”

夏越和陳徽跳下馬回禮說:“有勞張將軍了,其實河間王和將軍大可不必如此客氣專門迎接我等。我們僅僅是路過長安,補充一些補給就要繼續向梁州進發。”三人客套的寒暄幾句,在鼓樂之聲中向城中進發。

張方偷空反覆打量對方帶來的這支軍隊的軍容裝備,吃驚不小,不禁心裡念道【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還想壓倒別人氣勢,徒增笑耳。】

在接近長安的時刻,夏越就命鐵浮屠全副裝備起來。人馬具裝,而且是精良鎖甲的成建制騎兵部隊在這個時代幾乎是看不到的。鐵浮屠後面的柺子馬也個個甲冑精良,背弓挾槍,腰胯鋼刀。

再看後面陳徽所帶領的那些步卒,也個個身披一種奇特形制的盔甲,頭盔是整塊金屬打造的,身上的鎧甲也是由一大塊一大塊金屬片打造的環狀甲片。

劍盾兵的大盾有一尺半寬,四尺長。腰掛一種精鋼打造的環首短刀。手持一種奇特約六尺長的“短矛”,背上還揹着兩根。除此人人背上還掛着一種弩,也是奇特無比,首先看上去就製作的精良無比,其次弩樑之上還帶有一個方盒。似乎裡面藏着箭矢。

這是司馬遹用衛城中的工坊給這一千禁軍打造的裝備,亦是以後京城外營軍與禁軍步卒的統一制式裝備,出發前針對新裝備由鐵衛教導進行了專門訓練。

軍隊開進長安城後,平民百姓紛紛聚集在街道兩旁看着這支稀奇的軍旅。街旁,一座豪華酒樓中,一雙眼睛也注視着這支軍隊良久。這雙眼睛的主人正是便裝出行的河間王司馬顒。他看了一會,將目光收了回來,咕嚕嚕灌下一杯悶酒,現實卻是讓他很失望。

夏陳二人在長安短暫休整兩日,補充完隨身攜帶的乾糧後從長安折向南方,走子午谷進入梁州的漢中平原。從洛陽到漢中,這兩千人一路行來足以讓半個天下震顫,所過之處的地方官吏王侯莫不側目。自大晉開國以來,出動禁軍協助地方平叛這還是第一遭,更何況還是如此精銳之師。

漢中南鄭,梁州刺史羅尚迎接了這支助他平叛的禁軍。但是按照詔令裡的意思,羅尚並不能直接指揮這支軍隊,只能在作戰中請求這支軍旅的協助。

在接風酒宴上,羅尚幾杯酒下肚之後,話就多了起來。笑着對夏陳二人說道:“其實聖上大可不必對這蜀中之亂操心,以及二位的勞駕。那反賊趙廎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卻敢反叛朝廷,割州自據,蜀人實際上都不服他。他依賴的那些氐人流民也各有異心,廎之敗亡身遲早的事。”

幾人三言兩語的閒聊着時,有一個令兵進來站於羅尚身邊,附耳低語幾句。陳徽心裡清楚,這種場合,令兵直接進來報告,定然是有什麼重大或緊急軍情。果然,那羅尚對令兵說:“現在就給本官一閱。”邊說邊從令兵手中接過一卷青紙。

羅尚將那青紙展開,仔細閱讀一遍後哈哈大笑,對夏陳二人說道:“果然不出我所料,這趙廎已經自取滅亡了。”說罷將那寫有軍情梗概的青紙給夏越與陳徽二人傳閱。

兩人讀罷才知道,原來這趙廎內部發生了如此狗血的事情。首先是趙廎因猜忌誅殺了李癢,而後他三名擔任重職的心腹屬下因私怨在趙廎府邸內發生打鬥,其中一人一怒之下將另外兩人全部殺死。這兩人的親兵隨從又將這人斬殺。趙廎頃刻之間就少了三員大將。

因李癢之死而與趙廎反目爲仇的李氏家族看到他喪失三名支柱,認爲獨霸巴蜀的機會來了,就乘機帶着流民武裝攻殺趙廎各部。最終趙廎敗亡。

而後李氏家族的頭領李特將趙廎頭顱傳首洛陽,並出使洛陽向朝廷表功,說自己此前協助趙廎乃被脅迫所至,今日反戈一擊,攻殺趙廎,獻首級於朝廷,期望自己能爲聖上守護益州。此時這李特的信使剛剛來到漢中,先行向梁州刺史羅尚稟報。

陳徽開口問道:“那麼羅使君打算怎麼回覆李特?”羅尚聽他這麼一問,頓時一愣,他還真沒想過下一步的打算。只好應付着說:“這個…本官還未曾細想。不,這個當然應該是聖上拿主意。”

陳徽搖頭說:“洛陽與南鄭相去甚遠,這一來一回怕是要近一個多月時間,這麼長時間難保會出什麼意外。”

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章 立威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十章 立威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一章 天上人間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二十九章 謀劃興洛城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章 殺人神器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六章 天興軍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陣戰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二十二章 砍活樁第二章 刺董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十二章 家宴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五章 南下的秦瓊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三十章 陣戰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六十章 伐周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三十七章 獨眼夏侯惇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八十一章 和孔明講道理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八章 連夜築壘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
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章 立威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十章 立威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一章 天上人間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二十九章 謀劃興洛城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章 殺人神器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六章 天興軍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陣戰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二十二章 砍活樁第二章 刺董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十二章 家宴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五章 南下的秦瓊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三十章 陣戰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六十章 伐周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三十七章 獨眼夏侯惇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八十一章 和孔明講道理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八章 連夜築壘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