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六十三章初戰豫家溝下

每六十三章 初戰豫家溝(下)

胡大能那三十多人的哨騎隊凌厲一擊,這股攻擊右側輔兵的叛軍騎兵立時崩潰。胡大能部毫不稍歇,隨即越過槍盾戰陣,猛烈衝擊叛軍另一股騎兵,在李嘯部騎兵與胡大能部哨騎前後夾擊下,這股騎兵也立刻崩潰了。

所有的叛軍騎兵紛紛掉轉馬頭,發狂般地向後逃跑,李嘯全軍士氣大振,所有人立刻拼命追擊,不論是騎兵、槍盾兵,還是輔兵,統統高聲吶喊着追殺逃跑的叛軍騎兵。

李嘯、上官雲傑、王大能三人衝在最前,大砍大殺這些已是毫無鬥志的叛軍潰兵,一個又一個叛軍騎兵慘叫從馬上掉下來。

看到發瘋一般向自已的方向不顧一切逃回的騎兵,叛軍頭領陳友德臉色灰敗,他在馬上一個趔趄,險些掉下馬來,幸虧左右護衛反應快,將他迅速扶住。

“傳令全軍,全部撤退。”陳友德有氣無力地向一旁滿臉驚惶的傳令兵說道。

陳友德的護衛隊開始立刻後撤,他這個動作,隨即被正密切注視着他動靜的鄭隆芳和姚文昌看在眼裡。

“看,敵方大將後撤了!”長着一雙三角眼,下頦尖瘦的鄭隆芳臉上露出難以置住的驚喜。

“我們的援軍勝了!”塌鼻子、招風耳,很有點象怪物史萊克的姚文昌驚喜地喊道。

“全部騎兵跟我上,繞到敵方步兵之後攻擊!”鄭隆芳興奮地揮刀大叫。

其實,根本不用鄭隆芳率騎兵出擊,陳友德的步兵見到主帥向後撤退後,就立刻軍心動搖,剎時崩潰了。

叛軍步兵有如一羣被拋棄的孩子一般,哭喊着扔下刀劍轉身逃竄,他們亂糟糟地擠成一團向後猛跑,卻把毫無防備的後背留給那些差點就要崩潰投降的對方步兵。

大喜大悲不過轉瞬,生死勝負僅在分秒。回過神來的鄭隆芳與姚文昌部步兵見此情形,不由得大喜過望,這些剛剛還在苦苦抵抗,沮喪地想着自已會怎麼被殺掉的士兵,頓時都信心百倍,士氣高昂,齊齊吶喊着揮舞着刀劍向這些逃跑的叛軍大砍大殺。

如果從天上看去,可以看到陳友德率領潰敗的騎兵,正亡命地向東奔逃,叛軍騎兵後面不遠,是同樣瘋狂逃命的叛軍步兵,而緊跟在叛軍步兵後面的,是李嘯的騎兵和王大能的哨騎在猛烈地追逐砍殺,再後面,是稍晚一步趕來的鄭隆芳和姚文昌的騎兵正緊跟不捨,最後是李嘯軍的戰兵輔兵與鄭隆芳姚文昌部的步兵混雜在一處,吶喊着向前追擊。

是役,陳友德戰死900餘人,其中步兵700多人,騎兵200多人,被俘500多人,被俘者絕大部分是步兵與火器部隊,叛軍步兵基本是被鄭隆芳姚昌部所俘虜,而火器部隊則全部落入李嘯軍囊中。陳友德帶着所剩餘部向東狼狽逃竄,繞過孫喬鎮,竄入朱高山中,不敢復出。

至此,豫家溝之戰結束,明軍大獲全勝。

滿身是血的胡大能收攏哨騎,仰天揮刀大笑:“痛快啊痛快!李兄弟,俺們老胡來得是時候吧。”

李嘯與他並馬而行,他親熱地拍了拍胡大能寬粗的肩膀,大聲說道:“若非胡兄弟及時來援,李嘯這邊戰果難測。兄弟在此謝過了!”

“你我兄弟,何必說這樣的話,也算我還你解決鬧餉一事的人情吧。哈哈。”胡大能擺手大笑,隨後他一臉喜悅地與李嘯告別,率衆策馬去向還在路上趕來的千戶黎應笙報喜。

目送着胡大能離去,李嘯收起滿是鮮血的倭刀,跳下馬來,他那一身純白精鐵甲,已是被飛濺的人血與馬血染得如同披風一般血紅。

“萬勝!”“李總旗萬歲!”每個倖存的戰兵與輔兵一起搖着武器仰天大聲喝喊,每張佈滿血污的臉上都是滿是戰後餘生的慶幸與戰鬥勝利的喜悅混雜的表情。

很快,傷亡統計報了上來,聽着下屬們臉色沉重的報告,李嘯心直往下沉,勝利的喜悅被沖淡了許多。

此次戰鬥,李嘯全軍,騎兵戰死3人,2人重傷,2人輕傷。槍兵戰死12人,重傷4人,輕傷6人。盾兵戰死8人,重傷3人,輕傷5人。輔兵戰死43名,重傷15人,輕傷12人,最慘重的是抵抗叛軍騎兵突擊的高振的前隊輔兵,佔了輔兵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二。

李嘯知道,那些重傷員,在這個時代落後的醫療條件下,絕大多數難逃死亡的命運。

最讓李嘯心憂的是,這樣的一次自已佔了天時,又是先發突襲的優勢條件下的戰鬥,竟然還有這麼重的傷亡,可見冷兵器作戰的殘酷與血腥。

“皮洛士的勝利.。”李嘯在心中對自已說。

他很明白,在自已這樣孤軍在外,得不到很好的兵員與物質補濟條件下,這樣的勝利越多,也就會越快地將自已的實力消耗完。

除非,自已擁有火器部隊,可以遠程殺敵,這樣的話,方能有效減少部隊傷亡吧。

只是,相比得到火器,更爲稀缺的火器研製人才要去哪裡找呢?

李嘯收攏思緒,隨後立刻命令,讓人將所有的傷兵擡放在一起,讓仁心醫鋪的隨軍夥計徐肅帶人緊急救治。又命將所有死去的軍士擺放在一處,準備等會火化後,裝入骨灰盒內,等全軍回返安東衛時帶回。

“傳我命令,戰死軍士,無論戰兵、輔兵,每人一律發撫卹銀子20兩,傷兵每人發撫卹銀子10兩,另全部參戰將士無論生死,每人賞銀10兩,隊長與哨長每人賞銀30兩。全部獎賞與撫卹銀兩待回安東衛後,一同下發。”李嘯下達命令,眼中卻隱隱有淚光在閃動。

隨後,李嘯又趕緊安排了三件事,一是讓中隊輔兵隊長高小飛帶隊將俘獲的叛軍火炮部隊全部帶過來,二是後隊輔兵隊長關質帶隊搬運整理繳獲的各類火炮彈藥。三是安排騎兵隊長上官雲傑去把敵兵扔下,所有還健康未受傷的馬匹收攏過來,以免其落入鄭隆芳等人之手。

鄭隆芳和姚文昌的軍隊開始爭先恐後地砍下地上那些死去或重傷的叛軍士兵首級,這些血乎乎的人頭,在這些士兵眼中,那就是遍地的金銀財寶。明朝爲了儘早結束這些鎮壓叛軍的戰事,給每個叛軍的頭顱都標了半級前程或10兩銀子的懸賞,這可是隻有北虜的首級纔有的待遇啊!

很快,讓人胃酸的斬斷頸骨的低沉奪奪聲,還有那些沒有死掉受傷倒地的敵方傷兵被砍頭前的求饒與哀哭聲,以及士兵們爭搶首級的互相怒罵與打鬥聲,充斥着每個人的耳朵。

李嘯的戰兵與輔兵見此情形,很多人臉上露出了極其厭惡的表情,還有一些士兵開始劇烈嘔吐。饒是久經戰陣的李嘯,看到這樣的血腥殘忍地砍首級場面,心裡亦是一陣陣地反胃,不過還好他控制住自已的表情,依然平靜如常。

張行猛忍不住擠過來,悄悄地對李嘯說道:“總旗,要不下令讓咱們的戰兵也去砍點首級吧,這軍功可不能白白落在鄭隆芳他們手裡。”

“我希望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奮戰,而不希望他們變成沒有人性的野獸。”李嘯臉色冰冷地回答道。

“可是,這麼多戰功就白白送於他們不成?要知道沒有我們及時來援,他們就完蛋了!現在又來與我們搶軍功,我心不甘!”張行猛皺眉嘆氣說道。

“行猛,勿爲擔憂,有失必有得,我自有計較。”李嘯寬慰地拍拍雷傲的肩膀,臉上卻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張行猛無話可說,卻又不敢頂撞,他嘆了口氣,向李嘯拱了拱手,便和雷傲一起,帶着士兵去打掃戰場去了。

高小飛的輔兵中隊押着長長的一溜火器部隊俘虜,來到了李嘯面前。

未等李嘯開口問話,高小飛和幾個輔兵,揪着領頭的一個滿臉血污與泥塵的叛軍士兵,快步來到李嘯面前。

“跪下!”高小飛怒喝道,朝那個兀自昂頭站立的士兵膝彎處狠狠地踢了一腳。

士兵慘叫一聲,控制不住地跪倒。

李嘯打量了一下跪地的士兵,見他二十多歲的年紀,雖是滿臉血污,嘴角猶有鮮血流出,但還是可以看出,此人面容頗有些南方人的清秀,雖被踢跪於地,但臉上猶是不倔堅毅之色。

“稟大人,小人剛欲將這廝與其他俘虜一同捆好帶走,這廝卻大呼說道我軍要是要成真正的強軍,則必要用他,小人打了他兩巴掌,此人卻猶自叫喚不停,小人想來這廝可能有些來歷,故帶其至總旗面前。”高小飛拱手說道。

“給他鬆綁。”李嘯平靜地命令道。

高小飛與那幾名輔兵愣了下,還是按李嘯的命令給這名士兵解開了綁繩。

“你叫什麼名字。”李嘯將此人從地上扶起,和顏悅色地問道。

這名士兵用一種複雜的眼神看着李嘯和藹的目光,嘴脣甕動着,卻什麼話也沒說。

高小飛見狀大怒,衝上前來,大罵道:“狗入的,你啞巴了麼!剛纔叫得歡,定要見我們上官,現在見了,怎麼又象條死狗一般不說話了,咹!”

李嘯攔住高小飛,輕輕地拍了拍這名士兵的肩膀,和氣地說道:“我是李嘯,忝居全軍統帥,你有什麼話,儘可向我說來。”

李嘯說完,那名士兵拭了下嘴邊的血沫,刷地單膝跪地,拱手致禮道:“小人趙傑,爲原登萊巡撫孫元化助手,在火器方面頗有心得,李總旗若要建天下之強軍,小人願效一臂之力!”

李嘯大喜之極,臉上露出撿到一個從天而降的大金元寶般的燦爛笑容,他連忙俯身將趙傑扶起,親切的說道:“真是不打不相識,趙傑你能來助我,豈非天意!”

李嘯叫高小飛押走其他俘虜,然後尋了塊尚且乾淨的沙地,與趙傑兩人相坐而聊。

很快,李嘯瞭解到,原來這個趙傑是明朝火器大師趙士楨的曾孫,與自已的曾祖父一樣,頗好研究火器,對趙士楨留下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均是反覆研讀,爛熟於心。因醉心火器,故一直未考取功名。崇禎三年,曾爲趙士楨得意弟子的孫元化,升任登萊巡撫後,憐惜恩師後人,又喜愛其火器才幹,故招趙傑前來軍中,並擔任自已助手,協助自已研究火器,組建火炮和火銃部隊。孫元化所撰寫的《西法神機》和《經武全書》,趙傑亦是全部掌握,了熟於胸。

趙傑仰頭長嘆一聲,繼續說道:“可恨孔有德這廝,騙得孫元化大人信任,攻下登州,將孫元化大人及我等人全部俘虜,後孫大人被放歸朝廷,現在生死未知。我等則被孔有德強令監督工匠,打造火器以對抗朝廷大軍。現在陳友德要突圍而去,爲助其更好攻下目標奇山所,故安排了火炮部隊與其一同出征。而餘則被強令隨軍而行,以解決可能出現的各類火器問題。餘當時萬念俱灰,只道此行必死,誰知在此處,陳友德被李總旗你擊敗,趙傑方終得逃出生天,實是天憐趙某之故矣。”

李嘯仰天大笑,隨後熱絡地摟着趙傑的肩膀說道:“我得遇閣下,實是上天之恩惠也。我任命你爲火器總頭,今後,我軍中的火器研製,皆由趙傑你負責。”

趙傑臉上立刻露出歡喜之情,他拱手大聲說道:“在下趙傑,得遇英主李總旗賞識厚愛,敢不盡心盡力爲報!”

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89章 若得李嘯,遠勝十個孔有德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31章 規定與訓練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108章 高龍堡守衛戰(五)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67章 重整與規劃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58章 鬧餉(上)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131章 雄唐所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39章 高溪村之戰(上)第66章 移軍高龍堡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84章 血戰黃骨島堡(一)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210章 朱徽姵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131章 雄唐所第69章 吳三桂第66章 移軍高龍堡第11章 母親吳氏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79章 虎嘯遼東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46章 儒醫孫存仁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1章 母親吳氏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34章 中秋佳節要訴苦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158章 牛刀殺雞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120章 碑廓破襲戰(一)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80章 整備出發第130章 溫體仁之策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24章 有寶送來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131章 雄唐所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221章 皇上賜婚第173章 俘虜與朝爭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216章 兗州之戰(六)第14章 葉小萍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29章 傻漢劉喜第182章 是戰還是和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12章 高龍堡守衛戰(九)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2章 牛蹄墩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49章 落拓秀才李忠文第60章 鬧餉(下)第165章 軍階考覈(下)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131章 雄唐所第159章 奏凱班師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61章 孫之獬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170章 叛軍突圍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69章 吳三桂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44章 馬耆山從此姓李第47章 孫婉兒第132章 如何補充糧食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
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89章 若得李嘯,遠勝十個孔有德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31章 規定與訓練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108章 高龍堡守衛戰(五)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67章 重整與規劃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58章 鬧餉(上)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131章 雄唐所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39章 高溪村之戰(上)第66章 移軍高龍堡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84章 血戰黃骨島堡(一)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210章 朱徽姵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131章 雄唐所第69章 吳三桂第66章 移軍高龍堡第11章 母親吳氏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79章 虎嘯遼東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46章 儒醫孫存仁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1章 母親吳氏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34章 中秋佳節要訴苦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158章 牛刀殺雞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120章 碑廓破襲戰(一)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80章 整備出發第130章 溫體仁之策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24章 有寶送來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131章 雄唐所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221章 皇上賜婚第173章 俘虜與朝爭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220章 承君之諾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216章 兗州之戰(六)第14章 葉小萍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29章 傻漢劉喜第182章 是戰還是和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12章 高龍堡守衛戰(九)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2章 牛蹄墩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49章 落拓秀才李忠文第60章 鬧餉(下)第165章 軍階考覈(下)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131章 雄唐所第159章 奏凱班師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61章 孫之獬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170章 叛軍突圍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69章 吳三桂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44章 馬耆山從此姓李第47章 孫婉兒第132章 如何補充糧食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