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

耳邊遙遙傳來滾滾海濤聲時,李嘯、李長材、李忠文來到了安東衛城北門武勝門外。

從現在的地圖上來看,安東衛城地處日照市最南部,東依嵐山港,西傍繡針河,南瀕海州灣與連雲港隔海相望,北毗虎山堡,爲魯東南通衢要衝。

安東衛城是一座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海防古城,設立於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時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系明朝海防重鎮、著名商埠。安東衛山環水繞,遙臨東海,爲齊南勝地。靈秀甲於他方者,有筆峰春曉、林閣夕陽、東海汪洋、西湖煙雨、關山聳翠、荻水拖瀾、山寺晨鐘、漁舟晚釣八景。安東衛名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趙應元爲八景題名,並賦七律八首,流傳至今。

出現在李嘯等人面前的安東衛城,東枕老爺山,西傍繡針河,南臨滄海,北鎖官山,略呈長方形,城週五裡有餘,高三丈五尺,頂厚三丈,整座城牆用細整黃土夯土爲基,城關轉折處及各馬面位置還用糯米汁加固,全城外包青磚,磚色青黑,古樸滄桑,多有開裂之處,以細灰漿補之。城外還建有護城河四面環繞,深二丈五尺,引繡針河以灌之。又設東門厚德門、西門長捷門。在厚德門外,還設有東關堡城一座,長捷門外幾十步,另有牛馬牆一座。

見此雄城,李嘯讚歎道:“真不愧爲魯南之柱護,山東之形在之稱也。”

三人進得城來,牽馬觀看城中模樣。只見全城無論主街還是小巷皆是青石板鋪路,兩邊商店,酒家,貨鋪,行會、茶肆、廟宇等等彼此相連,高低錯落。街人行人極多,或騎馬、或步行、或挑擔、或蹲坐、或相聊。更兼貓叫狗吠,孩童嘻鬧哭啼,及各商店酒肆夥計吆喝之聲,此起彼伏,餘音不歇,讓整個安東衛城散發出濃郁的市井氣息。李嘯等人都感覺,這安東衛城,不象個軍鎮,倒象個普通的繁華州城。不過,給三人印象的最深的,還是當地的寺廟極多,在東、西、北三條大街各處,隔個不遠就有一座,三人行了一陣,已經看到城隍廟、真武廟、文廟、關王廟、文昌閣、觀音院等廟宇,李忠文不由得讚道:“好一處人煙阜盛地,繁華似錦城。”

李長材笑道:“忠文你是南地人,自是不知,這安東衛城,那城外還有相當多的寺廟景緻呢。象泉子廟、荻水廟、海神廟、臥佛寺、水月庵、上元寺、馬神廟、白衣閣等等,都是訪古踏秋的上好去處,更有安東八景聞名魯南,先生他日得空,長材定帶你好好遊覽一番。”

李嘯在一旁突然問道:“這安東衛左千戶所,爲何與大明邊地的宣大、遼東等處不一樣,沒有單獨的千戶所,而是與安東衛指揮使一般同處衛城之內,卻不知何故?”

李長材笑道:“總旗有所不知,這安東衛原來共有前、後、中、左、右五個千戶所,萬曆年間,調前千戶所去了徐州衛,又調中千戶所去了天津衛,後來指揮使大人見千戶所只剩三個,爲便於管理,乃撤千戶所直屬之地,皆搬入衛城之內,如此行事,卻是已有年頭了。”

李嘯輕哦了一聲:“原來如此,謝先生教我。”

三人一路觀看言談,又不時尋人問路,走不多時,在西大街左進不遠,一座高大的千戶官廳所出現在三人眼前。

李嘯等人遙遙望去,千戶官廳所佔地頗大,朱漆金獸大門外,兩棵大槐樹枝繁葉茂,濃廕庇日,涼風吹過,枝葉搖金,悉索連聲,卻有讓人心中一掃鬱悶,徒生清涼之感。

李嘯向門人講明來意,門人隨後快步入內稟告,不多時,從裡跑了出來,伸手躬身道:“三位有請,黎大人請三位入內細談。”

李嘯等人入得門來,迎面一座仿唐式青灰照壁,廣三丈六尺,高一丈六尺,東西兩角,闢有柵門進出。

李嘯注意到,千戶官廳前衙後宅,以大門、大堂、二堂、三堂爲中軸線,其他建築基本保持左右對稱。大堂爲五間七架,內中分爲幾個房科,分別是正副千戶,鎮撫,僉書以及令吏房的吏員辦事處。

李嘯隨門人進入大堂中央處,見到左右各擺有武架,上面擺放着刀、槍、劍、戟、槊、鐗之類武器爲裝飾,堂上掛着一幅巨大的猛虎出山夜色圖,整個大堂布置得頗有武風。

此時,從在大堂旁的西花廳處,傳來一聲粗豪的笑聲,人未至,聲先聞:“是李總旗來了麼?李嘯你做得好,做得好啊!”

很快,李嘯面前出現了黎應笙那張紫紅色的粗豪面孔,黎應笙未着官服,頭頂銀絲絞嵌祖母綠束髮冠,身穿一身青色湖綢所制直綴圓領長衫,繫着醬色布面護腕,腰扎沉香玉帶,足蹬厚底墨犀靴,整個人看上去,與當時身着盔甲時的豪邁勇武的形象相比,更顯得英姿颯爽,平易風流。

黎應笙旁邊,站着一名雙眼看似呆滯,卻不時有精光暗射而出的官員,他頭戴烏紗官帽,身穿從五品的武官常服,胸前繡着熊羆的補子,三角眉毛,下巴尖刻,長着三綹微髯,保養得很好的臉上皮膚白晳,紅潤有光,整個人看上去一點都不象個武官,而象個閒散的文官模樣。此時,他正帶着恭敬順從的微笑,身軀微躬站於黎應笙身後。

此人,便是安東衛左千戶所副千戶陳爲果。

“來來來,本官介紹下,這位便是左千戶所副千戶陳爲果。”黎應笙說道。

“在下李嘯,見過兩位千戶大人,祝兩位大人公侯萬代,前程似錦。”李嘯半跪於地,抱拳致禮。

“哈哈,起來,起來。李嘯果能自組義軍,滅得匪賊,老夫對你如此義舉,着實佩服得緊。”黎應笙笑着親手扶起李嘯。

李嘯趕緊向黎應笙介紹李長材等人,告訴他這兩人是自已的幕僚。

“學生拜見千戶大人。“李長材、李忠文拱手致禮。(注:明朝文貴武賤,文人若有功名,見普通武官可不跪拜)。

黎應笙笑着止禮,李嘯注意到,旁邊的陳爲果副千戶聞聽自已有兩名幕僚之時,眉毛輕輕跳了一下。

黎應笙迎李嘯等人入得西花廳內,分主從坐下後,黎應笙首先開口:“李嘯,我已上書指揮使王大人,表你之功,請他上奏山東都指揮司,以早日稟明朝廷兵部,爲你擢拔獎賞。我估計,此番功勞,可能會有延後,但李嘯你最少升爲正總旗,卻是沒跑的。”

黎應笙直爽的話語,讓李嘯心中一陣感動,他忙拱手致謝:“在下微勞,得千戶大人如此賞拔,何其幸甚!”

黎應笙擺手嘆道:“這是你自取之功,黎某未出一兵一卒以爲應援,卻是實以爲愧。”

李嘯連忙說道:“黎大人何出此言,若無你出錢資助,我如何募兵購餉以組義軍,下官些許微功,皆賴大人之力矣。現在我軍已據得匪部巢穴駐地,現正日日勤練兵馬之中,盼能早日隨黎大人出兵征戰孔有德叛軍。”

黎應笙點點頭:“李嘯你有這朝乾夕惕居安思危之心,很好。爲將者,當如是未雨綢繆。卻不知李總旗能帶出多少兵馬前去?”

李嘯朗聲答道:“末將爲國效力,安敢不盡出全力,末將共能出兵馬150人,往擊孔有德叛軍!”

李嘯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一旁的副千戶陳爲果一臉不可置信之色,他用一種有如女聲般輕柔的聲音驚聲道:“李總旗,你一個總旗官,地處偏僻,錢糧稀少,卻如何有比一名百戶官都多得多的兵馬?”

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143章 炭粉內燃磚第38章 戰陣配合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51章 新的規劃第34章 中秋佳節要訴苦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58章 鬧餉(上)第94章 橫行隊第6章 硬弓重箭連珠射第77章 宴會暗流第150章 前所未見的鍊鐵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76章 正式晉升第131章 雄唐所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104章 高龍堡守衛戰(一)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49章 落拓秀才李忠文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185章 兩方角力第232章 隆重饋贈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197章 陳子龍第202章 李代桃僵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59章 鬧餉(中)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25章 轉手生意第47章 孫婉兒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14章 不如歸去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31章 雄唐所第89章 密議謀反第205章 兵發兗州第1章 悲催的穿越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34章 軍屬分地第64章 戰功爭奪第199章 皇帝的隱憂第161章 孫之獬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148章 面試第8章 有本事殺韃子去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56章 最後的準備(二)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0章 獨殺三匪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224章 莫失莫忘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46章 儒醫孫存仁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164章 軍階考覈(上)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144章 李嘯的女人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79章 虎嘯遼東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148章 面試第94章 橫行隊
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2章 小地主李長材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143章 炭粉內燃磚第38章 戰陣配合第33章 最難收拾是人心第51章 新的規劃第34章 中秋佳節要訴苦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71章 海商蔡守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58章 鬧餉(上)第94章 橫行隊第6章 硬弓重箭連珠射第77章 宴會暗流第150章 前所未見的鍊鐵第208章 李嘯定計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76章 正式晉升第131章 雄唐所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104章 高龍堡守衛戰(一)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49章 落拓秀才李忠文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185章 兩方角力第232章 隆重饋贈第174章 崇禎的憤怒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197章 陳子龍第202章 李代桃僵第121章 碑廓破襲戰(二)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59章 鬧餉(中)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25章 轉手生意第47章 孫婉兒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14章 不如歸去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31章 雄唐所第89章 密議謀反第205章 兵發兗州第1章 悲催的穿越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34章 軍屬分地第64章 戰功爭奪第199章 皇帝的隱憂第161章 孫之獬第169章 拖網捕魚第148章 面試第8章 有本事殺韃子去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56章 最後的準備(二)第128章 王銘世的下場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0章 獨殺三匪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224章 莫失莫忘第209章 防衛之策第46章 儒醫孫存仁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164章 軍階考覈(上)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144章 李嘯的女人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79章 虎嘯遼東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225章 遼東陰雲第162章 大明第一路第148章 面試第94章 橫行隊